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七月十八日清晨,《星岛日报》位于香港皇后大道中的报社大楼内,总裁胡仙已坐在红木办公桌后。
指尖轻叩桌面,目光掠过窗外——德辅道中的黄包车与叮叮车穿梭不停,街面蒸腾着晨雾,让她不禁想起父亲胡文虎一九三八年创办报社的光景。
最初只是份聚焦星马侨乡消息的小报,历经战乱迁徙,如今已成香港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之一,以敏锐的财经报道与开阔的国际视野立足业界。
“胡总,财经版林记者的调查稿改好了第三版。”主编苏敏慧推门而入,将厚厚的文件夹轻放在红木桌一角,指尖还夹着几张专利局备案复印件。
“关于元朗东兴实业和它十八岁的董事长陈东,这次不仅重拟了标题,还补了专利细节——三大产品全有独家专利,别人想仿都仿不了。”
胡仙翻开稿件,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先落在标题上:《惊世奇才!十八岁双料大王 粘鼠贴新贵打造商业帝国:便利贴×塑胶花×粘鼠贴,专利护航征医药界!》。
往下细读,开篇数据与专利信息交织,冲击力更甚:“当香港商界还在为百万营收发愁时,十八岁的陈东已手握年入千万港元的商业版图——他既是靠可重复粘贴胶配方垄断市场的‘便利贴大王’,也是凭高分子材料和动态模具制作法火遍欧美的‘塑胶花大王’,再加粘鼠贴的高粘度胶层工艺和诱香工艺,三项独家专利全在专利局备案。”
“现在欧美东南亚订单排队到下月,便利贴、塑胶花部分品类市占率更是突破七成!”
“收购永业置业的细节,还有专利的真实性,都核实了?”胡仙指着文中“斥资一千八百万港元拿下全资拿下永夜置业”的段落,又拿起苏敏慧递来的专利复印件比对,语气严谨。
她想起父亲当年办报时,为核实一条侨乡灾情消息,曾顶着台风跑遍半座香港:“咱们做报道,热度、准度、深度都得有,‘便利贴大王’‘塑胶花大王’的名头,还有专利这层,都是关键,不能漏。”
“地产中介、永业旧员工都问过了,专利局也去查了底档,连海关出口报关单上的‘专利产品’标注都核对过。”苏敏慧补充道。
“林记者还加了行业预测,说有专利护着,‘便利贴大王’‘塑胶花大王’的海外市场基本稳了,陈东三年内可能成香港最年轻的亿万大亨。”
胡仙逐页翻完补充材料,在稿件上圈出“双料大王”“专利护航”八字,点头定稿:“就用这个版本。既显出我们的专业,也让香港看到本土企业靠技术闯世界的底气。”
同一时刻,东兴实业元朗总部内,陈东正对着桌上的出口报表与专利缴费单皱眉。
欧美线塑胶花订单增两成,便利贴增两成半,东南亚粘鼠贴增一成,可下月的专利年费得提前准备。
“星岛日报的人最近在周边工厂打听,连‘便利贴大王’‘塑胶花大王’的称呼,还有专利的事都问了,要不要拦着?”周明递过线报,语气带着担忧。
陈东摇头,指尖在报表上划出出口数据,又敲了敲专利缴费单:“‘大王’的名头是市场给的,专利是公开信息,怕什么?”
“报道一出来,既能让海外客户更信‘便利贴大王’‘塑胶花大王’的技术,说不定还能吓退想仿造的小厂。”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桌上摊开的几份报纸,随口补充:“不过这次报道倒提醒了我,舆论和技术一样重要。”
“你去查查香港报业的市场规模,重点看《香江报》《华侨日报》,将来我们要有自己的发声渠道。
七月十九日清晨,《星岛日报》头版一经面世,香港街头巷尾的讨论便多了“双料大王”“专利”两个词。
德辅道中“祥记报摊”前,老板阿祥早把报纸摆得满满当当,自己捏着一份《星岛日报》,眼睛盯着“便利贴大王”“塑胶花大王”的标题,越看越起劲。
“阿祥,来份早报!”上班族阿辉路过,手刚伸进口袋,就被阿祥拽住胳膊。
“先别掏钱!你看这个!”阿祥把报纸递到阿辉面前,指着“十八岁双料大王”的标题,“陈东!才十八岁就成了‘便利贴大王’和‘塑胶花大王’,年入千万还不算,产品全有专利,洋人都抢着订!”
阿辉凑过去看,正好瞧见文中写的“塑胶花仿真露珠制作法专利”,忍不住咋舌:“难怪我家阿婆上次让我买塑胶花,说只认东兴的,原来老板这么厉害!”
“可不是嘛!”阿祥又翻到出口数据那栏,“你看欧美订单排到下月,便利贴市占率七成,这‘大王’称号可不是吹的!今天这报卖爆了,你再晚来会儿都抢不到!”
阿辉笑着付了钱,攥着报纸往地铁站走,还听见阿祥跟下一个买报的街坊喊:“快看看!十八岁双料大王的故事,错过可惜!”
德辅道中“祥发茶餐厅”里,六十岁的炳叔戴着老花镜,指着报纸上的“双料大王”四字拍桌:“十八岁当‘便利贴大王’‘塑胶花大王’,还赚千万!我当年十八岁还在码头扛米袋,连‘专利’俩字都没听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