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 第62章 肃清余孽靖四方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第62章 肃清余孽靖四方

作者:苍野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7:48:41

崇祯十一年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些。

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落下,覆盖了开封城外那片刚刚经历血战的土地。曾经被鲜血染红的泥土,此刻披上了一层素白,仿佛上天也要为这场人间惨剧披麻戴孝。只有那些从雪中突出来的残破旌旗、折断的兵刃,还有偶尔可见的焦黑木桩,仍在无声地诉说着数月前那场决定中原命运的大战是何等惨烈。

张世杰站在重修过的开封城头上,一身绯色麒麟袍外罩着玄色大氅,凝望着这片白茫茫的天地。他伸出手,接住几片雪花,看着它们在掌心慢慢融化,变成冰冷的水珠。

“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三个月前,就在这里,他与孙传庭并肩死守,顶住了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如潮水般的进攻,更顶住了那场人为的黄河水患。那一战,闯王李自成中铳身亡,数十万闯军土崩瓦解,中原震动,天下震动。

如今,他是大明开国以来最年轻的都督同知,提督河南、陕西、湖广北部五府军务,加兵部侍郎衔,权倾朝野。崇祯皇帝连下三道圣旨褒奖,赐蟒袍玉带,恩宠无比。

可张世杰心中清楚,这一切荣耀的背后,是无数将士的尸骨堆砌而成,是中原千里荒芜、十室九空的惨重代价。更重要的是,那个坐在紫禁城里的皇帝,在狂喜过后,已经开始用警惕的目光打量着自己这个手握重兵的“功臣”。

“大人,李将军和刘将军已在府衙等候。”亲兵统领赵铁柱走上前来,低声禀报。这位跟随张世杰从英国公府走出的老家丁,如今已是振武营的前营统领,官拜参将,可在他心中,张世杰永远是那个需要他保护的庶孙少爷。

张世杰收回思绪,点了点头:“走吧。”

当他转身时,脸上已恢复了平日的沉稳与威严。那双曾经在英国公府中隐忍不发的眼睛,如今锐利如鹰,扫视之处,城墙上值守的士兵无不挺直腰杆,神情肃穆。

这就是他一手打造的振武营,这就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府衙大堂内,两个身影正肃立等候。

左侧一人,身材挺拔,面容刚毅,眼神中带着历经沧桑的沉稳,正是原张献忠义子,现为振武营骑兵统领的李定国。他身着明军制式铠甲,外罩一件猩红斗篷,已然全无昔日流寇将领的模样。

右侧一人,略显文弱,但双目炯炯有神,透着精明干练,乃是随李定国一同归顺的刘文秀,现任振武营步军副将兼理民政。

见张世杰步入大堂,二人齐齐躬身行礼:“末将参见大人!”

张世杰快步上前,亲手扶起二人:“定国、文秀,不必多礼。让你们久等了。”

他走到主位前,却没有立即坐下,而是目光扫过堂上悬挂的巨幅中原地图,沉声道:“开封一战,闯逆授首,中原震动。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李自成虽死,其残部仍在各地流窜;张献忠虽败走湖广,实力犹存;各地小股流寇更是多如牛毛。中原大局,尚未安定。”

李定国上前一步,声音铿锵:“末将愿为大人分忧,率部清剿流寇残部!”

刘文秀也道:“中原新定,民生凋敝,当务之急是恢复秩序,安抚流民,使百姓各安其业。如此,流寇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张世杰赞赏地看了刘文秀一眼,这位昔日张献忠麾下的谋士,在民政方面的才能越发凸显。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向几个位置:

“说得不错。故而,本官决定,兵分两路,双管齐下。”

他的手指首先点向陕西方向:“定国,你率骑兵五千,步卒一万,西进陕西。延安府的‘一盏灯’张三才,麾下尚有万余残部,据城顽抗。此人原为李自成部将,骁勇善战,不可小觑。”

接着,他的手指移向河南南部与湖广交界处:“文秀,你率步卒八千,负责清剿豫南、鄂北一带的流寇残部。这一带山峦起伏,匪患丛生,更有张献忠败退时留下的诸多小股部队,极为混乱。”

李定国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他归顺以来,虽在开封之战中屡立战功,但独当一面的机会尚属首次。他抱拳道:“末将定不负大人重托!必取张三才首级来献!”

张世杰却摇了摇头:“定国,我要的不是张三才的首级。”

李定国一愣:“大人的意思是?”

“我要的是陕西平定,百姓安宁。”张世杰目光深邃,“张三才若肯降,便给他一条生路;若负隅顽抗,再雷霆击之。切记,你此去不仅是征战,更是宣示朝廷威德,安抚地方。”

他转向刘文秀:“文秀,你这一路更是如此。豫南鄂北民风彪悍,多年来受流寇之苦最深。你此行当以招抚为主,清剿为辅,尽可能减少杀戮。对于那些愿意归降的流寇头目,可视情况授以低级军职,或安置为民。”

刘文秀深深一躬:“文秀明白。定当贯彻大人‘剿抚并用’之策,以安民为本。”

张世杰满意地点点头,从案上取出两枚令箭,郑重地交给二人:

“此一去,山高路远,诸多艰难。振武营的威名,中原的安定,就托付给二位了。”

李定国和刘文秀单膝跪地,双手接过令箭:“末将誓死完成任务!”

十日后,洛阳城外。

李定国率领的一万五千大军浩浩荡荡向西开拔。骑兵在前,步卒在后,旌旗招展,刀枪如林。经过开封血战的洗礼,这支军队更加精悍,士兵们眼中充满了自信与骄傲。

大军最前方,李定国骑在一匹高大的河西马上,回望了一眼身后严整的队列,心中感慨万千。

一年前,他还是张献忠麾下的“小尉迟”,跟着义父转战南北,朝不保夕。虽然号称义军,实则与流寇无异,所过之处,百姓逃散,城池残破。

而现在,他是大明振武营骑兵统领,官拜副总兵,率领着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朝廷经制之师,去平定那些昔日与他相似的“义军”。

“将军,前面就是新安了。”副将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探马来报,张三才的部队正在这一带活动,裹挟百姓,抢劫粮草。”

李定国眼神一冷:“传令下去,加速前进。明日此时,我要在新安县城用膳!”

“得令!”

就在李定国部向西挺进的同时,刘文秀率领的八千步卒也已开赴豫南。

与李定国的雷霆万钧不同,刘文秀的行军显得沉稳许多。他不仅带着军队,还带了大批文吏、粮草和赈济物资。

“将军,再往前就是鲁山了。”向导指着前方隐约可见的山脉,“这一带山高林密,素有‘草上飞’、‘爬山虎’等多股流寇活动,多则千人,少则数百,极为难缠。”

刘文秀微微点头,对身旁的参军道:“传令各营,严守纪律,不得扰民。张贴安民告示,宣布大人政令:但凡归顺者,既往不咎;愿从军者,择优录取;愿归农者,分发田地。”

参军领命而去后,刘文秀又对另一名文吏道:“你带一队人,先行至鲁山县城,召集当地乡绅耆老,就说朝廷特使将至,有意重建县学,修复水利。”

文吏惊讶道:“将军,咱们不是来剿匪的吗?怎么...”

刘文秀笑了笑:“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些流寇为何能在此地盘踞?无非是官府无能,百姓无依。若我们能恢复秩序,使百姓有田可耕,有学可上,谁还愿意落草为寇?”

文吏恍然大悟,钦佩地领命而去。

陕西,延安府。

曾经的李自成老巢,如今已被“一盏灯”张三才占据。此人原是李自成麾下悍将,以勇猛着称,因额头上有一块胎记,形似油灯,故得此绰号。

李自成死后,张三才收拢残部,占据延安,自称“顺王”,继续与朝廷对抗。

此刻,他正站在延安城头上,望着城外浩浩荡荡开来的明军,脸色阴沉。

“大哥,看旗号,是李定国那叛徒的队伍!”身旁一个头领愤愤道,“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投了官军,反过来打咱们来了!”

张三才冷哼一声:“李定国?就是张献忠那个干儿子?听说在开封很是出了些风头。”

另一头领忧心忡忡道:“大哥,李定国部装备精良,士气正盛,咱们恐怕...”

“怕什么!”张三才打断道,“延安城高墙厚,粮草充足,他李定国远道而来,能奈我何?传令下去,紧守四门,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准出战!”

然而,张三才的坚守策略并未持续多久。

李定国大军抵达延安城下后,并没有立即攻城,而是在城外扎营,同时派出小股部队,清剿延安周边的流寇据点。

三天后,李定国亲自率领一千精骑,突袭了延安城东五十里处的甘泉镇。这里是张三才部最重要的粮草中转站,驻有二千守军。

战斗从清晨开始,到午时便已结束。李定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一把长枪左挑右刺,如入无人之境。守军本就士气低落,见主将如此勇猛,更是心惊胆战,纷纷溃逃。

此战,李定国部歼敌八百,俘虏五百,缴获粮草无数,自身伤亡不足百人。

消息传回延安,张三才勃然大怒,不顾部下劝阻,亲率五千精锐出城,誓要与李定国决一死战。

两军在延安城外的平原上摆开阵势。

张三才手持大刀,一马当先,指着李定国大骂:“叛徒!今日定取你狗命!”

李定国却不恼怒,平静地道:“张三才,如今天下大势已定,闯王已死,中原将平。你何不早早归降,经略大人宽厚,必给你一条生路。”

“放屁!”张三才怒喝道,“我张三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说罢,他大刀一挥,率部冲向明军阵地。

李定国叹了口气,举起右手,然后猛地挥下。

下一刻,明军阵中火铳齐鸣,硝烟弥漫。冲在前面的流寇骑兵应声倒地,阵型大乱。

张三才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在枪林弹雨中左冲右突,竟然杀到了明军阵前。他目光锁定李定国,大喝一声,纵马冲来。

李定国不慌不忙,取弓搭箭,一气呵成。

“嗖”的一声,利箭破空而去,正中张三才坐骑。战马悲鸣一声,轰然倒地,将张三才摔下马来。

还不等张三才爬起,明军士兵已一拥而上,将他牢牢捆住。

主将被擒,流寇军心大乱,很快便溃不成军。此战,李定国部大获全胜,俘虏三千余人,缴获军械马匹无数。

就在李定国生擒张三才的同一时间,刘文秀在豫南的招抚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鲁山县衙内,十几位来自周边各县的流寇头目齐聚一堂,神情各异地望着主位上的刘文秀。

这些人大都是当地土匪山寨的头领,有的已经活动了十几年,官军屡剿不灭。如今听说朝廷派来大军,本已做好拼死一战的准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招安的橄榄枝。

刘文秀面带微笑,语气平和:“诸位好汉,刘某今日请诸位前来,不是要与诸位为敌,而是要给诸位指一条明路。”

一个满脸虬髯的壮汉冷笑道:“刘将军,官府的招安我们见多了,无非是骗我们下山,然后一网打尽。这种把戏,骗不了我们!”

刘文秀不以为意,从案上取出一本文书:“这是大人亲自签发的安民告示。上面白纸黑字写明,但凡归顺者,一律既往不咎。经略大人一诺千金,开封城下释放俘虏,安置流民,天下皆知。诸位难道不信吗?”

另一个头领迟疑道:“刘将军,我们若是归顺,当真不追究过往?”

“自然。”刘文秀肯定地道,“不仅不追究,若有好汉愿意从军,经略府还会根据才能,授予相应军职;若愿意归农,则分发田地、种子,三年免赋。”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实不相瞒,李某当年也是随张献忠起事的,与诸位并无不同。归顺经略大人后,不但未受歧视,反而受以重任。经略大人胸怀天下,唯才是举,绝不因出身而轻视任何人。”

这番话引起了在座众人的窃窃私语。刘文秀的出身他们早有耳闻,见他如今已是朝廷大将,心中不免动摇。

那虬髯壮汉又道:“就算我们归顺,又如何保证部下安全?他们中不少人身上都背着官司...”

刘文秀笑道:“大人有令,归顺之后,所有过往,一笔勾销。便是杀了朝廷命官的,也既往不咎。此乃特旨恩准,诸位不必担心。”

大堂内顿时安静下来,众头领面面相觑,显然都被这个条件打动了。

半晌,那虬髯壮汉率先起身,单膝跪地:“草民‘草上飞’赵魁,愿率部归顺经略大人!”

有人带头,其他人纷纷效仿:

“‘爬山虎’王猛愿降!”

“‘过山风’陈达愿降!”

...

不到半月时间,豫南鄂北一带的十七股流寇相继归顺,收编降兵八千余人,安置流民三万余。刘文秀不费一兵一卒,平定千里江山。

两个月后,开封府。

张世杰看着堂下跪着的张三才,淡淡道:“张三才,你可知罪?”

张三才昂首道:“成王败寇,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张世杰却不生气,起身走到他面前,亲手为他松绑:“本官若想杀你,在延安城下就可将你就地正法,何须将你带回开封?”

张三才一愣,疑惑地看着张世杰。

张世杰道:“你骁勇善战,是条好汉。如今天下未定,北方建奴虎视眈眈,正是用人之际。你若肯归顺,本官许你一个游击将军之职,戴罪立功,如何?”

张三才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你不杀我?”

张世杰笑道:“杀你一人容易,平定陕西难。本官要的不是你的命,而是陕西的安宁,天下的太平。”

张三才怔怔地看着张世杰,忽然双膝跪地,重重磕了三个响头:“罪将张三才,愿为大人效死!”

就在此时,赵铁柱匆匆入内,递上一封密报:“大人,夜枭急报!”

张世杰展开密报,眉头渐渐皱起。密报上只有短短一行字:

“献忠残部已入川,建奴异动。”

他抬起头,望向北方,目光深邃。

中原虽定,更大的风暴却即将来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