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01章 风不是吹的,是走出来的

这张巨网的脉络,早已超越了有形的站点和亭子,它在人心与观念的旷野上,无声蔓延。

风声最先在青阳县刮起。

随着各村共议站点的蓬勃发展,一种“更高效”的声音开始浮现。

县共议中心放出风声,打算选举一名“总协理”,以“统一协调,避免资源浪费”为名,试图将这股自下而上的活水,重新收束回权力的渠道之中。

消息一出,人心浮动,不少站点的元老人物都动了心思。

毕竟,谁不想成为这张大网的执牛耳者?

李默听闻此事,一言未发。

他像个幽灵,穿行在青阳县的夜色里。

他没有发表演说,也没有组织抗议,只是在每个站点的留言墙上,用最普通的碳素笔,贴上了一张小小的纸条。

纸条上只有一句话:“谁来当头,谁就听不见话。”

这句没头没尾的话,像一根针,轻轻刺破了众人心中那个名为“权力”的脓包。

起初,人们只是围观,窃窃私语,指尖摩挲着粗糙的墙面,仿佛那几个字是某种神秘的符文。

但到了当晚,一个站点里,有人在那张纸条旁边,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回复了一句:“那我们轮流当?”

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这个问句,仿佛一声惊雷,炸开了压抑已久的沉默。

第二天,第三天,类似的涂鸦和回应在各站点层出不穷。

“七天一换,谁也别想做大。”“干脆抽签,天意最大。”“会议记录别记谁主持的,只记事,不记人!”

有人用红笔圈出“不记人”三个字,用力之大几乎戳破纸背;有人低声念着这些话,嘴角泛起笑意,像是在咀嚼某种久违的自由。

李默在第四个夜晚再次出发,他像一个勤劳的蜜蜂,小心翼翼地收集了三十多条这样的“民间智慧”。

他将这些潦草却充满生命力的句子,整理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没有署名,标题简单粗暴——《轮值日志》。

他连夜印刷了数百份,匿名投递到各个村落的信箱里。

油墨未干的小册子在清晨被拾起,指尖沾上淡淡的墨香,翻动时发出细微的“簌簌”声。

半个月后,青阳县共议中心关于“总协理”的选举动议,无声无息地撤回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的“轮值站长制”。

每人任期七天,任期内不得连任,所有会议记录只记载议题与决议,主持人的名字,则永远消失在了纸上。

几乎在同一时间,远在南方的林诗雨,也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一个名为“共造联盟”的NGo组织,正以一种极其专业和温和的方式,向全国的自发站点伸出橄榄枝。

他们制作了精美的网站,打着“赋能基层、共创未来”的旗号,招募会员,收取象征性的会费,甚至宣布将在省会城市设立“联盟总部”。

这套组合拳打得极其漂亮,许多站点负责人被其专业性所迷惑,开始在群里讨论加入的可能性。

林诗雨看着那份几乎无可挑剔的联盟章程,眼神却越来越冷。

她没有公开驳斥,而是找到了陈志远。

两人一拍即合。

一场史无前例的“消失行动”在暗中酝酿。

林诗雨动用了她多年来建立的信任网络,向全国237个核心自发站点,只发送了一则简短的加密信息。

三天后的一个周一,一场无声的“罢工”席卷全国。

从东北的工业小镇到西南的山区村寨,237个平日里人来人往的共议亭,在同一天大门紧锁。

所有站点的社交媒体账号,统一发布了一张纯黑色的图片,配文:“今日无组织”。

全天,站点电话无人接听,消息无人回复,电话铃声在空荡的屋内一遍遍响起,最终被自动挂断。

“共造联盟”的筹备组彻底懵了。

他们引以为傲的联络网络,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单向的黑洞。

他们发出的所有邀请和问询,都石沉大海,连回音都没有。

次日清晨,所有站点同时恢复正常。

但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解释,而是发布一份联合声明,声明的内容却来自各个站点自发的语言,五花八门,但核心意思只有一个:“我们不是谁的会员,我们就是我们自己。”

这场无声的抗议,比任何檄文都更有力量。

“共造联盟”因得不到任何响应而彻底流产。

一个月后,那个精美的官网悄然改版,变成了一个彻底开放的信息共享平台,没有注册入口,没有会员后台,甚至没有管理员。

它成了一个真正的“布告栏”,而非“权力中心”。

当组织结构的危机被化解时,精神内核的侵蚀也在悄然发生。

周敏在走访一所试点“感官教育中心”的小学时,一进门就皱起了眉。

走廊的墙上,赫然挂着一块巨大的金丝绒展板,上面是所谓的“专家指导团队”名单,每一个名字都顶着博士、教授的头衔,而她的照片和名字,竟也在其中,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校长热情地向她介绍,这是为了让家长们“安心”,让孩子们“信服”。

周敏一言不发地听着,指尖轻轻划过展板边缘,触感柔软却令人不适。

直到校长说完,她才缓缓走向展板,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将自己的那张照片悄然取下,纸片边缘发出轻微的撕裂声。

然后,她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了一张绷好的、纯白色的画布,挂在了原来的位置上。

画布在日光灯下泛着微光,像一片未被书写的雪原。

画布旁,她贴上一张便签:“真正的专家,是第一个敢哭的孩子。”

校长脸色铁青,嘴唇微动,似要开口,却被那片空白震慑,最终只低声嘟囔了一句:“这……不太合适吧?”

周敏平静地看着他:“可真实从来都不总是‘合适’的。”

接下来的几天,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孩子们路过那片空白时,总会停下来看一看,手指不自觉地悬在画布前,仿佛能触到某种无形的温度。

终于,一个平日里几乎不说话的自闭症女孩,怯生生地拿起画笔,在那张画布上,涂满了压抑的、浓重的黑色。

笔尖与画布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风吹过枯叶。

负责的老师看到了,没有指责,只是蹲下来,轻声问她:“画得真好。能告诉我,它在躲什么吗?”

女孩的身体颤抖了一下,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第一次主动开口说话:“怕灯灭。”

三个字,像一道闪电,击中了在场所有老师的心。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连窗外的蝉鸣都停了。

从那天起,学校撤下了所有“专家挂牌”,每个教室的门口,只多了一块小小的轮值牌,上面写着:“今日倾听者”,后面是当天轮值老师的名字。

而另一边,小周也遇到了技术的围剿。

她所在的社区,“健康积分”系统被全面接入了市里的智慧城市平台。

这意味着,协理员们必须像上班族一样打卡,所有服务记录都必须实时上传,老人们的每一次咨询、每一次测量血压,都变成了冷冰冰的数据流,被远方的服务器分析、归类。

小周没有抗议。

她只是默默地将过去十年间,自己和前辈们手写的所有工作记录,那些发黄的、布满笔迹的本子,一页一页拍成照片。

在社区夜校的晚上,她将这些照片做成幻灯片,投影在幕布上。

幕布微微颤动,映出泛黄的纸页,墨迹深浅不一,有的被水渍晕染,有的被指甲划出折痕。

幻灯片的标题是——《那些没上网的话》。

画面缓缓流淌。

一位帕金森症老人在纸上用颤抖的笔迹写下的“不想拖累子女”;一位单亲母亲在给孩子的药盒背面,画上了一个流泪的哭脸;一位失业的工友,在本子上用烟头烫出了三个洞,旁边写着“我想回家”。

投影机风扇低鸣,观众席上一片死寂,有人低头抹了抹眼角,有人轻轻握紧了身旁人的手。

片刻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起来,沙哑着说:“我们要看得见的记录,不要看不见的数据。”

掌声雷动,像春雷滚过屋檐。

三天后,居民自发投票,一致要求健康积分系统下线数据实时监控模块。

风,继续向北吹。

李默在北方一个边陲小镇,见到了一群令人惊奇的少年。

他们用废弃的木板、旧的自行车轮,拼出了一辆简陋却充满想象力的“流动共议车”,每天推着它走村串巷,收集大家的想法。

车轮碾过碎石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木板在颠簸中微微震颤,像在低语。

有人好奇地问:“你们这车,谁是队长啊?”

少年们咧嘴一笑,齐声回答:“轮着当!今天是我,明天是你!”笑声清亮,惊飞了树梢的麻雀。

夜深人静,李默悄悄走到那辆停在村口大槐树下的车旁。

他从怀里摸出一块早已准备好的小铜牌,用钉子,无声地钉在了车底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钉子敲击铜牌的闷响,在夜色中扩散,像一声遥远的钟鸣。

铜牌上,刻着四个字:“此处无首。”

三个月后,在不同的省份,陆续出现了十五辆风格各异的流动共议车。

它们的设计千奇百怪,唯一的共同点,是在车身的某一角,都刻着同样四个字。

而就在李默钉下那块铜牌的同一个夜晚,千里之外,林诗雨正将最后一本通讯录的残页扔进火盆。

纸页在火焰中蜷曲、焦黑,化作灰烬,飘向夜空。

这本通讯录,曾是这张网络最初的雏形,记录着所有核心节点的联系方式。

如今,它已不再需要。

火光映着她平静的脸,她低声自语,像是在对火焰,又像是在对整个夜空说:“没有头的队伍,才走得最远。”

火焰熄灭,灰烬散尽。

李默抬起头,望向那片广袤沉寂的西北方。

他有一种预感,在那片草比天高的土地上,“节点”这个词本身,将被重新定义。

那里的连接规则,不是靠人来书写,而是由大地和季节,编织而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