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华夏旌旗:全球俯首 > 第49章 水镜辩经,德公赐字

华夏旌旗:全球俯首 第49章 水镜辩经,德公赐字

作者:岳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21:35:02

成功招揽徐庶,刘基心中大定,但荆襄之行尚未结束。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基决定趁热打铁,前往拜访两位在荆襄士林中享有崇高声望的人物——隐于岘山的庞德公,以及行踪飘忽的水镜先生司马徽。此举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展示自己,博取名望,更是为了在顶级士人圈层中,为汉南州树立“礼贤下士”、“文教昌明”的形象。

在徐庶的引荐下,刘基一行人首先来到了位于襄阳城西鹿门山一带的水镜山庄。此日,恰逢司马徽在山庄开设讲席,与门下弟子及往来士子清谈辩难。山庄依山傍水,清幽雅致,讲堂内,数十名学子正襟危坐,气氛肃穆而又活跃。主持讲席的司马徽,年约四旬,相貌清癯,目光温润中透着睿智,令人如沐春风。

徐庶带着乔装改扮的刘基、童林入内,向司马徽施礼引见:“水镜先生,这位是益州名士刘正刘先生,游学至此,特来拜会,聆听高论。”

司马徽含笑还礼,目光在刘基身上停留片刻,似有所觉,却不动声色:“刘先生远来是客,请坐。今日我等正论《诗》、《书》之微言大义,先生若有高见,但请直言。”

刘基拱手谢过,与徐庶坐在一旁。辩难随即继续,学子们引经据典,探讨《诗经》中的“风雅颂”与社会治乱的关系,《尚书》中“敬天保民”思想的实践意义。言辞往来,颇见功底。

轮到一位年轻学子论述《春秋》“尊王攘夷”之大义时,言辞激烈,将南中、交趾等地的夷人视为未开化的“禽兽”,当以王化驯之,必要时可武力征讨。

刘基听到此处,觉得有必要发声。他缓缓起身,向司马徽和众学子拱手一礼,朗声道:“这位兄台所言‘尊王攘夷’,自是正理。然,《春秋》大义,首在‘大一统’。何谓一统?非仅疆域之一统,更是文明之一统,人心之一统。《礼记·王制》有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对待四方之民,当以教化为主,怀柔为辅,使其渐染华风,自愿归附,方为长治久安之上策。若一味视之为禽兽,恃强凌弱,则仇恨愈深,纷争不止,非但难以‘攘夷’,反恐激其反抗,损我华夏仁德之名。昔孔子入夷狄则夷狄之,在乎心而非血也。”

他引经据典,观点新颖而务实,既肯定了“大一统”的目标,又强调了教化与怀柔的手段,驳斥了简单的武力征服论,令在场众人耳目一新。司马徽微微颔首,露出赞赏之色。

随后,话题转向《易》经的变通思想。有学子问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然当今之世,积弊已深,当如何变之,方能通达久安?”

刘基再次起身,结合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娓娓道来:“《易》之变通,在于顺应天道人心。治国亦然。如今之弊,在于土地兼并,贫富悬殊,寒门难以上升,人才埋没。欲求变通,当从根本制度着手。其一,抑制豪强,推行‘耕者有其田’,使民有恒产,则有恒心。其二,打破门第,唯才是举,设科考之制,使天下英才,无论贵贱,皆有机会报效国家。其三,重商而不抑商,通工易事,鼓励技艺创新,使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民富则国强。其四,兴办学庠,广启民智,使教化下行,民智开则国基固。如此,方是顺应时势之变,通达久安之道。”

这番言论,将古代经典与现代制度思想巧妙结合,提出了具体而超越时代的改革方案,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学子们听得目瞪口呆,有的陷入深思,有的激动不已,有的则面露疑色,议论纷纷。

司马徽眼中异彩连连,抚掌叹道:“刘先生高论!发前人所未发!将经典之义与经世之术融会贯通,实乃真知灼见!尤其是这‘科考取士’、‘鼓励工商’、‘广启民智’之论,直指时弊,若能行之,必开万世太平之基!不知先生此论,源自何典?师承何人?”

刘基谦逊道:“水镜先生过奖。此乃晚生游历四方,观世事艰难,偶有所得,杂糅先贤智慧,妄加揣测而已,实无师承。”

这时,有学子起哄道:“刘先生见识非凡,必是文采斐然。今日群贤毕集,何不即兴赋诗一首,以助雅兴?”

刘基推辞不过,心念电转,想到如今是201年,便借用了唐代刘禹锡的《秋词》,略改一字以应景(将“春”改为“秋”虽原诗就是秋,但强调一下),朗声吟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作一出,满堂皆静!此诗格调高昂,意境开阔,一扫悲秋之老调,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与豪迈气概,与当下沉闷的世风形成鲜明对比,更暗合刘基之前所言的开拓进取之心!

“好诗!好气魄!”徐庶率先击节赞叹!

“我言秋日胜春朝……便引诗情到碧霄……妙!绝妙!”众学子纷纷喝彩,看向刘基的目光充满了敬佩。

司马徽深深地看着刘基,缓缓道:“刘先生大才!胸有丘壑,志存高远,非池中之物也。老朽这水镜山庄,今日蓬荜生辉矣。”他已隐约猜出刘基身份不凡。

经此一会,“刘正”之名,迅速在水镜山庄乃至荆襄士林传开,都说来了位学识渊博、见解高妙、诗才惊世的年轻奇士。

离开水镜山庄后,徐庶对刘基更是心服口服。数日后,在徐庶的引领下,刘基一行登上了岘山,拜访庞德公。

庞德公年事已高,隐居草庐,少问世事,但德高望重,是荆襄士林的精神领袖。见到庞德公,刘基执弟子礼,态度极为恭敬。他没有高谈阔论天下大势,而是虚心请教经学义理,尤其是《春秋》笔法中的微言大义,言谈间流露出对汉室命运的关切和对黎民疾苦的同情,展现了沉稳厚重的一面。

庞德公见刘基年纪轻轻,却气度沉凝,见识不凡,且礼数周到,心中颇有几分好感。交谈良久后,庞德公忽然问道:“观刘先生谈吐,非常人也。老朽冒昧,不知先生表字如何?”

刘基心中一动,知道机会来了。他起身,郑重一揖:“不敢瞒德公。晚辈姓刘名基,字……尚未有字。先父早逝,未及赐字。今日得见德公,如见尊长,斗胆请德公赐一字,以全晚辈终身之憾,亦明晚辈立身之志!”

此言一出,徐庶和旁边的童林都屏住了呼吸。请名满天下的庞德公赐字,这可是极高的荣誉和认可!

庞德公微微一愣,仔细端详刘基片刻,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他沉吟良久,缓缓道:“基者,根基,基础也。《诗经》云:‘夙夜基命宥密’,谓早夜谋政,宽仁宁静,以安天命。你名基,当知立身立业,以固本为先。然,当今乱世,非独善其身可济。当有匡正天下,安定世道之志。”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方,声音苍劲而有力:“老夫观你,虽年轻,然胸有韬略,腹藏良谋,更难得有一股筚路蓝缕、开拓新局之气。你之志,恐非仅安于一方。今赐你一字——‘正世’!”

“正世?”刘基心中一震。

“不错!”庞德公转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刘基,“‘正’者,使之正也,有匡正、平定之意。‘世’者,天下也。‘正世’,即匡正天下,平定乱世!望你谨记此字,无论身处何地,位居何职,当以‘正世’为己任,上不负汉室,下安黎民,以你之‘基’,开万世之太平!”

刘基(此刻起可称刘正世)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撩衣跪倒,大礼参拜:“晚辈刘基,刘正世,拜谢德公赐字厚恩!必谨记德公教诲,以此字为镜,正身正心,以求正世!虽百死而不旋踵!”

“好!好!起来吧!”庞德公含笑扶起刘基,眼中充满期许。

得庞德公赐字“正世”,意味着刘基得到了荆襄士林最高层面的认可,其声望和合法性将得到极大提升。此行拜访庞德公,收获甚至超过了水镜书院之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