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穿越成为农家子,看我耕读传家 > 第112章 月考(下)

第一日考试结束,斋舍里的气氛颇为微妙。

赵铁柱一回来就捧起厚厚的经书,嘴里念念有词,在油灯下苦苦背诵,显然是打算“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梁识倒是想得开,洗漱完毕便踢掉鞋子,往床上一躺,双手枕在脑后,说道:

“考都考了,多想无益!你们跟我学学,早点睡养足精神,明天才更有精力!”

说罢,他不再管他人,盖好被子,闭上眼睛,不过片刻,便沉沉睡了过去。

李逸之则如同往常,仿佛这月考只是寻常一日。

他安静地坐在窗前,就着最后的天光看了一会儿书,天暗后从容洗漱,安然躺下,不多时呼吸便变得均匀绵长,那份定力让人叹服。

青文却有些辗转反侧。他先是强迫自己拿起书,想再翻翻史书,为明日的经史策问多做些准备。

然而白日考试的片段、对自身答卷的回顾、对明日未知考题的担忧,种种思绪如同潮水般在脑中翻涌。

看不进去书,他打算尽早休息。躺下后,闭着眼睛,却毫无睡意,耳边似乎还能听到考场的钟声和沙沙的书写声。

他一会儿觉得自己的四书文破题尚可,一会儿又担心经义文的论证不够深入。

翻来覆去,直到夜深人静,浓重的倦意才终于战胜了纷乱的思绪,将他拖入不安的浅眠之中。

仿佛刚合眼不久,远处便传来了晨钟嗡鸣,低沉而悠远,宣告着第二日的考核即将开始。

第二日,考场依旧。

上午是经史策问,题目关乎“历代漕运利弊与当今启示”。

此题涉猎极广,需贯通历史沿革、地理经济与当下朝政,极见功力与见识。

陈青文看到题目,心头便是一沉。

他凝神思索,努力回忆刘教习历史课上所讲的历代兴衰与制度得失,结合自己近日在藏书馆翻阅史书偶得的关于漕运的零星记载,谨慎构思。

他自知见解尚浅,难以提出惊人之论,便力求立足经典,分析历代漕运在巩固统治、供给京师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耗费民力、滋生**等弊端,最后尝试提出“体恤民艰、革除积弊、因地制宜”等相对稳妥的建议。

下笔时,他字迹工整,条分缕析,虽文采不算斐然,却也尽力做到言之有物,逻辑清楚。

下午的考试考的是试帖诗。以“松韵”为题,限押“清”韵。

这对于诗词基础薄弱的陈青文而言,无疑又是一道难关。

他抬头望了望窗外远山苍翠的松柏,努力捕捉那风过松林的涛声所带来的意境。

“松韵……松之韵味,在于其坚韧、清幽、高洁……”他搜肠刮肚,回想前人咏松的诗句,绞尽脑汁地组织词汇,推敲平仄,勉强凑成了一首五言律诗。

“虬枝立险峰……,岁寒知本性……” 写罢自觉格律虽无误,但意境平平,用词也略显生硬,缺乏灵动之气,心中不免有些气馁,只能算是勉强交差。

交卷后,青文感觉身心俱疲,但内心深处放松许多。

无论结果如何,这两日,他已竭尽全力。

月考的余波并未随着交卷而立刻平息。尤其是那篇关于漕运的策问,如同在他原本自以为尚算平整的学问地面上,凿开了一个深不见底的窟窿,让青文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仅仅是“历代利弊”四字,便需要何等广博的史识与洞见?他过去埋头于四书五经的章句之间,虽也刻苦,却如同坐井观天,未曾真正领略过学问天地的广阔与深邃。

这种认知让他坐立难安。次日,趁着刘教习课间休憩的间隙,陈青文鼓起勇气,拿着自己回忆整理的策问草稿思路,恭敬地走到先生面前。

“先生,”他声音带着些许忐忑,“学生此次月考,深感学识浅陋,尤其经史策问,下笔时常觉空泛无力,不知从何说起。恳请先生指点,学生当前,当从哪些典籍入手,方能扎实根基,开阔眼界?”

刘教习接过他那写得密密麻麻、满是修改痕迹的草稿纸,扫了几眼,目光在他那试图条分缕析却难免稚嫩的论述上停留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能考后立刻反思自身不足,并主动求教,这份向学之心,远比一时的成绩更为可贵。

他放下稿纸,沉吟道:“你能有此问,甚好。治学如筑台,须根基深厚。四书五经是根本,需时时温习,常读常新,此乃‘本’。”

“然欲明经世致用之学,史籍不可不读。”

他略一思索,提笔在一张空白的竹纸上写下几部书名,“《史记》、《汉书》,乃史家之宗,先熟读此二者,可观兴衰之迹,明人事之理。其后可渐次涉猎《资治通鉴》,学习史家论断。”

“多谢先生指点!”

自那日起,陈青文仿佛变了个人。他不仅完成了刘教习布置的日常功课,更将先生推荐的书目奉为圭臬。

上午刘教习讲完课,他不再是立刻埋头整理笔记,而是会快步上前,将自己预习或阅读史书时产生的疑问,或是课堂上某个未能完全消化的要点,一一向先生请教。

问题或大或小,有时是某个典故的出处,有时是某句经文的深层义理,有时则是读史时对某个历史人物选择的困惑。

刘教习起初只是简略回答,见他问得勤,且问题渐渐切中要害,解答也便愈发详尽起来。

回到斋舍,他的“学问探讨”也并未停止。完成自己的功课后,他常会将一些自己苦思不解,或是觉得同窗或许有不同见解的问题拿出来讨论。

“铁柱,梁师兄,你们说,这‘君子远庖厨’,是真不让君子进厨房,还是另有所指?”他拿着《孟子》发问。

赵铁柱正对着自己的笛子运气,闻言头也不抬,瓮声瓮气道:“俺觉得吧,就是字面意思!君子将来是要做大事的,哪能天天围着锅台转?就像俺爹,地里活儿都是他拿主意,做饭都是俺娘来。”

话虽质朴,却也让青文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了“分工”与“仁术”的关系。

梁识则会翘着脚,啃着杂粮饼,漫不经心地说:“要我说,孟夫子这是打个比方。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重点是那颗仁心!难道君子在路上看见杀羊也要捂着眼睛跑开?那不成笑话了!”

他这带着几分戏谑的解读,反而让青文对“不忍之心”的普遍性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而当问题涉及经义辨析或史实考证时,李逸之便成了他最重要的请教对象。

“李师兄,《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祭仲谏言‘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若当时郑伯听从,是否便能避免日后之祸?”青文会拿着书,指着具体的段落求教。

李逸之通常会放下手中的书,认真听完他的问题,略作思忖,然后清晰地道出自己的见解:

“祸根已种,非独在段。郑伯其心,忌刻已久,纵使早为之所,亦恐生他变。祭仲之谏,在于防微杜渐,然人心之变,非外力可全控。读此篇,当思‘慎始’之要,亦需明‘人心难测’之理。”

他的回答往往能直指核心,引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让青文有茅塞顿开之感。

就在这般充实的求索中,时间悄然流逝。月考的成绩,这两日先生们也批阅完毕,即将在明日张榜公布。

书院里关于排名的议论渐渐多了起来,空气中重新弥漫起一种混合着期待与不安的气氛。

这日傍晚,一个不知从何处传出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子间激起了不小的涟漪——据说,此次甲乙丙三班在书院的共六十名童生统一排名,丙班的李逸之,竟然高居第十名!

消息传到丙班时,梁识刚喝进去的一口水差点喷出来,赵铁柱瞪大了眼睛,连呼“俺的娘嘞”!

陈青文在震惊之余,回想起李逸之平日里的沉静渊博,又觉得似乎在情理之中!

然而,关于其他具体人的排名,传言却语焉不详,只知道张鹏似乎也不错,钱有福定然榜末。

而陈青文自己,梁识、赵铁柱、孙浩他们的名字将会出现在榜单的哪个位置,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