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谷,从未如此喧嚣过。
自从张皓那一道“大兴土木,广开工坊”的命令下去,整个山谷中央的平地,就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巨大工地。
数百名从冀州“请”来的高级工匠,在张皓这位“大贤良师”的亲自指点下,第一次接触到了名为“流水线”和“标准化”的古怪概念。
“所有农具的木柄,长度、粗细、弧度,全部要统一!误差不能超过半寸!”
“所有茅屋的梁柱,开凿的卯榫结构,位置、大小,必须一模一样!这样不管哪根梁配哪根柱,都能直接用!”
起初,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们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这是外行指导内行,纯属多此一举。
可当他们发现,按照这种方法,制造和搭建的效率提升了数倍不止时,看向张皓的眼神,就从怀疑,逐渐变成了敬畏。
尤其是马钧。
这位在水利和机械上有着惊人天赋的工匠,在被张皓点拨了几个关于齿轮传动和杠杆省力的诀窍后,整个人都陷入了癫狂。
他仅仅用了三天,就改造了谷内河边的水车,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齿轮组,将水流的动力,同时输送给了五台巨大的石磨。
轰隆隆的水声中,石磨缓缓转动,原本需要数十个壮劳力才能完成的红薯干粉碎工作,现在只需要几个人看着加料就行。
效率,暴增了十倍!
“神!神迹啊!”
马钧跪在水力磨坊前,对着张皓的方向磕头不止,嘴里喃喃自语。
张皓站在不远处,负手而立,一副“尔等凡人,这只是小道尔”的高深模样。
他心里却乐开了花。
基建狂魔的基因,果然是刻在骨子里的!
“主公,您要的糖……熬出来了。”
一个负责熬糖的工匠小心翼翼地端着一个陶碗走过来,碗里是金黄粘稠的液体。
张皓让他们用新磨出的高纯度红薯粉,代替麦芽,反复试验,终于熬制出了他想要的东西。
他用手指蘸了一点,放进嘴里。
一股纯粹而浓郁的甜味,瞬间在味蕾上炸开。
甜度远超这个时代常见的麦芽糖!
“不错,不错。”张皓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摆出神棍的架势,信口胡诌道:“此物乃天赐琼浆,凡人食之可增气力。以后,便命名为‘仙露琼浆’吧!”
“仙露琼浆……”
工匠们闻言,眼神瞬间变得无比狂热。
“主公,喝口水吧。”
一道清脆的童音在旁边响起,一只白嫩的小手举着一个水囊,递到张皓面前。
张皓回头,正是像个小尾巴一样跟了自己好几天的甄宓。
不知道王夫人跟这丫头说了什么,她最近就跟个影子似的,天天跟在张皓屁股后面。
张皓走到哪,她就跟到哪。
也不多话,就用那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
时而帮他递个东西,时而帮他擦擦汗,乖巧得让人没法发脾气。
张皓口中蹦出的那些“配比”、“温控”之类的古怪词汇,她都悄悄记在心里。
其过目不忘的聪慧,连张皓都暗暗心惊。
“嗯。”
张皓接过水囊喝了一口,目光却投向了不远处一个新建的,戒备森严的工坊。
那里,才是他这次“工业革命”的重头戏。
那里,将诞生出他通往长生之路的敲门砖!
……
“又他妈失败了!”
蒲元一脚踹在刚刚熄火的土窑上,满脸黑灰,双眼布满血丝,整个人状若疯魔。
作为当世顶尖的冶炼锻造大师,他从未如此憋屈过。
这位大贤良师给他的任务,简直是天方夜谭!
用石英砂、草木灰和石灰石,这些随处可见的破烂玩意儿,烧制出“无暇通透,光可鉴影”的琉璃?
开什么玩笑!
上好的琉璃,听说都是用珍贵的矿物,秘法炼制而成,成品比黄金还贵!
可他不敢违抗。
只能带着一群最好的窑工,没日没夜地试验。
调整配比,控制火候……
他们烧了上百炉,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一堆颜色浑浊、满是气泡的疙瘩。
“蒲大师,大贤良师来了!”
门口传来一声通报。
蒲元一个激灵,连忙整理了一下仪容,快步迎了出去。
“主公!”
“如何了?”张皓看着一地的废品,面色平静。
“回主公……属下无能!此法……此法恐怕行不通……”蒲元的声音带着一丝绝望。
“行不通?”张皓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贫道说它行,它便一定行。”
他走进工坊,绕着新建的熔炉走了一圈,最后指着窑炉的开口道:“问题出在‘火’上,也出在‘退火’上。”
“温度不够高,杂质便无法彻底熔融。冷却太快,其内应力不消,便会自行碎裂。”
他说的这些,蒲元等人听得云里雾里。
张皓也不多解释,直接下令:“将所有风箱并联,集中给一处炉口鼓风,务必使炉内火焰呈青白之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