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锈蓝图”并非停留在光屏上的虚幻构想。在顾临的统筹与“灵枢”的精密调度下,“深潜者”基地如同一台逐渐预热至工作温度的庞大机器,开始沿着既定的轨迹,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
“熔炉”计划率先迸发出火星。
位于基地东北角的区域被彻底清空、加固,成为了专属的研发与试制工坊——代号“熔炉核心”。从“谜匣”带来的那台多功能纳米装配机被威龙和几名学徒重新校准、安装,与几台在锈蚀小镇黑市上淘换来的、经过顾临魔改的老旧机床并列,构成了最初的生产线骨架。
顾临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这里。光屏上,基于“规则涟漪”理论的新装备设计图正在被细化。
“幻影”作战服: 重点在于其表层的自适应光学迷彩单元。顾临没有追求绝对隐形——在当前技术下能耗过高且不稳定——而是侧重于在不同环境(城市废墟、焦土荒原、地下空间)下的快速色彩与纹理匹配,以及对抗主流扫描频段的吸收涂层。难点在于能源微型化和环境传感器的反应速度。他正尝试利用从“活性金属”样本中解析出的某种能量惰性期间的微弱谐振特性,来降低主动伪装的能耗。
“脉冲”手枪: 摒弃了传统的化学能推进,转而采用小型化电容组瞬间释放电能,激发特制弹头内的等离子体,产生短促而高穿透的能量射流。优势是无声、无后坐力、弹道平直,但射程和弹容量是短板。顾临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星环”能量矩阵数据中的某些冗余结构,来提升电容组的能量密度和释放效率。
“游骑兵”轻型外骨骼: 这并非威龙那种重装堡垒,而是强调机动、隐匿与生存辅助。核心是改进的液压系统与肌肉信号放大器,赋予穿戴者超越常人的奔跑、跳跃和负重能力,同时集成基础的生命维持、环境监测和有限的防弹功能。顾临将蜂医提供的生理数据融入设计,确保其不会对穿戴者造成长期损伤。
这些项目任何一个拿出去,都足以引起大势力的觊觎。而在“熔炉核心”,它们还只是图纸上跳跃的线条和试验台上冒着电火花的原型件。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每一次微小的突破,都通过“灵枢”的记录和优化,转化为宝贵的经验值,推动着技术树缓慢而坚定地向上攀升。
威龙在完成防御系统的初步部署后,也将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熔炉核心”。他丰富的实战经验是对顾临理论设计的最佳补充。他会拿起一个“脉冲”手枪的握把原型,粗壮的手指感受着其人体工学设计的瑕疵;或者穿戴上半成品的“游骑兵”腿部框架,在划定的测试区内进行高强度的战术动作,测试其结构强度和关节灵活性,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指出问题:“这里,受力点不对,冲刺时易断裂。”“腰侧挂点,影响侧向翻滚。”
与此同时,“织网”与“生命线”计划也在同步推进。
麦晓雯的“幽灵”网络变得更加灵动而具有攻击性。她不再满足于被动监听,开始尝试主动“投喂”信息。她精心伪造了几份关于哈夫克小队在锈蚀小镇外围“意外”发现少量稀有矿产的情报,并通过难以追溯的渠道,“无意”间泄露给了一个与哈夫克有勾结的本地小军火商。结果不出所料,几天后,一支哈夫克侦察小队果然出现在情报指向的区域,与恰好在那附近“巡逻”的一支GTI外围小队爆发了短暂而激烈的交火。鹬蚌相争,“幽灵”在暗处安静地记录着双方的战术数据和装备性能。
蜂医的实验室则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消毒水与奇异化学试剂的气味。他对深层水井中异常同位素的追踪有了初步进展——浓度梯度指向小镇西北方向的废弃工业区。同时,他对“活性金属”惰性样本的微观观测取得了关键发现:在特定频率的微弱能量场刺激下,其表面会暂时形成一种极其有序的、类似晶体的能量导流结构,虽然转瞬即逝,但这为干扰甚至暂时控制其能量流动提供了理论可能。他将这一发现标记为“频率枷锁”理论,提交给了顾临。
然而,就在各项计划看似顺利推进时,那来自地底的“低语”,再次变得清晰起来。
这一次,不再仅仅是“灵枢”监控界面上的波形跳动。
负责检查基地下方通风管道连接处的两名学徒,在深入一段废弃已久的、标注为“维护通道-7”的支线时,遭遇了诡异事件。他们报告说听到了“细微的、像是金属刮擦岩石的声音”,并且携带的辐射探测仪读数出现了短暂的、异常的尖峰。当他们试图进一步探查时,通道深处传来了“低沉的、非人的嗡鸣”,伴随着一种令人极度不适的、仿佛灵魂都要被抽离的眩晕感。两人连滚爬爬地逃了回来,其中一人之后连续呕吐了数次,精神萎靡。
几乎在同一时间,蜂医设置在基地几个主要承重柱上的结构应力监测器,记录到了数次极其轻微、但来源明确的异常震动,震源深度远大于常规的地质活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