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63章 《大汉丝路》实景搭建,还原汉代盛景

2037 年夏,当《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余热仍在全球蔓延,《大汉丝路》的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关键的实景搭建阶段。在甘肃敦煌、新疆喀什、内蒙古三大拍摄基地,近万名建设者顶着烈日与风沙,日夜赶工 —— 从汉代未央宫的飞檐斗拱到西域古国的夯土城墙,从沙漠商队的骆驼鞍具到市集摊位的陶制器皿,每一处细节都在考古学家与古建筑专家的指导下,严格遵循历史原貌还原。

林晚星投入 20 亿专项资金,只为实现一个目标:“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不是虚构的古代场景,而是能触摸、能感知的汉代盛景。” 她深知,历史题材影片的灵魂在于 “真实”,而实景搭建正是这份 “真实” 最坚实的载体。当三大实景基地逐步展露真容,那种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厚重感,不仅震撼了探班的媒体,更让全球观众对这部丝路史诗充满了无限期待。

《大汉丝路》的实景搭建,并非简单的 “盖房子”,而是一场 “历史复原工程”。在正式动工前,林晚星团队联合考古机构、古建筑研究所,耗时半年完成了前期筹备工作,从史料考据到图纸设计,从材料筛选到团队组建,每一步都力求 “有据可依、精益求精”。

团队组建了由 12 位秦汉史专家、8 位古建筑学家、5 位考古学家组成的 “历史考据小组”,对汉代长安城、西域古国、沙漠商队的相关史料进行全面梳理。他们翻阅《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关于宫殿布局、市集规制、商队出行的记载,研究汉长安城遗址、新疆尼雅遗址、敦煌壁画等考古发现,甚至对出土的汉代地砖、骆驼鞍具、陶俑服饰等文物进行 1:1 扫描,提取细节数据。

“比如未央宫的宫殿布局,我们参考了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勘探报告,确定未央宫前殿的长宽比例、台基高度,甚至每一级台阶的高度都严格按照考古数据还原,” 历史考据小组负责人王教授说,“还有西域古国的建筑风格,我们结合了中亚撒马尔罕遗址、新疆龟兹古城的建筑特点,确定了‘夯土城墙 木构屋顶’的主体结构,同时保留西域特有的‘拱券式门窗’设计。”

为了还原沙漠商队的真实状态,专家们还专门研究了敦煌壁画中的《商队图》,以及出土的汉代骆驼俑、货物陶罐,确定了商队帐篷的材质(羊毛毡)、驼队的排列方式(每队 10-15 峰骆驼)、货物的存放方法(用皮革包裹后捆扎在骆驼背上)等细节。“这些细节看似微小,但正是它们构成了历史的真实感,” 王教授说,“我们不能凭空想象,必须让每一处场景都有史料或文物支撑。”

在史料考据的基础上,团队邀请国内顶尖的古建筑设计团队,将历史数据转化为详细的建筑蓝图。蓝图不仅包含建筑的整体结构、尺寸比例,还标注了每一处细节的工艺要求 —— 从宫殿梁柱的榫卯结构,到市集摊位的搭建方式,从城墙砖块的大小厚度,到帐篷绳索的编织纹路,都有明确的设计规范。

以 “汉代长安城未央宫” 的设计为例,蓝图详细规定:未央宫前殿台基高 15 米,东西长 200 米,南北宽 100 米,台基采用 “夯土筑成,外包砖石” 的工艺;宫殿屋顶采用 “歇山顶” 设计,覆盖陶瓦,瓦当图案为汉代典型的 “云纹 龙纹”;宫殿门窗为木质格栅结构,格栅间距 3 厘米,表面雕刻简单的云纹图案。

“西域古国都城” 的蓝图则突出了 “多元文化融合” 的特点:城墙采用中亚风格的 “夯土分层筑造” 工艺,每层夯土厚度 10 厘米,夯窝直径 5 厘米;城内贸易市场的摊位采用 “土坯砌筑 茅草屋顶” 的设计,摊位之间的道路宽 3 米,铺设有不规则的石板;宗教场所则采用 “圆形穹顶” 结构,穹顶表面绘制西域特有的 “日月星辰” 图案。

为了让实景更具历史质感,团队坚持 “就地取材” 的原则,根据不同场景的历史特点,筛选与汉代一致的建筑材料。在敦煌搭建未央宫时,采用当地的黄土、砖石作为主要材料,模仿汉代 “夯土筑墙、砖石铺地” 的工艺;在新疆喀什搭建西域古国时,选用当地的红柳、夯土、羊毛毡,还原西域建筑的材质特点;在内蒙古搭建沙漠商队营地时,全部使用羊毛毡、木材、皮革等天然材料,确保帐篷、驼具的质感与汉代一致。

“比如汉代宫殿的地砖,我们没有使用现代的瓷砖,而是专门烧制了仿古陶砖,” 材料负责人李工说,“陶砖的配方参考了出土的汉代地砖成分,采用黄土、细砂、草木灰混合烧制,颜色为深灰色,表面印有简单的几何纹样,硬度与耐磨性也与汉代地砖相近。”

对于西域古国的木质结构,团队选用了当地的胡杨木,这种木材耐旱、耐腐蚀,与西域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符合汉代西域建筑的材料使用习惯。“胡杨木的纹理粗糙,带有自然的疤痕,这种质感是现代木材无法模仿的,” 李工说,“我们希望通过材料的真实性,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经过前期筹备,《大汉丝路》的三大实景基地陆续动工,分别位于甘肃敦煌、新疆喀什、内蒙古阿拉善盟,三地相隔千里,却共同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汉代丝路图景。每个基地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在细节打磨上各有侧重,力求还原不同场景的独特风貌。

敦煌基地是三大基地中规模最大的,占地约 1000 亩,核心建筑是按 1:1.2 比例还原的 “汉代长安城未央宫”,同时配套建设了汉代市集、驿站等附属设施,完整呈现汉代都城的繁华景象。

未央宫的搭建历时 8 个月,动用了 3000 名建设者,仅前殿的台基就消耗了 20 万立方米的夯土。台基采用 “分层夯筑” 工艺,每层夯土都经过严格压实,确保台基的稳定性,这种工艺与汉代建筑的 “版筑法” 完全一致。

宫殿的梁柱结构全部采用传统榫卯工艺,没有使用一颗铁钉。梁柱选用直径 30 厘米的优质松木,表面不做过多修饰,仅打磨光滑,保留木材的自然纹理。屋顶覆盖的陶瓦,是专门在当地烧制的仿古瓦,每片瓦的重量、尺寸都与汉代瓦一致,瓦当图案为 “云纹 龙纹”,与出土的汉代瓦当完全相同。

宫殿内部的地面铺设着仿古陶砖,砖缝之间填充着黄土与石灰的混合物,这种 “勾缝” 工艺也是汉代的传统做法。宫殿内的立柱上,缠绕着红色的丝帛,墙壁上绘制着简单的云纹壁画,这些细节都参考了汉代宫殿的考古发现。“站在未央宫前殿,看着高大的梁柱、威严的台基,仿佛能感受到汉武帝朝会时的庄重氛围,” 古建筑专家张教授说,“这种震撼感,是绿幕特效无法实现的。”

未央宫东侧,是占地 200 亩的 “汉代长安城市集”,还原了汉代 “东市” 的繁华景象。市集内共有 100 间商铺,分为丝绸区、茶叶区、漆器区、陶器区、粮食区等不同品类,每间商铺的建筑风格都各不相同,但都符合汉代市集的规制。

商铺的屋顶采用 “悬山顶” 设计,覆盖茅草或陶瓦,门窗为木质格栅,门前悬挂着写有商铺名称的布幡,布幡的颜色、字体都参考了汉代的书法与染色工艺。商铺内摆放着复制的汉代商品:丝绸区挂着不同等级的 “锦”“绮”“缯”,这些丝绸的纹样、颜色都根据出土的汉代丝绸文物还原;陶器区陈列着带有云纹、弦纹的陶壶、陶碗,制作工艺与汉代陶器一致;粮食区则摆放着黍、稷、麦等汉代主要农作物,用陶罐、麻袋盛放。

市集的街道宽 10 米,路面用石板铺成,石板之间留有缝隙,便于排水。街道两侧设置了排水沟,沟内铺设陶管,这种 “石板路面 陶管排水” 的设计,参考了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还在市集内设置了‘市楼’,这是汉代市集的管理机构,市楼高三层,顶部有了望台,” 张教授说,“市楼的位置在市集的中心,便于管理人员观察整个市集的情况,这也是汉代市集的重要特征。”

市集北侧,是为影片拍摄搭建的 “汉代驿站”,还原了汉代官方驿站的风貌。驿站占地 50 亩,由大门、客房、马厩、厨房、仓库等建筑组成,整体布局紧凑、功能齐全。

驿站的大门为木质结构,门框上方悬挂着 “长安驿站” 的匾额,匾额字体为汉代隶书。客房分为不同等级,供官员、商人、平民使用,房间内的陈设简单实用:木质床榻、案几、陶罐、灯具等,都是根据出土的汉代文物复制的。马厩内可容纳 20 匹马,马槽为石质,表面粗糙,符合汉代的工艺水平。

驿站的仓库内,堆放着粮食、草料、丝绸等物资,物资的存放方式参考了汉代的仓储制度 —— 粮食存放在陶罐中,丝绸用木箱盛放,草料堆放在墙角,并用茅草覆盖防潮。“驿站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不仅是往来人员的休息场所,也是物资转运的枢纽,” 张教授说,“我们通过还原驿站的布局与陈设,让观众了解汉代丝路的交通与物流状况。”

喀什基地占地 800 亩,核心建筑是 “西域古国都城”,融合了汉代西域与中亚的建筑风格,还原了西域古国的多元文化风貌。

都城的城墙高 12 米,厚 8 米,周长 2000 米,采用中亚特有的 “夯土分层筑造” 工艺,每层夯土厚度 10 厘米,夯窝直径 5 厘米,城墙表面不做修饰,保留夯土的自然纹理。城墙每隔 100 米设置一个马面(城墙外侧的突出部分),马面高 15 米,用于防御外敌。

城墙的城门为 “拱券式” 设计,这是西域建筑的典型特征。城门高 5 米,宽 4 米,拱券采用砖石砌筑,表面雕刻着西域特有的 “卷草纹” 图案。城门内侧设置了城门楼,城门楼为木质结构,屋顶采用 “平顶 女儿墙” 设计,便于士兵了望。

“西域古国的城墙与汉代长安城的城墙有明显区别,汉代城墙多为砖石砌筑,而西域城墙以夯土为主,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材料有关,” 古建筑专家李教授说,“我们通过这种差异,展现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地区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多样性。”

都城中心是占地 150 亩的 “西域贸易市场”,这是影片中展现丝路贸易的核心场景。市场内的摊位采用 “土坯砌筑 茅草屋顶” 的设计,摊位之间的道路宽 3 米,铺设有不规则的石板,石板上留有车轮碾压的痕迹,模拟长期使用后的磨损状态。

市场内的摊位分为不同区域,既有西域本地的商人出售葡萄、石榴、玉石、毛皮等商品,也有来自中原的商人出售丝绸、茶叶、漆器、铁器,还有来自中亚、波斯的商人出售香料、珠宝、乐器等商品。每个摊位的陈设都极具特色:西域商人的摊位上摆放着用皮革制成的容器,中原商人的摊位上悬挂着丝绸布幡,波斯商人的摊位上陈列着色彩鲜艳的香料罐。

市场的角落还设置了 “交换区”,供不同国家的商人进行物物交换。交换区的地面铺着羊毛毡,毡上绘制着西域特有的 “日月星辰” 图案,商人可以坐在毡上协商交换条件。“这个场景参考了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契约’,这些契约记录了汉代西域的贸易活动,” 李教授说,“我们希望通过贸易市场的还原,展现丝绸之路‘互利共赢’的贸易精神。”

都城的西北角,是一座融合了西域与中亚风格的宗教场所,还原了汉代西域的宗教信仰状况。宗教场所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圆形穹顶的殿堂,穹顶高 10 米,直径 15 米,采用砖石砌筑,表面绘制着 “日月星辰”“飞天” 等图案,这些图案参考了敦煌壁画与新疆龟兹石窟的艺术风格。

殿堂内部的墙壁上绘制着西域宗教故事的壁画,壁画的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采用了西域特有的 “矿物颜料”,这种颜料不易褪色,能长期保持壁画的鲜艳度。殿堂中央设置了一个圆形的祭坛,祭坛由玉石砌筑,表面雕刻着复杂的纹样。

“汉代西域的宗教信仰非常多元,既有本土的萨满教,也有从中原传入的道教,还有从中亚传入的佛教、祆教,” 李教授说,“我们搭建的宗教场所,融合了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展现了西域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阿拉善盟基地占地 500 亩,核心场景是 “沙漠商队营地”,还原了汉代丝路商队在沙漠中休息、补给的真实状态。

营地内搭建了 20 顶仿汉代商队帐篷,帐篷全部采用羊毛毡制作,羊毛毡的厚度为 5 厘米,表面有自然的羊毛纹理,帐篷的绳索采用羊毛编织而成,颜色为深棕色。帐篷的形状为 “圆锥形”,顶部有一个通风口,侧面有一个门帘,门帘用皮革制成,上面绘制着简单的几何纹样。

帐篷内部的陈设简单实用:地面铺着羊毛毡,毡上摆放着木质的案几、陶罐、灯具,墙角堆放着粮食、草料、饮用水等物资。每个帐篷内都有一个土灶,用于做饭、取暖,土灶的烟囱伸出帐篷顶部的通风口。“汉代商队的帐篷是他们在沙漠中的移动家园,既要抵御风沙,又要保暖防寒,” 考古专家王教授说,“我们参考了敦煌壁画中的《商队图》和出土的汉代骆驼俑,还原了帐篷的材质、形状与内部陈设。”

营地外的沙漠中,停放着 10 支仿真驼队,每支驼队由 10-15 峰骆驼组成,骆驼的毛色、体型都参考了汉代骆驼俑与现代骆驼的特征,力求真实。骆驼的背上捆扎着货物,货物用皮革包裹后,用绳索固定在骆驼背上,包裹的形状、大小根据货物的种类各不相同:丝绸、茶叶等轻便货物包裹较小,陶器、铁器等较重货物包裹较大,且放置在骆驼背部的中间位置,以保持平衡。

货物的种类丰富多样,既有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漆器、铁器,也有来自西域的葡萄、石榴、玉石、毛皮,还有来自中亚的香料、珠宝、乐器等。这些货物都是根据出土的汉代文物复制的,比如丝绸的纹样、漆器的颜色、玉石的质地等,都与汉代文物一致。“驼队与货物是丝绸之路的核心载体,它们的还原度直接影响影片的真实感,” 王教授说,“我们甚至对骆驼的鞍具都进行了细致的还原,鞍具的材质、编织方式都参考了出土的汉代文物。”

营地附近搭建了一座简易的 “沙漠驿站”,驿站由土坯砌筑而成,屋顶覆盖茅草,内部设置了客房、厨房、仓库等设施,供商队休息、补给。驿站旁边有一口水井,水井的井口为圆形,直径 1.5 米,井壁用砖石砌筑,井边摆放着木质的辘轳,用于提水。

水井周围的地面有明显的踩踏痕迹,模拟商队长期在此取水形成的路径。驿站的墙壁上,刻画着不同国家商人留下的符号、文字,这些符号、文字既有汉代的隶书,也有西域的佉卢文,还有中亚的粟特文,模拟了商队之间的文化交流。“沙漠驿站与水井是商队在沙漠中生存的关键,” 王教授说,“我们通过还原这些设施,展现汉代丝路商队的艰辛与坚韧。”

三大实景基地的搭建过程中,考古学家、古建筑专家全程驻守现场,从夯土比例到榫卯拼接,从颜料调配到器物摆放,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符合历史原貌,真正做到 “让历史在细节中复活”。

在未央宫前殿的夯土台基施工时,古建筑专家张教授每天都会拿着考古勘探报告与水平仪,逐一检查夯土的厚度与紧实度。“汉代版筑法要求每层夯土厚度不超过 12 厘米,紧实度达到每立方厘米 1.6 克以上,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这个标准,” 张教授说,“如果夯土厚度不均或紧实度不够,不仅影响台基的稳定性,还会破坏历史场景的真实性。”

有一次,施工团队为了赶进度,将某一层夯土厚度增加到了 15 厘米,张教授发现后立刻要求返工。“虽然只是 3 厘米的差异,但这不符合汉代的建筑工艺,” 张教授解释道,“汉代工匠之所以严格控制夯土厚度,是为了让每一层夯土都能充分压实,确保台基历经千年而不塌。我们还原历史,就要尊重这些古人的智慧与标准。”

在宫殿梁柱的榫卯拼接环节,专家团队更是做到了 “毫米级把控”。每一根梁柱的榫头尺寸、卯口深度都经过精确计算,确保拼接后严丝合缝,没有缝隙。“汉代的榫卯工艺非常精湛,不需要铁钉就能让梁柱牢固连接,” 张教授说,“我们邀请了三位拥有三十年经验的老木匠,按照汉代的榫卯结构图谱进行操作,每完成一根梁柱的拼接,都会用塞尺检查缝隙,确保误差不超过 1 毫米。”

宫殿内墙壁壁画的绘制,同样离不开专家的指导。绘画团队选用的矿物颜料,都是按照汉代的配方调制 —— 红色用赤铁矿粉,蓝色用青金石粉,黄色用雌黄,白色用铅白,这些颜料与敦煌壁画中使用的颜料完全一致。“汉代壁画的色彩讲究‘沉稳大气’,不能过于鲜艳,” 美术专家李老师说,“我们在调制颜料时,会加入适量的黄土,让颜色更接近汉代壁画的质感,同时严格控制颜料的涂抹厚度,避免出现现代绘画中‘厚涂’的效果。”

在喀什西域古国都城的城墙施工中,考古专家王教授重点关注 “夯土与砖石的比例”。“根据新疆龟兹古城的考古发现,汉代西域古国的城墙多以夯土为主,仅在城门、马面等关键部位使用砖石加固,砖石用量约占城墙总材料的 10%,” 王教授说,“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比例施工,不能为了追求坚固而过多使用砖石,否则就会失去西域建筑的特色。”

贸易市场内摊位的陈设,更是专家团队与施工人员反复沟通的结果。为了还原 “中原与西域商品的交流场景”,专家们参考了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货物清单,确定了每个摊位的商品种类与摆放方式 —— 中原商人的摊位上,丝绸要悬挂在显眼位置,茶叶要用陶罐密封存放;西域商人的摊位上,葡萄、石榴等水果要摆放在竹篮中,玉石要放在铺有羊毛毡的木案上。“甚至连商品的数量都有讲究,比如每个丝绸摊位的丝绸数量不能超过 20 匹,这符合汉代‘丝绸贸易的批量运输特点’,” 王教授说,“这些细节虽然观众可能不会刻意注意,但却能让整个场景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宗教场所穹顶图案的绘制,则需要兼顾 “西域文化特色与历史真实性”。专家团队从敦煌壁画与新疆克孜尔石窟中提取图案元素,设计出 “日月星辰 飞天” 的组合图案,但在绘制时严格控制 “飞天” 的数量与姿态。“汉代西域的飞天形象与唐代不同,体型更修长,姿态更简洁,没有过多的飘带装饰,” 美术专家李老师说,“我们在绘制时,会参考克孜尔石窟第 17 窟的飞天壁画,确保飞天的形象符合汉代的艺术风格,避免出现‘时代错位’的问题。”

在内蒙古沙漠商队营地的搭建中,专家团队最关注的是 “场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为了模拟 “商队长期驻扎后留下的痕迹”,考古专家王教授要求施工人员在帐篷周围挖掘浅坑,模拟 “骆驼踩踏形成的蹄印”,在水井周围铺设碎石,模拟 “长期取水导致的地面磨损”。“这些痕迹虽然看起来杂乱,但却是沙漠商队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教授说,“比如骆驼蹄印的深度要控制在 3-5 厘米,间距约 50 厘米,这与现代沙漠中骆驼蹄印的尺寸一致,同时要在蹄印中撒少量黄沙,让痕迹更自然。”

商队帐篷的搭建,同样注重 “沙漠气候的适应性”。专家们参考了敦煌壁画中的《商队图》,确定帐篷的通风口要朝向西北方向,以避开沙漠中常见的东南风;帐篷的门帘要采用双层羊毛毡制作,内层薄、外层厚,既便于通风,又能抵御夜间的寒冷。“我们还会在帐篷周围堆放少量的骆驼粪便,模拟‘商队用骆驼粪便取暖’的场景,” 王教授说,“这些细节不仅能还原历史,还能让演员更快地进入角色,感受到沙漠商队的生活环境。”

驼队货物的捆扎方式,更是专家团队与老牧民共同研究的结果。为了确保货物在骆驼背上 “稳固且符合汉代的运输习惯”,老牧民亲自示范了 “皮革包裹 绳索十字捆扎” 的方法 —— 先将货物用皮革包裹严实,再用羊毛绳索从货物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捆扎,绳索的打结方式采用 “西域特有的活结”,便于随时解开检查货物。“这种捆扎方式既能防止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掉落,又能减轻骆驼的负担,” 老牧民说,“我们祖辈在沙漠中运输货物时,一直沿用这种方法,没想到在还原汉代商队场景时还能用上。”

2037 年 10 月,当三大实景基地的搭建工作基本完成,林晚星团队邀请了国内外 50 家媒体前往探班,让这些跨越两千多年的汉代盛景首次呈现在公众面前。

在敦煌未央宫前殿,媒体记者们被高大的台基与威严的宫殿建筑震撼。当阳光透过宫殿的木质格栅,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不少记者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记录。“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汉武帝与大臣们讨论西域政策的声音,” 一位来自《人民日报》的记者感叹道,“这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比看任何历史纪录片都更有冲击力。”

在喀什西域古国的贸易市场,记者们饶有兴致地参观各个摊位的商品。当看到中原商人摊位上悬挂的丝绸与西域商人摊位上摆放的玉石时,一位来自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问道:“这些商品都是复制的汉代文物吗?” 王教授笑着回答:“是的,我们参考了新疆尼雅遗址、甘肃悬泉汉简等考古发现,确保每一件商品的材质、纹样、尺寸都与汉代文物一致,比如这件丝绸的纹样,就与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纹样相似。”

在内蒙古沙漠商队营地,记者们体验了 “汉代商队的生活场景”—— 坐在羊毛毡帐篷里,喝着用陶罐盛放的茶水,看着窗外的沙漠与驼队,仿佛真的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丝路商队中。“这种场景太真实了,连帐篷里的土灶都还留着‘燃烧过的痕迹’,” 一位来自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说,“我现在非常期待电影的上映,想看看这些实景在银幕上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

媒体探班结束后,各大媒体纷纷发布了探班报道,配有实景照片与视频,迅速引发了网络热议。# 大汉丝路实景太震撼# 话题上线仅 12 小时,阅读量就突破 20 亿,相关讨论量超过 500 万,登上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热搜榜首位。

网友们在话题下留言,表达对实景的惊叹与对电影的期待。“未央宫的台基也太壮观了吧,感觉比故宫的太和殿还要有气势!”“西域古国的贸易市场好有烟火气,仿佛能看到当年中原与西域商人交易的场景!”“沙漠商队营地的骆驼也太逼真了,一开始还以为是真的骆驼!”

不少历史爱好者还对实景的细节进行了 “专业解读”。一位名为 “秦汉史研究者” 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布长文,对比了未央宫实景与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数据,认为 “未央宫前殿的长宽比例、台基高度与考古发现基本一致,榫卯工艺也符合汉代的建筑特点,是近年来历史题材影片实景搭建的典范”。

还有网友表示,看完实景照片后,对电影的期待值 “直线上升”。“原本以为《大汉丝路》会像其他历史片一样,用绿幕特效搭建场景,没想到居然花这么多钱做实景,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太让人感动了!”“光是看实景照片就已经感受到了丝路的壮阔,等电影上映了一定要去电影院看 ImAx 版!”

当 #大汉丝路实景太震撼# 话题的热度持续攀升,国内外媒体与网友对《大汉丝路》的期待值达到顶峰时,林晚星正站在敦煌未央宫前殿的台基上,看着夕阳下的宫殿建筑,心中满是感慨。从史料考据到图纸设计,从材料筛选到现场施工,近一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眼前这幅 “汉代盛景”,而这一切,都将为《大汉丝路》的拍摄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在这时,林晚星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大汉丝路》实景搭建项目已达成核心目标 —— 完成甘肃敦煌、新疆喀什、内蒙古三大实景基地的搭建,实景还原度符合历史考据标准,获媒体与网友高度认可,# 大汉丝路实景太震撼# 话题阅读量破 35 亿,触发 “实景搭建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影视行业专业评价、历史学者认可、全球网友期待反馈)。当前剩余生命值:3583 天 5 小时(此前 3523 天 5 小时 60 天 = 3583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个月内,完成三大实景基地的拍摄设备安装与调试,组织演员进行实景适应性训练,确保演员熟悉场景环境与拍摄流程;同时,联合考古机构推出 “《大汉丝路》实景文化展”,向公众开放部分实景区域,普及汉代丝路历史文化】,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历史文化场景运营专家” 身份(可参与国家级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规划)。】

听到系统提示,林晚星拿出手机,翻看媒体发布的探班报道与网友留言。当看到有网友说 “因为这些实景,开始对汉代历史产生兴趣” 时,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实景搭建不仅是为了电影拍摄,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 林晚星在心里对自己说,“接下来,我们要做好拍摄设备安装与实景文化展的筹备工作,让这些‘汉代盛景’发挥更大的价值。”

为落实系统新任务,林晚星团队迅速启动三大实景基地的拍摄设备安装与 “实景文化展” 的筹备工作,让实景搭建的成果既能服务于电影拍摄,又能助力历史文化传播。

在拍摄设备安装方面,团队坚持 “不破坏实景、不影响历史质感” 的原则,选用轻量化、隐蔽性强的拍摄设备,确保设备与实景环境自然融合。

在敦煌未央宫前殿,团队在宫殿的梁柱之间安装了微型轨道,轨道采用与木材颜色相近的金属材质,表面喷涂仿古漆,避免在镜头中显得突兀;在宫殿的屋顶下方,安装了可升降的灯光架,灯光架采用碳纤维材质,重量轻、强度高,不会对屋顶结构造成压力,同时灯光的色温控制在 3000K 左右,模拟汉代自然光的效果,避免出现现代灯光 “冷白光” 的问题。

在喀什西域古国的贸易市场,团队在摊位之间的道路下方铺设了地下电缆,电缆采用防沙、防水材质,确保在沙漠环境中稳定工作;在市场的制高点设置了无人机起降平台,平台采用与地面颜色一致的沙土材质,便于无人机在拍摄时快速起飞与降落,同时不破坏场景的整体美感。

在内蒙古沙漠商队营地,团队则重点关注设备的 “防沙性能”。所有拍摄设备都配备了防沙罩,镜头采用特殊的防沙涂层,避免风沙进入设备内部;在帐篷内安装的无线麦克风,采用隐藏式设计,将麦克风线埋在羊毛毡下方,确保在拍摄时不会出现在镜头中。“我们要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纯粹的汉代场景,而不是现代的拍摄设备,” 技术负责人张工说,“这就需要我们在设备安装时,既要保证设备的性能,又要做到‘隐形’。”

“《大汉丝路》实景文化展” 由林晚星团队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计划在三大实景基地各开放部分区域,供公众参观体验。

在敦煌基地,开放的区域包括未央宫前殿、汉代市集的 20 间商铺与汉代驿站。在未央宫前殿,设置了 “汉代宫殿建筑知识展板”,介绍未央宫的历史背景、建筑工艺与考古发现;在汉代市集的商铺内,安排工作人员穿着汉代服饰,演示汉代丝绸的织造、陶器的制作等工艺,同时向游客讲解汉代的贸易制度;在汉代驿站,设置了 “汉代丝路交通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汉代的马车、书写汉代的竹简,感受汉代的交通与通信方式。

在喀什基地,开放的区域包括西域古国的城墙、贸易市场的 30 间商铺与宗教场所的外围区域。在城墙旁边,设置了 “西域建筑文化展板”,介绍汉代西域古国的建筑特色与文化融合;在贸易市场的商铺内,安排工作人员演示中原与西域商品的交易过程,游客可以参与 “物物交换” 活动,用模拟的汉代货币购买商品;在宗教场所的外围区域,设置了 “西域宗教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欣赏西域传统音乐表演,了解汉代西域的宗教信仰状况。

在内蒙古基地,开放的区域包括沙漠商队营地的 10 顶帐篷、驼队与水井。在帐篷内,设置了 “汉代商队生活知识展板”,介绍汉代商队的组成、食物补给与沙漠生存技巧;在驼队旁边,安排工作人员演示骆驼的驯养与货物的捆扎过程,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骆驼,体验 “沙漠商队的出行场景”;在水井旁边,设置了 “汉代沙漠取水体验区”,游客可以使用木质辘轳提水,感受汉代商队在沙漠中的生活艰辛。

“我们希望通过实景文化展,让公众能‘走进’汉代丝路,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林晚星说,“电影的上映是短暂的,但实景文化展可以长期存在,成为传播汉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

当拍摄设备安装工作有序推进,“实景文化展” 的筹备工作进入尾声时,《大汉丝路》的拍摄已箭在弦上。林晚星站在敦煌未央宫的台基上,看着远处的沙漠与蓝天,心中充满了期待 —— 她知道,一部融合了历史真实与艺术魅力的丝路史诗,即将在这些 “汉代盛景” 中拉开拍摄的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