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终章)
春深似海,言家坳内古木苍翠,生机盎然。距离沉棺渡惊心动魄的一役,已过去月余。周不言的伤势与损耗已完全恢复,不仅重回巅峰状态,修为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丹田内那缕玄黄道炁虽依旧细若游丝,却稳固异常,自行流转间,不断淬炼着真元,温养着神魂,让他对天地灵机的感应远超从前。
这一日,言家宗祠前的广场上,气氛庄重而肃穆。不仅七长老在场,连几位常年闭关、不同世事的老祖也破例现身。众多言家弟子列队整齐,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广场中央那道青衫身影之上。
周不言身姿挺拔,面容平静,眼眸深邃,历经湘西诸多磨难与机缘,当初那个略带青涩的医学院学生,如今已蜕变为气度沉凝、名动一方的“道术尸医”。他腰间悬挂着言家客卿长老的令牌,背负一个看似普通的青布行囊,里面装着换洗衣物、丹药符箓、银针法器等物,以及七长老特意为他准备的湘西至中原的详细路线与几处言家隐秘联络点的信息。
“不言,”七长老上前一步,声音洪亮,传遍全场,“你虽非我言家血脉,但于家族有存续之恩,于湘西有靖平之功。你秉性仁厚,道心坚定,医术通玄,更兼守护苍生之志。今日你欲往中原,追寻大道,抗击外邪,老夫与诸位老祖,皆寄予厚望!”
他手中捧着一个长条形的紫檀木盒,盒盖打开,里面是一柄连鞘古剑。剑鞘古朴,呈暗青色,上刻云纹星图,虽未出鞘,却自有一股清冷凛冽之意弥漫开来。
“此剑,名为‘却邪’。”七长老郑重地将木盒递到周不言面前,“乃是我言家祖上一位惊才绝艳的先辈,采昆仑寒铁,引九天星辉,辅以祝由秘法所铸。剑性中正,专克阴邪,更对神魂念头有涤荡之效。今日,便赠予你,望你持此剑,斩妖除魔,护道卫真!”
周不言心中震动。他却邪剑之名,在言家典籍中见过记载,乃是镇族级别的法器之一,非同小可。他深吸一口气,并未推辞,双手恭敬接过:“长者赐,不敢辞。不言定不负此剑,不负言家厚望!”
入手微沉,一股清凉温润的气息顺着手臂流入体内,与那缕玄黄道炁隐隐呼应,竟十分契合。
接着,张子远也走上前来,他伤势已愈,气色红润,拱手笑道:“周兄,山高水长,你我中原再会。这枚‘子母同心玉’,你且收好母玉,若遇紧要关头,或需联系龙虎山,捏碎此玉,我无论身在何处,皆有所感,子玉亦会指引方位。”他递过一枚温润剔透、中心有一点灵光流转的白色玉佩。
“多谢张道友。”周不言接过玉佩,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纯正道门法力与真挚情谊,郑重收起。
告别仪式简洁而隆重。没有过多的儿女情长,只有同道之间的殷殷嘱托与坚定信念。周不言对着诸位长老、老祖,对着所有前来送行的言家弟子,深深一揖。
当他直起身,目光扫过这片承载了他太多记忆的土地——初来时夜宿荒山的惊魂,赶尸路上的艰辛,学习祝由术的专注,破解义庄疑云的智慧,苗疆圣山的并肩血战,沉棺渡底的生死一线……点点滴滴,汇聚成河,最终沉淀为他道心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诸位,保重!”
不再犹豫,周不言转身,青衫微拂,步履坚定地踏上了通往山外的青石古道。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背负却邪剑的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蜿蜒的山路尽头,融入了那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湘西的迷雾已然拨开,而中原的诡事风云,正等待着他的到来。
(第九十二章 完 — 第二卷 湘西迷雾,赶尸秘行,终)
---
第九十三章:古道西风,初闻洛水腥 (第三卷:中原诡事,道医扬名,开篇)
离开言家坳已有旬日。周不言并未选择最近的官道,而是按照七长老提供的隐秘路线,穿行于湘、鄂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来避人耳目,二来也能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修为,熟悉新得的“却邪”剑,并体悟沿途山川地气,印证自身所学。
这一日,他行至一处名为“野三关”的险要之地。此地乃是由湘入鄂的古道咽喉,两侧峰峦叠嶂,古木参天,仅有一条可供车马通行的狭窄官道蜿蜒其间。时近黄昏,山风渐起,带着晚秋的凉意,吹得道旁枯草瑟瑟作响。
周不言正欲寻一处避风之地过夜,忽听得前方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与惊慌的人语。他眉头微蹙,收敛气息,隐在一旁树影之中。
只见官道上,三辆装饰华贵的马车正仓惶奔来,拉车的马匹口吐白沫,显然是受了极大惊吓。车旁跟着七八名手持兵刃的护卫,亦是人人带伤,神色惶恐。最后面一辆马车的车帘掀开,一个管家模样的老者探出头,面色惨白地催促:“快!再快些!天黑前必须赶到前面的镇子!那鬼东西说不定还会追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