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食卦人 > 第25章 复仇的“褪色”

食卦人 第25章 复仇的“褪色”

作者:厨四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5 21:19:06

郑总监那辆黑色轿车的尾灯,像两颗冷酷的红点,彻底消失在傍晚的车流中。店里凝固的空气仿佛瞬间融化,却又迅速被一种更沉重的、名为“等待结果”的焦虑所填充。老刘搓着手,凑过来,压低声音问:“小张,这郑总监……没事吧?”他额头上的皱纹挤成了一团,写满了不安。

“没事,店长,例行检查而已。”我尽量让语气显得轻松,拍了拍他的肩膀,心里却清楚,这场针对我的、无声的考评,才刚刚开始。周锐给的三个月期限,像沙漏里的沙,每一粒落下都带着重量。

那条关于邹帅的匿名短信,我没有删除,却也暂时无法深究。它像一个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一圈涟漪后便沉入水底,无从打捞。我将其归因于某种恶作剧,或是针对我过去身份的、迟来的骚扰。眼下,生存和通过考核,才是压倒一切的现实。

我的生活,彻底被“老张麻辣烫”的节奏所同化。这是一种与过去在观澜集团截然不同的节奏——不再是漫长会议里的运筹帷幄,不再是觥筹交错间的唇枪舌剑,而是被切割成以十分钟、甚至五分钟为单位的、密集而具体的行动单元。

清晨六点,城市尚未完全苏醒。 我已站在灯火通明的后厨。老赵头的骨汤在桶里翻滚出细密的白泡,散发出令人安心的醇厚香气。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上手和他一起,将昨夜浸泡的豆皮、海带捞出,将需要长时间煮透的根茎类食材预先处理。手指浸在冰凉的水里,熟练地撕扯着木耳,剔除金针菇的根部。这种重复的、无需太多思考的体力劳动,意外地具有一种镇静心神的作用。老赵头话不多,偶尔在我动作不到位时,会用他那带着浓重口音的方言嘟囔一句:“用巧劲,别死拽。” 或是,“这香菇,柄硬了,削掉些,入味。” 我默默记下,这些来自岁月沉淀的经验,比我过去依赖的任何数据模型都更贴近食物的本质。

上午十点,备料高峰。 小王和小张他们也陆续到岗。后厨瞬间变成了一个微型流水线。切菜声、冲洗声、包装机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我负责统筹和质检,目光扫过每一盆洗净的蔬菜,每一盘切配好的肉卷。

“小王,土豆片厚了,影响入味和熟度,重新切一批,注意厚度均匀。”

“小张,肥牛卷摆盘要松散,压太实了客人觉得分量少,煮的时候也容易黏连。”

李姐依旧负责她擅长的煮烫区准备工作,检查炉火,整理漏勺。她对我下达的指令,通常只是用鼻腔里一声几不可闻的“嗯”作为回应,但执行上不再有明显拖延或错漏。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脆弱的、基于工作需求的平衡。我感觉得到,她在观察,观察我的改革能否真正带来效益,观察我能否在这个位置上坐稳。

午市十一点半到一点半,是真正的战争。 客流像潮水般涌来,瞬间填满店里的每一个角落。点单台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后厨的订单打印机嘶嘶作响,吐出长长的纸条。

“三号桌加麻加辣!”

“七号桌不要香菜!”

“外卖二十七号催单!”

声音混杂,气味浓烈,热量蒸腾。我像一枚被投入激流的石子,身不由己地在狭小的空间里高速移动。大脑不再有空间思考宏大的战略或过往的恩怨,所有的cpU资源都被分配给最即时的任务处理:

“小王,去前厅帮忙引导等位的客人,给他们先看点单!”

“小张,二号炉火调小,汤要溢出来了!”

“李姐,五号单的套餐配菜齐了吗?快!”

汗水顺着鬓角流下,也顾不上擦。喉咙因为不断喊话而变得沙哑。在这种极限的忙碌中,一种奇异的专注状态产生了。世界被简化成订单、食材和出餐口。每一次准确无误地完成一个复杂订单,每一次平息一位顾客因等待而产生的焦躁,都会带来一种微小而确凿的成就感。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很多底层劳动者脸上常常带着一种麻木的疲惫,因为在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挤压下,任何多余的情绪都是一种奢侈。

下午两点半,战场暂时平息。 员工们轮流吃着迟来的午餐,往往只是一碗匆忙煮好的麻辣烫,或者是从隔壁便利店买来的速食。我也端着碗,坐在后门的小马扎上,就着穿堂风,囫囵吞咽。身体是疲惫的,但精神却有一种被掏空后的奇异松弛。

就是在这种时候,那些关于复仇、关于邹帅、关于过往辉煌的念头,会像退潮后裸露的礁石,偶尔浮现。但它们的光芒,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

当我看着小王因为今天推广“预点餐”成功,拿到了几块钱额外奖励而眉开眼笑时;当我看到小张在我不经意的鼓励下,第一次独立搞定了一个挑剔顾客的投诉,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憨笑时;甚至,当我看到李姐默默地将一个顾客遗落的手机收好,等待认领时……一种更为真实、更具温度的感觉,正在悄然覆盖那冰冷坚硬的仇恨。

夺回观澜?那个目标变得像天边的星辰,遥远而模糊。而眼前,如何让明天的客单价再提高五毛钱,如何降低食材损耗率,如何让排班更合理以减少员工抱怨……这些具体而微的“问题”,才是我需要倾注全部心力去解决的“现实”。我的根,似乎正不由自主地,向着这片充满烟火气的泥土深处扎去。

晚市的节奏稍缓,但考验依旧。 顾客类型更加多样,有下班不愿做饭的上班族,有约会的小情侣,也有独自前来、寻求慰藉的都市夜归人。我要求前台在晚市更要注重服务细节,一句“欢迎光临”,一声“小心烫”,或许就能留住一个回头客。

那位“沉静客”在消失了几天后,又再次出现了。他依旧点他的素菜麻辣烫,坐在角落。我将那枚黄铜领带夹用一个小密封袋装好,在他离开时,平静地递还给他。

“先生,您上次落下的。”

他接过,看了看,眼中再次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低声道:“谢谢。”

“不客气。”我顿了顿,补充了一句,语气真诚,“您的汤,今天骨汤熬得比较足,味道可能偏浓一点,如果觉得不合适,我们可以给您加些清汤。”

他抬起头,第一次正眼看了看我,那目光依旧沉静,却似乎少了几分疏离。“不用,这样挺好。”他说道,然后低头继续吃着他的麻辣烫。

这是一个微小的突破。至少,我们之间不再是纯粹的店主与食客的关系,有了一丝基于“食物”本身的、极其微弱的交流。

时间,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快节奏的循环中悄然流逝。一周,两周……改革在艰难中推进。

“预点餐”的比例在缓慢爬升,虽然还未形成规模,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午市高峰期的前台压力。

“精品套餐”的推广遇到了瓶颈。顾客对于提高客单价的接受度需要培养,我们也在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搭配和口味。我甚至亲自尝试了老赵头按我要求改良的秘制卤味,味道不错,但如何将其与麻辣烫完美结合,还需要摸索。

最让我头疼的还是李姐。她像一块冰冷的礁石,不推动,也不阻碍,但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团队士气的一种无形消耗。

转机,发生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周三晚市。

雨下得极大,砸在店铺的玻璃窗上噼啪作响,街道上行人寥寥。店里的客人也比平时少了很多,显得有些冷清。临近打烊,我们正在做清洁工作,李姐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她接起电话,听了几句,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机差点掉在地上。

“怎么了?……又严重了?……钱……钱我明天想想办法……”她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颤抖和绝望,与平日里那个刻薄强硬的形象判若两人。

挂了电话,她失魂落魄地靠在墙上,眼神空洞,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力气。

后厨里一片寂静,只有窗外的雨声和清洗池的水流声。小王和小张面面相觑,不敢出声。

我看着她那瞬间佝偻下去的、被生活重压碾过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我知道,她丈夫的病,恐怕是又恶化了。

我沉默地倒了一杯温水,走过去,递给她。

她猛地抬起头,通红的眼睛里充满了戒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屈辱。“干什么?”她的声音沙哑。

“喝点水。”我语气平静,“有什么事,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店里,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

她死死地盯着我,像是在判断我话里的真假,是嘲讽还是怜悯。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猛地夺过水杯,却没有喝,只是用力攥着,指节发白,眼泪无声地滚落下来,混着脸上的油污和汗水。

那一刻,她不再是那个处处与我为敌的李姐,只是一个被生活逼到墙角、孤立无援的中年女人。

我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对小王和小张使了个眼色,让他们先下班。然后,我拿起拖把,开始默默地拖地。

有些坎,需要自己迈过去。但至少,让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面对。

那一晚之后,李姐没有对我说一句感谢的话。但第二天早上,当我看到她把煮烫区的每一个炉眼都擦得锃亮,将调料台补充得满满当当,甚至主动将一份“精品套餐”推荐给一位犹豫的顾客时,我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仇恨在褪色,而一些更为坚韧的东西,正在这滚烫的、快节奏的烟火日常里,悄然滋生。

我看着窗外渐渐停歇的雨,玻璃上倒映着店里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笔记本上,那条关于匿名短信的记录依旧在那里,像一座休眠的火山。而眼下,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雨天后可能回升的客流,将那份卤味小吃成功推销出去。

路,还在脚下,一步一个脚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