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孩子们都已安睡,连情绪低落的小九和小三也在疲惫和南嘉的安抚下沉沉睡去。谢琦还在书房处理一些部队的事务。
南嘉却没有睡意。她坐在书桌前,台灯洒下温暖却专注的光晕。面前摊开的,不是时尚杂志或学术期刊,而是一份份略显厚重甚至有些陈旧的文件资料。
这是她近三年来一直在默默跟进和负责的事情——一个旨在帮助退伍伤残军人及其家属、以及牺牲军人遗属的基金会项目。纸张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姓名、番号、伤情、家庭状况、补助金额、后续跟进情况……
她的指尖轻轻划过一个个名字,有的后面标注着“已安装假肢”、“子女助学金已发放”、“危房改造完成”,有的则标注着“需持续医疗关注”、“心理疏导进行中”。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为国奉献的过往和一个需要支撑的家庭。
她看得仔细,时而蹙眉思索,时而用笔轻轻标注。特别是看到N区的情况汇总时,她停留了更久。
N区的项目,已经由张老带队负责了两年半了。这位退休后不肯闲下来的老医生,带着一支小小的医疗志愿团队,几乎跑遍了N区的偏远乡村,为那些因年岁已高、因旧伤复发、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老兵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援助,尤其是白内障等眼科手术,张老亲自操刀,不知让多少几乎失明的老兵重见了光明。
平时,主要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阿金在与张老团队对接,传递需求,拨付资金,邮寄药品。南嘉通过电话和报告关注着进展,但总觉得不够。
她合上资料,轻轻揉了揉眉心,眼中流露出敬意与一丝愧疚。这些默默付出的人,张老,他的团队成员,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扎根在需要的地方的人,才是这个基金会真正运转起来的基石。
她拿起笔,在日程本上郑重地写下接下来的计划。是时候了,她需要亲自去一趟N区。不仅仅是检查项目进度,更是要去亲眼看看张老和他的团队,当面表达感谢与支持,去倾听那些老兵们的故事,去了解他们最真实的需求。
她想着张老慈祥却坚毅的面容(或许在照片上见过),想着阿金汇报时提到的种种不易,想着那些重见光明后老泪纵横的面孔……心中那股因下午的历史悲怆而积压的沉重,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流淌出去的渠道——铭记历史很重要,但关爱和抚慰那些历史的亲历者、以及当下的守护者,同样重要。
她决定,等手头的事情安排妥当,就和谢琦商量一下,尽快启程去N区。她要亲自去看看那些默默付出了这么久的人们,对他们说一声:“辛苦了,谢谢你们。”
这个念头让她心中的郁结舒缓了不少,仿佛在沉重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座可以通行的桥梁,一头连着不能忘却的过去,一头系着需要温暖建设的现在与未来。
谢琦回到房间,看到南嘉正对着一份N区的资料出神,他走过去,轻轻揽住她的肩膀,低声问:“晚上吃饭时,小九和小三的反应太让人心疼了。南嘉,你下午到底给他们看了什么?是……后世关于那段历史的影像吗?”
南嘉靠进他怀里,点了点头,声音有些发涩:“嗯,是一部叫《黑太阳731》的电影……后世拍的,很……真实。孩子们看了,心里受不了。”
谢琦沉默了片刻,手臂收紧了些。过了一会儿,他才沉声说:“爷爷和赵大爷他们后来私下找我问了。爷爷说,他和赵大爷,还有曾爷爷、曾奶奶、曾舅爷爷(沈如懿和沈如兰那位从远征军惨烈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弟弟)、我爸、我妈、小叔……他们都想看看。”
他顿了顿,看着南嘉:“爷爷说,‘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人,也不能只知道个模糊的影子。南嘉那里如果有后世的记录,我们应该看,我们承受得住。’你……准备一下,一会儿去空房间放给他们看吧。他们这就过来。”
南嘉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必须面对的一课,对所有人而言。她点点头:“好。”
她起身,走进一间空闲的房间,拉下白色的投影幕布,又从空间里取出连接好的高清播放设备和音响。谢琦在一旁默默帮忙。刚准备好,门就被轻轻推开了。
以谢卿爷爷为首,老人们陆续走了进来。谢卿神色肃穆,赵大柱拄着拐杖,脚步沉重但坚定。谢蕴曾爷爷和沈如兰曾奶奶互相搀扶着,两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人此刻面容格外凝重。那位很少言语、身上带着远征军深深烙印的曾舅爷爷沈如懿(弟弟)也来了,眼神锐利如鹰。谢景司令和沈如芬妈妈跟在一旁,面色沉静。小叔谢玉也到了,靠在墙边,双手抱胸。
谢卿对南嘉说:“南嘉,放吧。我们可以的。有些事,不能因为痛苦就选择不知道。”
南嘉正要点头,门口又传来动静。宋远明爷爷人未到声先到,洪亮却带着压抑的怒火:“等等!这么重要的事,怎么能少了我们宋家!” 只见宋远明大步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宋青书爸爸、梅剑意外公,甚至连平日里总是带着笑面阎王气质的舅舅梅云也一脸寒霜地出现了。宋青云小叔最后一个进来,默默关上了门,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复杂的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