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过,地里的麦子眼见着一天一个样,从青绿染上浅黄,空气里都开始弥漫着一种焦香而紧张的气息。不过,在这麦收前最后的闲暇里,还有件要紧事——王桂花要带着孩子们回娘家。
王桂花的娘家在小河湾村的南边,叫王家庄。比小河湾村略大些,走过去要一个时辰。天蒙蒙亮,王桂花就收拾妥当了。她换上了一身半新的蓝布褂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篮子里装着昨天特意留下的十几个顶好的粽子,还有一小包陈满仓咬牙同意买的、镇上买的芝麻糖。
“到了外公家,都规矩些,别像饿死鬼投胎似的。”陈满仓送到院门口,惯例是叮嘱几句,又看了眼青山,“见了你舅舅,少提那些有的没的,听你外公外婆的话。”
“知道了,爹。”青山闷声应道,脸上没什么表情。
王桂花带着四个孩子上了路。清晨的风还带着凉意,路边的草叶上挂着露珠。秀荷帮着母亲提篮子,秀兰则像只出笼的鸟儿,蹦蹦跳跳,不时指着路边的野花问东问西。青文走在中间,感受着这与去学堂、去祖宅都不一样的氛围,心情也松快了些。
“娘,外公家院子里的那棵柿子树,今年结果多不?” 青文找了个话头。
“多!咋不多?”王桂花脸上漾起真切的笑意,“你外公开春就说,今年是旺年,到时候摘下来,晒成柿饼子,给你们留着冬天吃。”
一路上,也遇到些走亲戚的同村人,互相打着招呼。有人看见王桂花一家,便笑道:“桂花这是回娘家啊?哟,几个孩子都这么大了,青山都快赶上他爹高了吧!” 王桂花便笑着应和,语气里带着为人母的骄傲。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王家庄的轮廓便在眼前了。王木匠家就在村头,三间青砖瓦房带着个大院子,比陈满仓家的土坯房气派不少。还没进门,就听见院里传来“刺啦——刺啦——”拉锯子的声音,空气里飘散着好闻的木材香。
“爹!娘!我们回来了!”王桂花在院门口喊了一嗓子。
“咔咔咔……”锯子声戛然而止,整个屋子都突然安静了下来。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一个系着围裙、头发花白的老妇人风风火火地从厨房里小跑了出来。
“哎哟!我的儿啊,可算把你们盼来了!”老妇人满脸笑容,声音里透着欣喜,她三步并作两步,快步走到门口,一把拉住了王桂花的手,仿佛生怕她跑了似的。
王桂花赶紧笑着回应道:“娘,您别这么客气,我们这不就来了嘛。”
然而,外婆的目光却早已越过了王桂花,落在了她身后的几个外孙身上。只见外婆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脸上的皱纹也因为笑容而更加明显了,她就像看着稀世珍宝一样,目光在几个外孙身上来回打转,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哎呀,看看这几个小家伙,都长这么大啦!”
紧接着,一个身材高大、面容敦实,手上还沾着些木屑的中年汉子也走了出来,正是青文的舅舅王根生。他嗓门洪亮:“姐!青山,青文!都来了,快屋里坐!” 他身后跟着舅母李氏,也笑着招呼他们进屋喝水。
堂屋宽敞,靠墙摆着几件做好的桌椅板凳,样式朴实,却打磨得十分光滑。外公王老木匠正坐在一张条凳上歇气,手里拿着个旱烟袋,看见女儿和外孙,古铜色的脸上露出笑容:“来了就好,路上累了吧?”
一番寒暄,粽子和芝麻糖被端上了桌,外婆见状,连忙说道:“哎呀,来就来了,买那么多东西干嘛?家里吃的用的都有,下次来不要别买了,留着秀荷秀兰他们吃!”
舅母李氏端着一壶热气腾腾的茶水送了过来,招待大家坐下边喝边聊。这可不是普通的茶水,而是农家经过精心炒制的大麦茶,散发出一股焦香的味道,让人闻起来就觉得十分特别。
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开始闲聊起来。他们谈论着今年的收成情况,有的说今年的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有的则感叹天气多变,给农作物带来了一些影响。话题也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孩子们的学业上,大家纷纷询问彼此孩子的学习情况,互相交流教育经验。
外婆则一边搂着秀兰,一边搂着大孙子王继祖。笑呵呵的看着其他大家聊天。还从口袋里掏出了自己亲手炒制的南瓜子,分给在场的孩子们吃。孩子们开心地接过南瓜子,一边吃一边听着大人们的谈话,整个场面充满了温馨和融洽的氛围。
说了一会儿话,舅舅王根生的目光落在了一直有些沉默的青山身上:“青山,听说你不想种地,想去学手艺?”
青山猛地抬起头,看了母亲一眼,见王桂花微微点头,才鼓起勇气道:“嗯,舅舅,我想学厨。”
王老木匠磕了磕烟袋锅,开口了,声音沉稳:“学厨?嗯,是辛苦行道,但也是个饿不死的手艺。比在地里刨食,看天吃饭,多了些把握。”
舅舅王根生更直接,一拍大腿:“我看行!小子有想法是好事!窝在村里一辈子能有啥出息?去县里,见见世面!我认识县城‘悦来酒楼’的一个二灶师傅,姓张,前年还托我给他打过一套家伙什儿。回头我帮你问问,看他们还收不收学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