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华夏旌旗:全球俯首 > 第6章 初显锋芒,老使君临危受命

华夏旌旗:全球俯首 第6章 初显锋芒,老使君临危受命

作者:岳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21:35:02

刘基、太史慈一行人带着满身血污和疲惫,终于望见了曲阿城头上那在夜风中摇曳的、令人心安的火光。城门楼上的守军显然早已发现了他们,吊桥缓缓放下,城门开启一道缝隙。

一行人鱼贯而入,马蹄踏在青石街道上,发出空洞而清晰的回响,打破了深夜的寂静。早已得到消息的管家和几名僚属急匆匆地迎了上来,看到刘基虽然狼狈但全须全尾,太史慈也在其侧,均是大松了一口气,但神色间的忧虑却丝毫未减。

“郎君!您可算回来了!真是吓死老奴了!”管家上前拉住刘基的马缰,声音带着后怕的颤抖,“使君……使君听闻您单骑出城,病情又加重了!刚刚醒转,正要派人去寻您呢!”

刘基心中一沉,翻身下马,对太史慈道:“子义,你先去处理伤口,安抚将士,我即刻去探望父亲。”

太史慈抱拳:“公子放心,慈省得。”他很自然地用上了“公子”的称呼,经此生死一战,刘基在他心中的地位已截然不同。

刘基点了点头,正要随管家前往内宅,却微微皱眉,停下脚步,对管家和周围几名闻讯赶来的文官、将领(包括脸色不太自然的张英、樊能等人)说道:“日后,不必再称我‘郎君’了。”

众人一愣,不明所以。汉代对高级官员或世家嫡子,常尊称“郎君”或“公子”,两者区别不大,更多是习惯。

刘基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郎君’之称,过于文弱,闻之如处锦绣之室。如今乱世,烽烟四起,我既执枪跃马,当与将士同甘共苦。自今日起,尔等唤我‘公子’即可。”

他选择“公子”,并非这个词本身多威武,而是要刻意摆脱原主那个“病弱郎君”的固有印象。“公子”一词,在乱世中,既可显尊贵,亦可带英气,如“江东小霸王”孙策,人称“孙郎”,亦可谓之“孙公子”。他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更强硬、更贴近武事的形象。

管家最先反应过来,连忙躬身:“是,是老奴糊涂了,公子恕罪!”

“谨遵公子之命!”众人虽觉有些突然,但一个称呼而已,见刘基态度坚决,也纷纷改口。张英、樊能等人交换了一下眼神,似乎从这细微的变化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刘基不再多言,快步向内宅走去。来到刘繇的病榻前,只见这位名义上的扬州牧、自己的“父亲”,面色蜡黄,气息微弱,比之他穿越初醒时所见,又憔悴了许多。一名医者正在旁边小心翼翼地伺候汤药。

“父亲。”刘基走到榻前,轻声唤道。

刘繇艰难地睁开眼,看到刘基,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担忧,有责备,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和……释然?他颤抖着伸出手,刘基连忙握住,那只手冰凉而干瘦。

“基儿……你……你回来了……好,回来就好……”刘繇喘息着说道,“为父……为父听闻你出城去救子义……真是太冒险了……你若有事,我……我如何对得起刘氏列祖列宗……”

“父亲,孩儿无事。太史慈将军也已救回。”刘基沉声道,“孙策虽骁勇,但我军亦非无人。孩儿既为刘家子孙,汉室宗亲,值此危难之际,岂能坐视忠勇之士陷于危难而不顾?”

刘繇看着刘基,眼前的儿子似乎脱胎换骨,那眼神中的坚定和锐气,是他从未见过的。他长长叹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好……好……我儿长大了……有担当了……为父……为父怕是撑不了多久了……这扬州的担子……这对抗国贼(指袁术、孙策等)的重任……恐怕……要落在你肩上了……”

刘基心中一震,知道这是托孤之言,也是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他握紧刘繇的手,语气郑重:“父亲放心养病,孩儿必竭尽全力,守住父亲基业,匡扶汉室!”

刘繇微微点头,似乎耗尽力气,重新闭上了眼睛,手也无力地垂下。医者上前示意刘基,使君需要静养。

刘基深深看了一眼病榻上的刘繇,转身走出房间,心中并无多少悲伤,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历史似乎在加速,刘繇的病重比他预想的更快,他必须尽快掌握实权,尤其是军权!

次日,刘繇病情恶化的消息便在曲阿城中传开,本就因孙策兵临城下而人心惶惶的局势,更添了几分动荡。军中暗流涌动,以张英、樊能为首的扬州本土将领,与太史慈等外来将领之间的矛盾似乎更加表面化,不少中下层军官和士兵都感到前途未卜,军心浮动。

又过了两日,刘繇已处于弥留之际,偶尔清醒,也只是拉着刘基的手,断断续续交代一些后事。终于,在一个阴沉的午后,这位汉末宗室、扬州牧刘繇,薨于曲阿官邸。

府中顿时一片缟素,哀声四起。按照礼制和程序,作为刘繇的长子,年仅十五岁的刘基,在众僚属的见证下,接任了扬州牧的职位。然而,这纸任命在强敌环伺、内部不稳的情况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灵堂之上,白幡飘动,气氛压抑。刘基身穿孝服,跪在灵前,脸色平静,眼神却锐利地扫过堂下前来祭拜、实则各怀心思的文武官员。

祭拜完毕,众人并未立刻散去,而是自然而然地聚集到了议事厅。如今主少国疑,强敌压境,何去何从,必须有个章程。

刘基坐在原本属于刘繇的主位上,虽然年幼,但腰杆挺直,目光沉静。太史慈按剑立于其侧,虎视眈眈。张英、樊能等人则坐在下首,面色凝重,彼此间眼神交流,暗藏机锋。

“诸位,”刘基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先父新丧,孙策大军压境,我军新败,士气低迷。当此危难之际,基年幼德薄,蒙诸位不弃,继承父职,敢问诸位,如今局势,该当如何?”

一阵沉默。张英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老资格的味道:“公子节哀。如今形势确实危急。孙策骁勇,其军新胜,士气正旺。依末将看,曲阿城小粮少,难以久守。不如……不如暂避其锋芒,退往秣陵(或豫章),依托长江之险,徐图后计。”这实际上是主张放弃曲阿,核心是保存实力,但听起来像是畏敌退缩。

樊能立刻附和:“张将军所言极是!硬拼绝非良策,当以保全实力为上。”

一些本土派的官员也纷纷点头称是。

太史慈闻言,眉头紧锁,忍不住出声反驳:“张将军、樊将军此言差矣!曲阿乃我根本之地,岂能轻言放弃?未战先怯,军心必散!孙策虽勇,然其远来,粮草转运不易。我军新得公子英勇救应,士气可用!当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或至少坚守城池,耗其锐气,待其粮尽,自可破之!”

“主动出击?太史将军勇则勇矣,可曾想过若再败,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张英冷笑道,“公子年少,岂可再行险招?当以稳妥为重!”

“稳妥?坐以待毙便是稳妥吗?”太史慈怒目而视。

双方争执不下,议事厅内顿时充满了火药味。其他官员或缄口不言,或左右观望,显然军心并不统一,更多的人对年轻的刘基缺乏信心。

刘基冷眼旁观,将众人的神态尽收眼底。他知道,若不立威,不夺回军权的主导,莫说对抗孙策,内部就可能先分崩离析。

“够了。”刘基淡淡开口,声音不高,却奇异地压过了争吵声。

众人一愣,目光聚焦到这位年轻的公子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