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在茉莉的统筹下,如同一个精密而坚韧的生命体,开始同时应对内部重建与外部探寻的双重挑战。智慧星环的光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柔和而坚定,它不再仅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成为了一个开放的、试图与未知建立理解的平台。
沈昭的团队在“永恒锈核”碎片周围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共鸣实验室”。他们放弃了任何带有攻击性或防御性的干扰措施,转而设计了一套基于纯粹数学逻辑和能量频率模拟的 “基础信息包” 。这个信息包不包含任何情感或主观意志,只包含最基本的数学常数、物理定律描述以及联盟对自身存在形式的客观定义——一种宇宙尺度的“自我介绍”。
“我们不知道它能否理解,甚至不知道它是否需要‘理解’,”沈昭在启动第一次主动“应答”尝试前,向茉莉汇报,“但这至少是我们能做出的、最不具有威胁性的姿态。”
当预设的“基础信息包”通过精密的能量场,以与“共振尖峰”相似的频率模式,轻柔地“涂抹”到“永恒锈核”碎片表面时,实验室内的所有监测设备都屏住了呼吸。
一秒,两秒……
碎片依旧沉寂,那偶发的共振尖峰也并未出现。
就在众人以为尝试失败时,碎片内部微观层面的锈蚀活动,突然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协调的同步脉动!仿佛无数个微小的锈蚀单元在瞬间接收并响应了同一个指令。紧接着,一股微弱但清晰无误的、蕴含着复杂结构化信息的反向共振波,从碎片中散发出来!
这股共振波没有携带能量,更像是一种纯粹的“信息回执”。沈昭的团队立刻捕捉并开始解析。结果令人震惊——回执信息并非对“基础信息包”内容的直接回应,而是一系列极其精密的、关于信息封装效率优化和能量-信息转换损耗降低的技术建议!其思路之精妙,逻辑之严谨,远超联盟现有科技水平,仿佛一位沉默寡言但技艺登峰造极的大师,在审视了一件学徒的作品后,随手指出了几个可以改进的细节。
“它……它在教我们?”一位年轻的研究员难以置信地低语。
“更准确地说,它在优化‘沟通’本身。”沈昭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困惑交织的光芒,“它对我们的‘内容’不感兴趣,它关注的是我们‘表达方式’的效率和精确度。这符合‘档案管理员’或‘织网者’的设定——它们在乎信息的‘质量’与‘传输’。”
这次成功的(尽管内容出乎意料)“对话”,极大地鼓舞了联盟。它证明,幕后的存在至少是愿意进行某种形式互动的,并且其“行为模式”似乎遵循着某种可以理解的逻辑。
与此同时,艾莉西亚对那些“未知标记”的感知研究也带来了新的视角。她发现,这些标记并非静态的,它们会随着所依附文明的演变而极其缓慢地“更新”。当某个文明在误差率理念下取得突破性进展,或是内部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时,标记的“信息记录密度”会明显增加。而当文明陷入僵化或重复时,记录则会变得稀疏。
“它们像最挑剔的史官,只记录‘变化’与‘突破’,”艾莉西亚总结道,“静止与重复,在它们看来,或许是‘无效信息’。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静默主母试图‘固化’现实的行为,会引来如此大的反应——那是在制造宇宙尺度的‘信息荒漠’。”
慕影修复后的棱镜,虽然观测范围更广,清晰度更高,却再未能捕捉到类似“信息真空”的现象。那惊鸿一瞥的“采样”行为,仿佛只是一个偶然的、已完成的任务。但他将观测重点转向了那些古老的超空间航路节点,发现了一些极其微弱、断断续续的 “信息流痕迹” 。这些痕迹并非物质或能量流动,而是纯粹的信息交换,其路径纵横交错,复杂程度远超联盟的误差率网络,仿佛一张笼罩在整个已知宇宙之上的、无形的 “织网”。
“我们……可能就生活在一张巨大的‘信息互联网’里,”慕影得出了一个大胆的推论,“而我们联盟的误差率网络,只是这张大网中一个刚刚萌芽、略显嘈杂的‘局域网’。‘织网者’……或许是这张宇宙信息网的维护者,或者……管理员?”
线索逐渐串联起来。一个致力于维护宇宙信息流动与历史完整性的超然存在(织网者),一个因对抗信息抹除威胁(静默主母)而进入其视野的新生势力(联盟),以及一场基于信息传输效率的、初步建立的奇特“对话”。
茉莉在听取了所有汇报后,沉思良久。
“我们之前的认知可能过于狭隘了,”她对核心成员们说,“我们一直将‘误差率’视为对抗‘绝对秩序’的武器。但现在看来,误差率所带来的‘变化’、‘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宝贵的‘信息’。我们存在的价值,我们抗争的意义,或许在更宏大的视角下,正是在于我们为这张宇宙‘织网’贡献了独一无二的、动态的‘信息内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