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51章 “新星导演计划” 第八部作品,聚焦传统文化传承

浙江东阳木雕小镇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65 岁的国家级木雕非遗传承人周松青就已经坐在作坊里,手里握着一把刻刀,在一块樟木上细细雕琢。他的身旁,新人导演王浩正举着摄像机,镜头紧紧跟随着那把游走的刻刀 —— 木质纤维在刀刃下卷曲,牡丹纹样的花瓣逐渐立体,阳光透过作坊的木窗,在樟木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构成一幅静谧而专注的画面。这是 “新星导演计划” 扶持的第八部电影《匠心》的拍摄现场,也是王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传统木雕技艺,对准那些在现代社会里坚守传承的手艺人。

2033 年 6 月,《匠心》在全国院线上映。这部讲述 “三代人坚守传统木雕技艺,在现代社会寻找传承与创新平衡” 的电影,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冲突,却凭借对传统文化的真诚呈现、对工匠精神的细腻刻画,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 上映首周票房破 2 亿,总票房突破 6 亿,豆瓣评分稳定在 8.7 分;更带动东阳木雕小镇游客量增长 300%,多地文化馆、手工艺机构开设木雕体验课程,让 “传统木雕” 从银幕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林晚星站在东阳木雕小镇的游客中心,看着排队体验木雕的孩子们认真地握着刻刀,心中满是感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活’起来,这就是《匠心》最想传递的初心。”

“新星导演计划” 自启动以来,始终致力于挖掘多元题材,扶持新人导演。当新人导演王浩带着《匠心》的剧本找到林晚星时,这个聚焦传统木雕传承的故事,一下子打动了她。“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了解太少了,甚至不知道木雕不只是‘雕个摆件’,还藏着千年的文化与技艺,” 林晚星说,“《匠心》的故事,不仅是讲木雕,更是讲‘传承’—— 如何让老手艺在现代社会活下去,如何让年轻人愿意接过前辈的刻刀,这是每个传统文化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被镜头记录的故事。”

《匠心》的剧本打磨用了整整一年。王浩与编剧团队多次走访东阳木雕小镇,与数十位木雕手艺人交流,收集他们的故事,最终将核心冲突聚焦在 “传承与创新” 的矛盾上:老木匠陈守艺(陈建斌 饰)坚守传统,认为木雕必须 “按老规矩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动;儿子陈建国(中年演员张磊 饰)在时代浪潮中选择放弃木雕,去城市做了家具生意;孙子陈念秋(李浩然 饰)从小跟着爷爷学木雕,却想将木雕元素融入现代家具设计,让传统技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三代人的不同选择,折射出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困境。

“我们不想把老木匠塑造成‘固执的守旧者’,也不想把年轻传承人塑造成‘颠覆传统的革命者’,” 王浩解释道,“陈守艺的‘守’,是对技艺的敬畏 —— 他知道每一刀背后的讲究,知道纹样里藏着的文化;陈念秋的‘变’,是对传承的负责 —— 他知道如果老手艺只能摆在博物馆里,就永远没有未来。这种‘守’与‘变’的矛盾,才是最真实的传承现状。”

为了让剧本更贴近木雕手艺人的生活,团队还邀请周松青担任 “文化顾问”,从木雕技艺的细节到手艺人的生活习惯,一一进行指导。比如剧本里有一段 “陈守艺教陈念秋雕刻‘百鸟朝凤’” 的戏,周松青特意指出:“雕刻‘百鸟朝凤’有讲究,先雕凤头,再雕羽翼,最后雕花纹,每一步的刻刀都不一样 —— 凤头要用‘圆刀’,羽翼要用‘平刀’,花纹要用‘斜刀’,这些细节不能错,错了就不是‘老手艺’了。” 这些建议被一一写进剧本,让故事充满了真实的 “匠人气息”。

在演员选择上,林晚星与王浩达成共识:“老木匠陈守艺需要一位有‘岁月沉淀感’的演员,能演出手艺人的固执与温柔;年轻传承人陈念秋则需要一位有‘少年气’的新人演员,能演出对传统的热爱与对创新的渴望。”

最终,他们确定由陈建斌饰演陈守艺。陈建斌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提前两个月来到东阳木雕小镇,跟着周松青学习木雕技艺 —— 从握刀姿势到雕刻力度,从识别木材到纹样设计,他都一丝不苟地练习。“刚开始握刀时,手根本不听使唤,刻刀总往错的地方走,” 陈建斌回忆道,“周老师告诉我,木雕要‘心手合一’,心里要先有纹样,手上的刀才能跟着走。后来我每天练习四个小时,直到刻出的牡丹能看出层次感,才敢拍第一场雕刻戏。”

年轻传承人陈念秋的饰演者李浩然,是 “新星导演计划” 签约的新人演员。为了贴近角色,他不仅学习木雕技艺,还深入了解年轻手艺人的生活 —— 跟着小镇里的年轻木雕师一起设计现代木雕产品,去家具市场调研年轻人喜欢的风格,甚至自己动手设计了一款 “木雕元素台灯”,并将其融入到电影的道具中。“陈念秋不是‘凭空创新’,他的创新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理解上的,” 李浩然说,“通过这段时间的体验,我明白了‘传承不是复制,创新不是颠覆’,这也是我想通过角色传递给观众的理念。”

为了让影片更具真实感,剧组将主要取景地选在了东阳木雕小镇。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古木雕作坊,还有现代木雕创意园区,能同时展现 “传统” 与 “现代” 的木雕场景。

在陈守艺的 “老作坊” 场景布置上,剧组几乎还原了周松青的真实作坊 —— 墙上挂着不同型号的刻刀,从几厘米的小刻刀到几十厘米的大刻刀,整整挂了三排;桌上摆着半成品的木雕摆件,有牡丹、有龙凤、有山水,每一件都带着手艺人的温度;角落里堆着几捆樟木、楠木,木材上还留着砍伐时的痕迹;甚至连作坊墙上的日历,都翻到了周松青平时常用的那一页。“这些细节不是刻意布置的,而是手艺人生活的一部分,” 王浩说,“我们希望观众看到这个作坊,就像走进了一位真实的老木匠家,感受到那种‘与木头为伴’的生活气息。”

影片中的木雕道具,更是全部由周松青及其团队手工制作。从陈守艺珍藏的 “百鸟朝凤” 木雕挂屏,到陈念秋设计的现代木雕家具,每一件都经过精心雕琢。尤其是 “百鸟朝凤” 挂屏,周松青带领团队用了三个月时间才完成 —— 选用百年樟木,采用 “透雕” 与 “浮雕” 结合的技艺,凤头用透雕展现立体感,羽翼用浮雕展现层次感,花纹则用 “细刻” 展现细腻度。“这件挂屏不仅是道具,也是一件真正的木雕艺术品,” 周松青说,“我希望通过它,让观众看到传统木雕技艺的魅力。”

《匠心》的拍摄周期长达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剧组始终坚持 “细节为王”—— 从演员的雕刻姿势到刻刀的使用手法,从木材的纹理到纹样的设计,每一个与木雕相关的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林晚星多次来到拍摄现场,强调 “要让观众通过镜头,感受到木雕技艺的‘讲究’,感受到手艺人的‘匠心’”。

影片中有大量的雕刻戏,这些戏份的拍摄是最大的挑战。为了避免 “摆拍”,剧组要求演员必须掌握基本的雕刻技艺,确保镜头里的每一刀都 “真实可信”。

拍摄 “陈守艺教陈念秋雕刻牡丹” 的戏份时,陈建斌与李浩然都提前练习了一周。拍摄当天,周松青全程在现场指导,从握刀姿势到雕刻顺序,一一纠正。“陈守艺教孙子时,会先演示‘如何下第一刀’—— 刀要斜着切入木材,力度要轻,才能刻出花瓣的弧度,” 周松青说,“陈建斌刚开始下刀时力度太重,花瓣边缘刻得太硬,我告诉他‘要像摸婴儿的脸一样轻’,他慢慢调整,最后刻出的牡丹真的有‘柔美的感觉’。”

为了展现雕刻技艺的 “细腻”,剧组还使用了 “微距镜头” 拍摄雕刻细节 —— 刻刀在木材上划过的痕迹,木质纤维卷曲的样子,木屑落在桌上的瞬间,甚至演员手指上因握刀而留下的红印,都被清晰地记录在镜头里。“这些细节可能观众不会特意注意,但它们能让影片更‘真实’,” 王浩说,“比如木屑的形状,不同的木材、不同的刻刀,刻出的木屑形状都不一样 —— 樟木的木屑是卷曲的,楠木的木屑是片状的,我们都一一还原,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每一刀、每一个细节里。”

影片中,“传承” 与 “创新” 的碰撞,通过两个关键场景展现 —— 陈守艺的 “老作坊” 与陈念秋的 “现代工作室”。这两个场景的拍摄,在色调、构图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在 “木雕” 这一核心元素上达成了统一。

陈守艺的 “老作坊” 场景,采用暖黄色调,光线柔和,构图紧凑 —— 作坊里的木桌、木椅、木架,都带着岁月的痕迹;阳光透过木窗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守艺坐在作坊中央,周围堆满了木材与刻刀,整个画面充满了 “时光沉淀感”。拍摄时,王浩特意让摄像机缓慢移动,像 “慢慢走进老木匠的生活”,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技艺的 “厚重”。

陈念秋的 “现代工作室” 场景,则采用冷色调,光线明亮,构图简洁 —— 工作室里摆放着设计台、电脑、3d 打印机,墙上挂着现代木雕设计图;阳光透过落地窗,照亮整个工作室;陈念秋坐在电脑前,一边看着木雕纹样,一边用设计软件修改现代家具的图纸,整个画面充满了 “现代感”。但在这个 “现代” 的工作室里,却藏着很多 “传统” 元素 —— 设计台上放着陈守艺传下来的刻刀,墙上挂着 “百鸟朝凤” 的缩小版木雕,电脑屏保是爷爷雕刻时的照片,这些细节暗示着 “创新” 不是对 “传统” 的否定,而是对 “传统” 的延续。

“我们不想让‘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而是想让它们‘对话’,” 林晚星说,“比如陈念秋设计现代家具时,会从爷爷的木雕纹样里找灵感 —— 他把‘牡丹纹’简化,刻在家具的把手处;把‘回纹’拉长,变成家具的边缘线条。这些设计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巧妙融合’,让年轻人在使用现代家具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木雕的美。”

《匠心》的情感戏,没有轰轰烈烈的表白,没有撕心裂肺的争吵,而是藏在一件件 “小事” 里 —— 陈守艺给孙子磨刻刀,陈念秋给爷爷买新的木雕工具,三代人围坐在作坊里吃晚饭时聊起木雕的往事…… 这些 “小事” 的拍摄,注重 “细节传递情感”,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到温暖。

拍摄 “陈守艺给孙子磨刻刀” 的戏份时,镜头没有对准两人的脸,而是对准了陈守艺的手 —— 他握着孙子的刻刀,在磨刀石上慢慢打磨,手指不时拂过刀刃,检查是否锋利;阳光照在他的手上,能看到皮肤下凸起的血管,看到指关节上厚厚的老茧。“这双手刻了一辈子木雕,磨了一辈子刻刀,” 王浩说,“陈守艺给孙子磨刻刀,不是简单的‘帮忙’,而是‘传承’—— 他把自己的手艺、自己的心意,都磨进了这把刻刀里。这个镜头不需要台词,观众就能感受到那种深沉的祖孙情。”

拍摄 “三代人吃晚饭” 的戏份时,剧组特意准备了东阳当地的家常菜 —— 霉干菜扣肉、东阳沃面、木雕小镇特有的 “樟茶鸭”。饭桌上,陈守艺看着儿子带来的现代家具 catalog(产品目录),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家具上要是能刻点花纹,就好看了。”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藏着老木匠对木雕的执念,也藏着对儿子放弃传承的遗憾。“这句台词是周松青老师告诉我们的,” 王浩回忆道,“他说很多老木匠看到现代家具,都会说‘要是有木雕就好了’,这不是挑剔,而是对老手艺的热爱。我们把这句话放进戏里,就是想让观众感受到手艺人对传统的深情。”

2033 年 6 月 10 日,《匠心》在全国院线上映。上映当天,东阳木雕小镇举办了 “木雕主题首映礼”,周松青带着徒弟们现场表演木雕技艺,陈建斌、李浩然等主创人员与观众一起体验木雕,让 “电影” 与 “现实” 完美融合。这种 “沉浸式” 的首映礼,让《匠心》一上线就收获了大量关注,也为影片的口碑发酵奠定了基础。

《匠心》上映首周,就凭借良好的口碑收获了 2 亿票房,此后票房持续攀升,最终突破 6 亿,成为 “新星导演计划” 中票房最高的现实题材作品之一。在豆瓣平台,影片评分稳定在 8.7 分,超过 80% 的观众给出了四星以上评价,评论区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赞美与对工匠精神的敬意。

一位观众在豆瓣评论中写道:“看完《匠心》,我特意去了东阳木雕小镇。在周松青老师的作坊里,我看到他握着刻刀的手,和电影里陈建斌饰演的陈守艺一模一样 —— 专注、坚定,带着对木材的敬畏。那一刻我明白了,电影里的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传承故事。”

另一位年轻观众留言:“以前觉得木雕是‘老古董’,看完《匠心》才知道,木雕也可以很‘潮’—— 陈念秋设计的木雕元素家具,我真的很想买!现在我报名了木雕体验课,虽然只是学刻简单的花纹,但也感受到了手艺人的不容易。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电影,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

主流媒体也对《匠心》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评论道:“《匠心》的成功,在于它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用细腻的镜头记录工匠精神。影片没有把传统技艺‘神化’,也没有把现代创新‘简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传承者的困境与坚守,让观众在感动中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思考,值得更多影视创作者学习。”

《匠心》的上映,不仅收获了票房与口碑,更带动了 “传统木雕” 的普及与推广。东阳木雕小镇的游客量从每天几百人增长到几千人,周末甚至突破万人,游客们不仅参观木雕作坊、购买木雕产品,还积极参与小镇举办的木雕体验课程,其中 80% 是年轻人与亲子家庭。

“以前来小镇的大多是中老年游客,现在很多年轻人专门来体验木雕,” 东阳木雕小镇负责人介绍道,“我们推出的‘迷你木雕体验课’,每天都爆满 —— 孩子们学习刻简单的动物纹样,年轻人学习刻个性化的钥匙扣,还有人专门来定制木雕家具。《匠心》让更多人知道了东阳木雕,也让更多人爱上了木雕。”

除了东阳木雕小镇,全国多地的文化馆、手工艺机构也纷纷开设木雕体验课程,甚至一些高校还开设了 “传统木雕设计” 选修课,让 “传统木雕” 真正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在短视频平台上,# 匠心同款木雕# #新手学木雕 #等话题的播放量突破 10 亿,很多用户分享自己的木雕作品,从简单的木勺到复杂的摆件,展现出对传统技艺的热爱。

“《匠心》的意义,不仅是拍了一部电影,更是搭建了一座‘桥梁’—— 让观众与传统技艺相遇,让年轻人与手艺人对话,” 林晚星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拿起刻刀,愿意了解木雕背后的文化,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当《匠心》总票房突破 6 亿,东阳木雕小镇游客量增长 300%,全国多地掀起 “木雕体验热”,甚至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特意发来感谢信,肯定影片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时,林晚星正在东阳木雕小镇的 “非遗传承中心”,与周松青、王浩等人讨论如何将木雕技艺与教育结合,让更多孩子接触传统技艺。

就在这时,林晚星的脑海里,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准时响起: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新星导演计划” 第八部作品《匠心》已达成核心目标 —— 影片聚焦传统木雕技艺传承,票房破 6 亿,豆瓣评分 8.7 分,带动相关文化景点热度与传统技艺体验热潮,获得观众、媒体及国家文化部门高度认可,触发 “传统文化主题电影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主要来源于国家文化部门认可、传统文化爱好者反馈、地方文旅部门感谢)。当前剩余生命值:2933 天 5 小时(此前 2891 天 5 小时 42 天 = 2933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9 个月内,依托《匠心》影响力,联合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发起 “非遗技艺影像计划”,组织 “新星导演计划” 签约导演,拍摄 10 部聚焦不同非遗技艺(如苏绣、景泰蓝、古琴制作)的短片;同时,在东阳木雕小镇建立 “传统文化青少年研学基地”,开设木雕、竹编等传统技艺体验课程,每年接待不少于 1 万名青少年】,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国家级非遗传承推广使者” 身份(可参与国家级非遗保护与推广项目决策讨论)。】

听到系统提示,林晚星的手指轻轻摩挲着桌上一枚木雕书签 —— 那是周松青特意为她雕刻的,上面刻着一朵小巧的牡丹,花瓣纹路细腻,还带着淡淡的樟木香气。她抬头看向窗外,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围在木雕体验桌前,在周松青徒弟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握着刻刀,脸上满是专注与好奇。阳光洒在孩子们身上,也洒在那些尚未完成的木雕作品上,仿佛为传统技艺的未来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

“《匠心》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 林晚星轻声说道,语气里满是坚定,“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不能只存在于银幕上,它需要走进生活,走进课堂,走进更多人的心里。系统的新任务,正好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周松青闻言,放下手中正在打磨的刻刀,笑着点头:“晚星,你说得对。以前我们守着老手艺,总担心没人继承,现在有了电影的宣传,有了年轻人的关注,我们更要抓住机会,把技艺传下去。这个‘青少年研学基地’要是建起来,我第一个来当老师,给孩子们讲讲木雕里的故事。”

王浩也兴奋地补充:“‘非遗技艺影像计划’太有意义了!除了木雕,还有那么多优秀的非遗技艺等着被看见。我可以牵头拍摄苏绣的短片,之前去苏州采风时,认识了几位苏绣大师,她们的故事特别动人。我们要用镜头,把这些技艺的美和传承人的坚守,一一记录下来。”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林晚星带领团队,有条不紊地推进两项新任务。

在 “非遗技艺影像计划” 方面,他们从 “新星导演计划” 签约的 20 位新人导演中,筛选出 10 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导演,分别对接苏绣、景泰蓝、古琴制作、龙泉青瓷、皮影戏等 10 项非遗技艺。为了确保短片质量,林晚星要求每位导演必须深入非遗发源地采风至少一个月,与传承人同吃同住,亲身感受技艺的魅力与传承的不易。

负责拍摄景泰蓝短片的导演赵琳,在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景泰蓝工坊里待了整整 40 天。她跟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同禄学习掐丝、点蓝、烧蓝等工序,亲眼见证一件景泰蓝作品从设计到完工,需要经历 108 道工序,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以前觉得景泰蓝就是好看的摆件,直到亲手体验掐丝,才知道有多难 —— 一根细铜丝,要按照纹样弯出精准的弧度,稍微用力不当就会断,” 赵琳在拍摄日志里写道,“张老师说‘景泰蓝是火里来、水里去的技艺’,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这就是工匠精神。我要把这种‘不将就’的态度,拍进短片里。”

而在 “传统文化青少年研学基地” 建设上,林晚星团队与东阳木雕小镇合作,将小镇里一栋闲置的老建筑改造为研学基地。基地内设木雕体验区、竹编课堂、非遗展示厅等多个功能区,还邀请了周松青等 10 位非遗传承人担任常驻导师,为孩子们提供专业指导。

研学基地首期课程迎来的是东阳当地的一所小学。孩子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先参观非遗展示厅,了解木雕的历史与文化;然后走进木雕体验区,从最基础的 “握刀姿势” 学起,尝试雕刻简单的小书签。五年级的学生陈乐乐,第一次握刻刀时紧张得手发抖,在周松青的耐心指导下,慢慢找到了感觉,最后成功刻出了一只小兔子。“原来木雕这么有意思!我要把这个书签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我自己做的,” 陈乐乐举着书签,脸上满是自豪,“以后我还要来学,想刻一个更大的木雕,送给老师。”

2034 年 3 月,“非遗技艺影像计划” 的 10 部短片陆续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各大视频平台上线。短片播出后,迅速引发关注,# 非遗技艺有多惊艳# #原来非遗可以这么美 #等话题登上热搜,总播放量突破 20 亿。其中,讲述苏绣的短片《针尖上的山河》,更是因为细腻展现了苏绣大师用一根丝线劈成 16 丝,在绸缎上绣出 “千里江山图” 的过程,被网友称为 “指尖上的奇迹”。

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特意为林晚星团队发来贺信,称赞 “非遗技艺影像计划” 为非遗传承提供了 “新路径”——“通过影像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东阳木雕小镇的 “传统文化青少年研学基地”,也在短短半年内接待了超过 1.2 万名青少年。很多学校将这里列为 “课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来体验传统技艺。基地还与周边城市的多所高校合作,开设 “非遗传承实践课程”,吸引了大量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前来学习,不少学生甚至将传统技艺融入自己的毕业设计,创作出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的作品。

林晚星站在研学基地的展示区,看着墙上挂满的孩子们的木雕作品 —— 有可爱的小动物,有简单的花纹,还有些孩子甚至尝试雕刻 “百鸟朝凤” 的简化版。她拿起一件刻着牡丹的小木雕,那是一个一年级小朋友的作品,虽然线条稚嫩,却充满了童趣。

“《匠心》这部电影,就像一颗种子,” 林晚星轻声说道,“它在观众心里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热爱,而我们后续的这些计划,就是为这颗种子浇水、施肥,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周松青走到林晚星身边,手里拿着一把新磨好的刻刀:“晚星,谢谢你。以前我们总担心老手艺会失传,现在看到这么多孩子喜欢木雕,喜欢传统技艺,我心里踏实多了。这把刻刀,送给你,希望你能继续用镜头,为传统文化‘发声’。”

林晚星接过刻刀,刀柄上还带着周松青手心的温度。她看着刻刀锋利的刀刃,仿佛看到了无数传承人的手,正握着这样的刻刀,在木材、绸缎、金属上,刻下传统文化的印记,也刻下对未来的希望。

夕阳西下,东阳木雕小镇渐渐安静下来,只有作坊里偶尔传来的刻刀与木材碰撞的 “沙沙” 声,在空气中轻轻回荡。林晚星知道,这份 “匠心”,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会像这夕阳的余晖一样,温暖而持久地,照亮更多非遗传承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