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五月初,香港的雨季如期而至。
淅淅沥沥的雨水敲打着东兴实业董事长办公室的落地窗,玻璃上蜿蜒的水痕模糊了窗外中环的街景,让这座喧嚣的商埠多了几分氤氲的沉闷。但室内的气氛,却比窗外的阴雨更加凝重,甚至带着一丝山雨欲来的肃杀。
陈东坐在宽大的大班椅上,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目光沉静地扫过围站在办公桌前的核心团队——航运负责人周海生、东兴地产总经理陈伯谦、法律顾问刘律师,还有几位分管财务和海外业务的高管。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几分探究,隐隐察觉到今天的会议绝非寻常。
“都看看这个。”
陈东终于开口,声音平静无波,却透着一股穿透人心的张力。他伸手将面前一份折叠的《华尔街日报》推到大班台中央,手指重重地点在第二版一则不起眼的简讯上,力道之大,指节微微泛白。
周海生第一个上前,小心翼翼地拿起报纸。其他人立刻围拢过来,脑袋凑在一起,目光齐刷刷地落在那则短讯上。
报道的标题不算醒目,却像一颗炸雷,在众人耳边轰然作响——《美国海事委员会拟加速处置部分国防后备舰队船舶》。
简讯内容不长,大意是美国战后封存了大量军用运输船,长期维护耗费巨额财政资金,海事委员会正评估批量出售方案,首批处置的船舶主要是封存在加州萨克拉门托河口的“胜利轮”级货船,数量或达数十艘。
“幽灵舰队……”
周海生倒吸一口凉气,声音都有些发颤。他是老航运人,深知这四个字背后的分量。所谓“国防后备舰队”,便是外界俗称的“幽灵舰队”——那些二战期间赶造的万吨货轮,性能可靠、载重量惊人,只是战后无仗可打,便被封存于港湾之中,如同沉睡的巨兽。这不是某个船东抛售旧船的小打小闹,而是一个超级大国在清理战略包袱,相当于把一座移动的“海上宝库”摆上了货架!
“海生,你看懂了。”
陈东站起身,走到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的巨大世界地图前。这幅地图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航线和港口,边角已经被摩挲得有些泛黄,却是他日常决策的核心依据。他伸出手指,沿着太平洋的海岸线缓缓划过,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茫茫大洋,直抵那片封存着无数巨轮的美国西海岸。
“这上面说‘部分处置’,是试探。”陈东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但我判断,这只是开始!美国在二战期间造了上千艘胜利轮、自由轮,战后全球贸易还没完全复苏,这些船对他们来说,是吃钱的包袱,是累赘!可对我们来说……”
他猛地转过身,目光如电,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的脸,语气掷地有声:“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掌控全球海运霸权的基石!”
此言一出,办公室里顿时一片寂静。几位高管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呼吸都不自觉地急促起来。他们知道陈东向来有远见,但如此宏大的野心,还是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撼——那可是“舰队”,不是几艘船那么简单!
“董事长,”总工程师陈伯谦眉头紧锁,率先提出顾虑,“一次性吃进这么多船,我们的资金流扛得住吗?而且这么多万吨级货轮,船员、维护、泊位,还有后续的航线规划……我们的消化能力怕是跟不上啊!”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东兴实业虽在制造业领域根基深厚,但航运业务终究是后起之秀,目前手里也就几艘中小型散货船,突然要吞下数十艘万吨巨轮,简直像是蛇吞象,风险之大难以想象。
“所以,必须双管齐下!”
陈东打断他的话,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敲在加州的位置:“海生,你立刻组建‘赴美购船总指挥部’,你亲自挂帅当总指挥。不要怕船多,也别嫌船旧,我们的目标,不是三五艘,而是十艘起步,十五艘不封顶!专挑船况最好、主机保养最到位的胜利轮下手!这些船皮实耐用,载重量足,是跑远洋干线的绝佳选择,而且价格绝对是地板价,相当于用废铁的钱买黄金!”
周海生眼中闪过一丝狂热,被陈东的魄力所感染,当即挺直腰板:“董事长放心!我这就去组建团队,三天内定好赴美行程,一定把最好的船给您带回来!”
陈东点头,又看向负责海外业务的副总:“振卫学堂那边,‘船务班’的招生规模立刻扩大三倍!首批给我招满两百人,不管是沿海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还是刚毕业的航海专业学生,只要肯吃苦、肯学,我们都要!”
他顿了顿,补充道:“合同年限签十五年,违约金设到他们一辈子都还不起的天价,避免人才流失!告诉他们,东兴要打造的是远东第一流的海上劲旅,只要通过考核,薪资是市场价的三倍,干得好还能分股权!我要的不仅是能开船的船员,是未来能独当一面的船长、轮机长,是能跟着舰队走向全球的核心骨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