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食卦人 > 第42章 汤方出圈

食卦人 第42章 汤方出圈

作者:厨四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5 21:19:06

君悦酒店的“君悦养胃汤”以及后续推出的“清肺利咽汤”、“宁心安神汤”,如同几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其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餐饮行业本身,以一种我未曾预料的速度和广度,向着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扩散开去。

起初,只是在君悦酒店消费的高端客群中口耳相传。那些被酒局应酬折磨得肠胃不适的老总们,那些被高强度工作困扰得失眠多梦的精英们,在品尝过这几款滋味醇和、饮后确实感到舒坦的汤品后,纷纷将其视为商务宴请后或深夜加班时的“救命良方”。菜单上那句“依据传统食养智慧,由本店与资深食养顾问联合研发”的说明,更是为这汤镀上了一层神秘而高贵的色彩。

张总显然深谙营销之道。他不仅将这几款汤作为酒店餐饮的特色招牌,更是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推广活动。他邀请了本地知名的美食专栏作家和生活方式博主前来品鉴,文章和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后,立刻引发了热议。

“揭秘!五星酒店天价养生汤,背后竟是‘食卦’高人指点!”

“不再是玄学?‘食卦’张老板的养生智慧落地五星酒店!”

“一碗汤的价格堪比奢侈品,但为什么精英阶层趋之若鹜?”

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配上古色古香的汤品图片和博主们略显夸张的体验分享,迅速在网络上发酵。讨论的焦点,从一开始汤品的口感和功效,逐渐转移到了其背后的“食卦”理念和我这个神秘顾问身上。

我的名字,“食卦人张老板”,第一次大规模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虽然大多数人依然对我的“食卦”能力将信将疑,但“君悦养生汤”实实在在的口碑,为其提供了一种间接的、却又颇具说服力的佐证。

这种“出圈”效应带来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咨询室的预约电话几乎被打爆,其中甚至夹杂着一些媒体的采访请求,都被小林以“张先生专注于私人咨询,不便接受采访”为由婉拒了。更多的,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餐饮同行、保健品公司、甚至是一些制药企业的合作邀约。

他们看中的,不再是局限于咨询室围墙内的、一对一的“食卦”服务,而是那几款已经过市场验证、具备商业化潜力的“汤方”本身,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可以被包装和复制的“食养理念Ip”。

一天下午,我接待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来人是一位四十岁左右、戴着无框眼镜、气质精干的女性,她递上的名片头衔是“北京康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研发总监,苏晴”。

“张先生,冒昧打扰。”苏总监落座后,开门见山,语速快而清晰,带着典型的外企做派,“我们康禾生物一直致力于将传统药食同源理念与现代生物科技结合,开发高端功能性食品。君悦酒店的养生汤系列,我们团队已经多次品鉴并进行了初步的成分和功效分析,对其理念和效果非常认可。”

她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制作精美的项目建议书,推到我面前。“我们希望能与张先生进行深度合作。不是简单的汤方授权,而是希望聘请您作为我们公司的首席食养顾问,共同成立一个‘食养研究院’。我们将投入资金和研发力量,对您的‘食卦’理论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科学验证,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一系列面向高端消费群体的、标准化的功能性食品、营养补充剂,甚至是……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她描绘的蓝图非常宏大,也非常诱人。将“食卦”理论系统化、科学化、产品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这无疑是将我个人影响力和价值最大化的捷径。而且,对方给出的合作条件和预估的股权激励,堪称天价。

我翻阅着那份建议书,里面充满了各种专业的生物科技术语、市场数据分析、宏伟的营收预测。一切都显得那么正规,那么有前景。如果是在金诚建材事件之前,我或许会为这样一份送上门的“大礼”而心动不已。

但此刻,我看着那些冰冷的数字和陌生的术语,心中却异常平静,甚至有一丝警惕。

“苏总监,感谢贵公司的厚爱。”我合上建议书,缓缓开口,“但是,我对将‘食卦’理论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产品开发,持保留态度。”

苏总监显然没料到我会是这种反应,她推了推眼镜,试图说服我:“张先生,我理解您的顾虑。您是担心标准化会失去‘食卦’因人而异的精髓,对吗?请放心,我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工业化复制。我们会建立庞大的用户健康数据库,通过算法模型,结合您的理论,为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恰恰是对您理论的发扬光大……”

她侃侃而谈,描绘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古老“食卦”智慧结合的美好未来。

我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她。直到她告一段落,我才问道:“苏总监,在你们的规划里,一碗针对‘脾胃虚寒’的汤,它的火候,该如何用数据来量化?是85度炖煮120分钟,还是90度炖煮110分钟?那口锅的材质,是紫砂、瓦罐,还是你们实验室的不锈钢反应釜?炖煮时,是需要文火慢煨让心意沉浸其中,还是高压灭菌快速完成指标?”

我一连串的问题,让苏总监愣住了。她张了张嘴,似乎想用“最佳工艺参数”、“风味物质萃取率”等术语来回答,但最终没能说出口。她明白了我问题的核心——有些东西,是无法被完全量化和标准化的,尤其是那种蕴含在传统技艺中的“火候”与“心意”。

“食卦,不仅仅是食材的配伍,更是对‘人’的洞察,对‘时’的把握,对‘势’的感悟。”我看着她,语气平和却坚定,“它根植于市井烟火,依赖于个体的经验与灵性。一旦被完全纳入工业化的流程,被数据和技术所裹挟,它或许能变成一款成功的商品,但很可能就不再是‘食卦’了。”

苏总监沉默了片刻,最终叹了口气:“张先生,我明白您的意思了。看来,是我们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您的这份坚持,令人敬佩。”

她收起了那份宏大的项目建议书,告辞离开。我知道,我拒绝了一个可能让我身价倍增、影响力辐射全国的机会。

但奇怪的是,我并没有感到多少惋惜。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然而,“汤方出圈”带来的效应并未停止。一天,小林领着一位穿着白色厨师服、戴着高高厨师帽、面色激动得有些涨红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张……张老板!”那厨师一进来,就对着我深深鞠了一躬,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俺是‘老味坊’的掌勺,姓赵,从邻市特意赶过来的!俺……俺在君悦喝过您那养胃汤,俺服了!俺干了二十多年厨师,从来没喝过火候这么到位的汤!俺……俺想跟您学!俺知道这要求唐突,但俺真的想学!”

他言辞恳切,眼神炽热,双手因为紧张而紧紧攥着衣角。这与之前那些带着商业目的而来的合作者截然不同。这是一个纯粹的手艺人,被一碗汤的“技艺”所折服,想要来追寻本源。

我看着他那张被灶火熏烤得略显粗糙、却写满了虔诚的脸,心中微微一动。

“赵师傅,快请起。”我示意他坐下,“学谈不上,互相交流而已。”

我没有藏私,带着他走到咨询室那个小灶台前,就像当初在君悦酒店后厨对待郑师傅一样,从头到尾,将“养胃汤”的选材、处理、火候要点,一一演示讲解给他听。我讲得更细,甚至包括如何通过观察汤色变化、聆听汤汁翻滚的声音来判断火候,这些是标准化流程无法记录的经验。

赵师傅听得如痴如醉,不时提出一些非常内行、切中要害的问题。他带来的那个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笔记。

“俺懂了!俺懂了!”演示结束后,赵师傅激动得声音发颤,“关键是心静!火候急不得,跟做人一样!谢谢张老板!您这是真传啊!”

他千恩万谢地离开了,并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好好练习,把这碗汤的味道带给他的顾客。

看着赵师傅满怀感激离去的背影,再回想之前苏总监那宏大的商业蓝图,我忽然明白了“汤方出圈”的真正意义所在。

它或许无法、也不应该被迅速复制成庞大的商业帝国。但它可以像一颗种子,通过一个个像赵师傅这样的、真正热爱和尊重食物的手艺人,将这种“食养”的理念和对于“火候”的敬畏,播种到更多的地方,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滋养更多的人。这种传播,虽然缓慢,却更持久,更接近“食卦”的本质。

此后,陆续又有几位通过各种渠道慕名而来的厨师或小型餐饮店主,怀着类似赵师傅的虔诚前来请教。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在那个小灶台前,为他们演示讲解。我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只是要求他们,如果要用这个方子,务必用心,不要糟蹋了食材,辜负了食客。

咨询室的账户里,来自君悦酒店的分成依然定期到账,数字可观。但真正让我感到充实的,却是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厨师们,在回去后通过小林发来的、他们成功熬出好汤的喜悦反馈,以及他们当地食客的好评。

“张先生,您这汤方,真的快成‘江湖传说’了。”小林看着那些反馈,笑着说道,“现在好多美食论坛都在讨论,哪里能喝到正宗的‘食卦汤’呢。”

我笑了笑,没有说什么。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

“汤方出圈”了,以它自己的方式。它没有变成冰冷的工业产品,而是化作了一点星星之火,散落到了市井街巷的灶台之间。这或许,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而我,在这个过程当中,似乎也找到了在名利喧嚣之外,另一条安放“食卦”之心的路径。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回归到那一口口冒着热气、温暖着普通人身心肠胃的,实实在在的锅里。

这无关商业估值,却关乎传承与温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