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 第22章 银元流通利市井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第22章 银元流通利市井

作者:苍野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7:48:41

寒霜凝结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屋檐瓦楞上,在初升的冬日下闪烁着细碎的金光。尽管朝堂之上依旧暗流汹涌,江南的抵制也未曾停歇,但一股细微却不可逆转的变化,正如同地底萌发的春芽,在北方,尤其是京畿地区的市井巷陌间悄然发生。

前门大街,老蔡头的面摊前一如既往地冒着腾腾热气。他是个做了几十年买卖的老生意人,对银钱成色的挑剔几乎成了本能。以往,他最头疼的就是收钱,碎银子要掂量,铜钱要一个个看有没有砂眼、是不是私铸,为这个没少跟客人红脸。

今早,一个熟客吃完面,抹抹嘴,从怀里摸出两枚崭新的“大明银元”,叮当作响地放在油腻的木桌上。

“蔡老板,收这个,新钱。”

老蔡头习惯性地拿起一枚,入手沉甸甸,边缘那圈细密的防挫纹路硌着指腹。他眯着眼对着光看了看,龙纹清晰, “大明元宝”四个字轮廓分明,成色看着就比那些灰扑扑的杂银亮堂。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从柜台底下拿出那个小戥子。

熟客笑了:“蔡老板,还称啥?朝廷告示都说了,一枚顶七钱二分足色银,童叟无欺!您瞧这模样,是那起子烂钱能比的吗?”

老蔡头讪讪地放下戥子,确实,这钱看着就踏实。他收了钱,找给对方几枚同样崭新的当十铜元(伴随银元推行铸造的辅币)。那熟客掂了掂,满意地走了。

接下来半天,老蔡头发现,用这种银元付账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多是些走南闯北的行商,或是消息灵通的城里人。他们似乎都认准了这钱方便,不用找零,不用费口舌争论成色。

隔壁杂货铺的王掌柜也凑过来,低声嘀咕:“老蔡,发现没?这新钱……好像还真不错。昨儿个我去进货,带了十两银元,那批发的二话没说就按价给了,还说以后尽量用这个结算,省事儿!”

老蔡头默默点了点头。他算了一笔账,以前收一堆杂银碎钱,晚上盘账得耗上小半个时辰,还得担心收了假钱。现在收银元,一眼就能看清,盘账快了,心里也踏实。虽然官府强令纳税只能用银元或国债,起初让他很是肉疼地去兑换了一番,但现在看来,似乎……也不全是坏事?

类似的场景,在京城各大集市、商铺中默默上演。银元凭借其标准的重量、精良的铸造工艺和难以仿造的特性,尤其是在官府背书的强制推行下,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挤压着那些混乱、劣质的私铸银两和铜钱的空间。对于每日与银钱打交道的小商户而言,效率的提升和风险的降低,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京师,宝源局(负责铸钱)旧址,如今已被划拨为“大明银元”的官方铸造工坊之一。尽管日夜赶工,炉火不熄,但面对庞大的需求,新铸的银元依旧显得捉襟见肘。工坊大使愁眉苦脸地向负责此事的刘文秀禀报:

“刘将军,各处催要银元的文书都快堆成山了!九边军饷、官员俸禄、还有市面上兑换……咱们这炉子,都快烧化了也赶不及啊!更麻烦的是,银料也紧张,市面上足色的旧银收兑速度,远跟不上铸造所需。”

刘文秀看着工坊内忙碌的景象和堆积如山的银料申请文书,眉头紧锁。他知道,这是新政推行必然遇到的瓶颈。生产力不足,原材料短缺。而这些问题,并非单纯靠行政命令就能立刻解决。

更让他忧心的是,市面上开始出现一种奇怪的传言。

这日,一个在通州码头经营货栈的商人,匆匆来到越国公府求见刘文秀。

“刘将军,您可得给小的们做主啊!”那商人一脸惶恐,“近来有些漕帮的人,在码头上放话,说……说这银元用料不足,里面掺了铅锡,用久了会发黑变形,根本不如旧银实在!还吓唬那些扛活的苦力,说谁用了银元,就是跟……跟朝廷的狗腿子一伙,以后别想在码头上混了!”

“漕帮?”刘文秀眼神一冷,“知道是谁散播的谣言吗?”

“小的……小的不敢说,但带头的,好像是刘香主手下的一个管事……”商人声音越来越低。

刘文秀挥挥手让他下去,面色凝重。果然,漕帮开始动手了,而且手段如此下作,直接针对最底层、信息最不畅通的苦力和小商贩进行恐吓和谣言攻势。这比在朝堂上弹劾要阴险得多,也更难防范。

与此同时,在城西的骡马市,几个地痞模样的人,正围着一个想用银元买草料的乡下老汉。

“老头,你这什么破烂玩意儿?也想当银子使?”一个疤脸汉子抓起老汉手里的银元,掂了掂,故意失手掉在地上,然后用脚狠狠一踩!

“看见没?一踩就瘪!这能是银子?”疤脸汉子狞笑着,将有些变形的银元踢回给吓得瑟瑟发抖的老夫,“赶紧滚!拿真银子来!”

周围几个同伙跟着起哄,吓得其他想用银元交易的人也纷纷缩回了手。

这一幕,恰好被李定国派出来巡查市面的亲兵撞见。亲兵二话不说,上前直接拿人。那几个地痞还想反抗,却被训练有素的亲兵三下五除二打翻在地,捆了个结实。

经过审讯,这几人果然也是受了指使,专门在市面上破坏银元信誉,而指使者,同样隐隐指向漕帮的势力。

消息传回,张世杰面色平静,但熟悉他的人都能感受到那平静之下涌动的怒意。

“先是截漕,现在是散布谣言,欺压百姓。”张世杰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们是想从根子上,让百姓不敢用这新钱。”

刘文秀道:“国公爷,是否让末将带兵,彻底清剿一下这些市井无赖和漕帮的据点?以正视听!”

张世杰摇了摇头:“清剿不完的。他们混迹市井,如同水银泻地。武力震慑有必要,但不能解决根本。重要的是,要让百姓自己认识到银元的好处,要让他们有底气去用。”

他沉吟片刻,下令道:“第一,以顺天府和五军都督府联合名义,发布安民告示,重申银元乃朝廷法定货币,成色重量均有严格保障,胆敢诋毁、拒收、破坏者,严惩不贷!将今日骡马市那几个地痞,游街示众,明正典刑!”

“第二,”张世杰看向刘文秀,“工坊产能必须提升。我会奏请陛下,从内帑暂借一批银料,同时,允许民间信誉良好的大银炉,在宝源局严格监督下,按照标准参与银元铸造,按量给付工费。尽快缓解银荒。”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世杰目光深邃,“让我们的票号,在办理汇兑、存储业务时,对于使用和存储银元的客户,给予一定的汇费优惠或利息补贴。同时,联系几家信誉好的大商号,比如粮食铺、布庄,让他们公开表态,优先接收银元,并给予小幅折扣。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引导百姓!”

经济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行政命令可以强制开局,但要让新货币真正流通起来,必须建立起市场的信心和使用的惯性。

命令迅速得到执行。

次日,那几个在骡马市闹事的地痞就被押赴菜市口,当众杖责,然后发配边关。顺天府的衙役和京营士兵加强了各主要市场的巡查。

宝源局得到了紧急调拨的银料,同时开始与几家背景清白的民间大银炉接触。

而几家由勋贵暗中控制或与票号有密切往来的大型粮店、布号,也悄然挂出了“使用大明银元,享九五折优惠”的牌子。

这些举措,如同几剂强心针,虽然无法立刻扭转乾坤,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谣言的蔓延,稳定了市场的信心。

几天后,老蔡头的面摊前,那个熟客又来了。这次,他不仅用银元付了面钱,还笑着对老蔡头说:“蔡老板,听说‘丰泰隆’布庄用银元买布能便宜?我琢磨着扯几尺布给娃做新衣,这银元,看来还真得备着点。”

老蔡头一边找零,一边点头附和。他看着手里越来越多、叮当作响的银元,心里那份最初的疑虑,正在被一种习惯和认可所取代。这钱,确实方便。

然而,张世杰并未因此放松。他知道,漕帮的骚扰和谣言只是疥癣之疾,真正的威胁,是那条维系北方命脉的运河。赵铁柱虽然挫败了一次凿船阴谋,但那个神秘的漕帮北直隶香主刘老梆子,以及他背后可能存在的朝中大员,依然隐藏在暗处。

就在他思索如何进一步应对漕帮威胁时,方正化再次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国公爷,奴婢的人发现,陈阁老府上的二管家,昨日傍晚悄悄去了一趟……刑部大牢。”方正化低声道,“他去见的,是三个月前因贪墨被抓的一个漕运小吏,那吏员……曾负责一段运河的疏浚工程。”

刑部大牢?一个漕运小吏?

张世杰的眉头骤然锁紧。陈演的人,在这个时候去接触一个漕运系统的罪吏,绝对非同寻常!

难道……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截留或沉船,而是有着更阴险、更庞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甚至需要利用到运河工程本身的漏洞?

一股寒意,顺着张世杰的脊背悄然爬升。他感觉,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向着运河,向着他,缓缓笼罩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