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清晨的纽约,AMC 影院门口早已排起蜿蜒的长队。裹着红色围巾的影迷们举着 “马克与莉莉” 的应援牌,手里攥着热可可,兴奋地讨论着即将开场的《星际救援》。队伍最前排,高中生艾米丽抱着刚买的 “中国结周边”,指尖反复摩挲着绳结上的 “平安” 二字 —— 这是她昨天在影院周边店特意挑选的,就因为预告片里莉莉举着中国结的画面,让她想起远在加州留学的姐姐。
“还有十分钟就检票了!” 影院工作人员的喊声让队伍瞬间沸腾。艾米丽跟着人群往前走,透过玻璃门看到影院大厅的巨幅海报 —— 马克站在空间站舷窗前,莉莉在地球表面向他挥手,蓝色的星云将两人连接,海报下方 “跨越星际,守护家园” 的标语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她掏出手机,对着海报自拍,配文 “终于要来看《星际救援》了!期待中国结的秘密”,刚发布就收到好几个同学的点赞。
与此同时,北京的万达影院里,带着孩子的家长、结伴而来的情侣、独自观影的科幻迷,正陆续走进 IMAX 影厅。影厅内,座椅扶手上贴着 “星际救援” 的贴纸,屏幕下方摆放着小型的 “行星发动机模型”,连爆米花桶上都印着马克与莉莉的卡通形象。“这是我今年最期待的电影!” 坐在后排的科幻迷张先生对身边的朋友说,“光看预告片里的黑洞特效就觉得震撼,还有父女情的剧情,听说哭点很多,我特意带了纸巾。”
当全球 100 个国家和地区的影院同步亮起银幕,《星际救援》的旋律在黑暗中响起时,一场跨越国界的 “星际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星际救援》首日全球票房破 1.5 亿美元,创下中国电影全球首日票房纪录。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不同国家影迷的热情支持,是影院排片的全力倾斜,更是影片 “硬核科幻 东方情感” 魅力的集中爆发。
在北美,《星际救援》的首日排片占比高达 35%,其中 IMAX 激光厅的场次几乎场场爆满。洛杉矶的 TCL 中国剧院,首场放映结束后,全场响起长达五分钟的掌声。观影结束后,不少影迷留在影院大厅,兴奋地讨论着影片细节。
“黑洞穿越的场景太震撼了!我感觉自己真的在宇宙中穿梭!” 科幻迷汤姆激动地说,他手里拿着刚买的电影海报,上面签满了主创人员的名字 —— 昨晚的全球首映礼后,克里斯?埃文斯、凯特?布兰切特特意留在影院,为影迷签名合影。汤姆指着海报上的中国结图案:“这个道具太有意义了!马克和莉莉通过中国结传递思念,比任何高科技设备都更打动我。”
北美影评人协会的资深影评人莎拉,在观影后第一时间发布评论:“《星际救援》重新定义了‘国际合拍科幻片’。它既有好莱坞级别的特效制作,又有东方文化独有的情感细腻 —— 当莉莉在地球种下来自空间站的种子,当马克在新家园看到地球的微光,这些画面传递的‘家园情怀’,让不同国家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首日 5000 万美元的票房中,IMAX 场次贡献了 1200 万美元,占比 24%。AMC 影院的运营总监表示:“《星际救援》的 IMAX 场次预售率创下今年新高,不少观众选择‘二刷’‘三刷’,只为感受不同影厅的观影效果。我们已经决定,未来两周将继续增加 IMAX 场次,满足影迷需求。”
中国市场的首日票房达 6 亿人民币,其中三四线城市的票房占比超过 40%,这意味着《星际救援》不仅吸引了核心科幻迷,更打动了普通观众。
在北京朝阳万达影院,一场 “家庭专场” 的放映结束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 “中国结打卡点” 拍照。“孩子看完后问我,‘爸爸,宇宙真的有黑洞吗?我们能和外星人做朋友吗?’” 家长王先生笑着说,“这部电影不仅让孩子爱上了科幻,还教会他‘家人永远是后盾’的道理,莉莉等待爸爸回家的情节,孩子看得特别认真。”
影片中的 “敦煌元素” 也引发了国内观众的热议。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李女士,特意带着同事们组团观影:“看到中式穹顶基地出现在大银幕上,看到壁画图案成为解开星球秘密的关键,我特别自豪!这不仅是一部科幻电影,更是对敦煌文化的创新传播。”
国内影院的 “主题活动” 也为票房助力 —— 不少影院推出 “亲子观影套餐”,包含电影票、中国结手工材料包,家长和孩子可以在观影后一起制作中国结;还有影院举办 “科幻知识问答”,答对的观众能获得《星际救援》的周边礼品。这些活动让观影不再是 “单向的观看”,而是 “互动的体验”,吸引了更多家庭观众走进影院。
除了北美和中国,《星际救援》在欧洲、东南亚、澳洲等市场也表现亮眼。伦敦的 Vue 影院,首日票房突破 300 万英镑,不少影迷穿着 “宇航服” 观影,营造 “沉浸式体验”;东京的东宝影院,首场放映结束后,影迷们自发在影院外合唱影片的日文版主题曲,歌声中满是对影片的喜爱;悉尼的 HOYTS 影院,甚至推出 “星空观影厅”,影厅顶部的 LED 灯模拟星空效果,让观众仿佛在宇宙中观看电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