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村任务归来,正式晋升外门弟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方寸之地,秦望的心并未因这初步的安稳而懈怠,反而如同绷紧的弓弦,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实力的不足。
那峡谷中的生死反杀,虽最终获胜,却也让他切身感受到了修为差距带来的巨大压力。练气二层圆满的修为,在这能人辈出的天衍宗外门,依旧处于底层。
将新居稍作整理,布下那简易的禁制后,秦望甚至没有多做休息,便直接在那静室简陋的聚灵阵中盘膝坐下。
阵眼处,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块下品灵石嵌入。微光泛起,周遭稀薄的灵气开始缓缓向阵中汇聚,虽效果远不如悟道院的静修室,但终究是聊胜于无,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属于自己”的修炼环境,心无旁骛。
他首先做的,并非急于冲击练气三层关卡,而是将得自藏经楼的那枚记载着《涌泉功》的玉简再次贴于额头,神识沉入其中,逐字逐句地重新参悟起来。
此前为了外门小比和宗门任务,他对《涌泉功》的修炼更侧重于灵力的积累和运用,以求快速提升表象实力。
如今暂得安宁,他决心要夯实根基,尤其是要深入理解这看似残缺简陋的功法,为何能与自身变异的水元之力产生如此高度的共鸣。
神识徜徉于功法文字之中,结合自身修炼时的体悟,秦望渐渐有了新的发现。《涌泉功》强调的“润物无声,积水成渊”,其核心并非追求爆发式的刚猛,而在于灵力的“绵长”、“渗透”与“积蓄”。
这与水元之力兼具的绵长、生机特性不谋而合。功法行气路线虽简单,却隐隐契合着水行灵力某种最本源的流动方式,如同地下暗流,看似平静,实则蕴含着奔涌向海的力量。
然而,理解归理解,在具体运功路径,尤其是几个关窍的冲击与灵力转换的细微控制上,秦望仍遇到了晦涩难明之处。强行修炼,恐事倍功半,甚至留下隐患。
“看来,还是得去请教陆师兄。”秦望收起玉简,没有丝毫犹豫。学问之事,容不得半点含糊,有良师益友在侧,乃是莫大福缘,岂能因面子而耽搁修行?
次日,秦望便再次来到了藏经楼。楼内依旧宁静,书香与陈旧玉简的气息混合,令人心神安定。
他轻车熟路地走向那个熟悉的角落,果然见到陆知远正埋首于一堆古籍之中,眉头微蹙,似乎在考证着什么。
“陆师兄。”秦望恭敬行礼。
陆知远抬起头,看清是秦望后,眼中闪过一丝笑意:“秦师弟?听闻你此次任务完成得极为出色,还协助苏师妹擒获了邪修,恭喜正式晋升外门。”
消息传得果然快。秦望谦逊一笑:“侥幸而已,多亏苏师姐及时出手。师兄,我今日前来,是有些《涌泉功》上的疑难,想请师兄解惑。”
“哦?但说无妨。”陆知远立刻来了精神,对于探讨功法疑难,他向来兴致盎然。
秦望便将自己在参悟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一一提出,描述得尽量清晰,包括灵力运转时的滞涩感,以及对某些功法口诀深层含义的疑惑。
陆知远听得极为认真,不时发问,引导秦望更细致地描述自身感受。他沉吟片刻,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转身从书架上抽出几枚看似无关的玉简,有的是关于水属性基础道法原理的,有的是讲述人体经络与天地灵气感应的杂论,甚至还有一卷涉及上古水神传说的野史笔记。
“秦师弟,你所修《涌泉功》,看似粗浅,实则暗合‘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至理。你感觉到的滞涩,或许并非功法有误,而是你的灵力性质特殊,过于‘凝聚’,反而少了些水流应有的‘柔’与‘变’。”
陆知远一边将玉简递给秦望,一边阐述着自己的见解,“不妨试着将灵力想象成真正的流水,遇石则绕,遇壑则填,莫要强求一路奔涌。至于这几处关窍……”
他拿起一枚玉简,神识扫过,然后以指代笔,在桌面上勾勒出简易的经络图,详细讲解其中气血流转与灵力冲击的微妙平衡。
他的讲解往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虽然有时会扯得有些远,但总能最终回归到秦望的问题核心,给出极具启发性的观点。
秦望凝神静听,只觉茅塞顿开。陆知远的指点,仿佛在他面前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对《涌泉功》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字面,而是开始触及功法背后蕴含的“道”理。尤其是关于灵力“柔”与“变”的提醒,更是直指他运用水元之力时尚未察觉的细微偏差。
“多谢陆师兄指点迷津!”秦望由衷感谢,这些见解的价值,远非几块灵石所能衡量。
“无妨,互相印证罢了。”陆知远摆摆手,又埋首回他的古籍中,“师弟若有疑问,随时可来。”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新的思路,秦望回到自己的石屋,再次投入修炼。
这一次,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按照陆知远的指点,放慢节奏,细心体会灵力如溪流般在经脉中缓缓流淌、渗透、积蓄的感觉。遇到关窍,也不再蛮力冲击,而是以意念引导,如水滴石穿,循序渐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