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31章 “新星导演计划” 第五部作品,聚焦城市打工者

上海松江的电子厂门口,傍晚六点的铃声刚响,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便陆续走出厂区。23 岁的李娟习惯性地从背包里掏出速写本,蹲在路边的梧桐树下,快速勾勒着夕阳下工友们疲惫却鲜活的身影 —— 她笔下的线条没有精致的修饰,却满是生活的温度。这一幕,被正在采风的新人导演陈雨用相机定格,后来成为电影《城市之光》开篇最打动人心的镜头之一。

作为 “新星导演计划” 扶持的第五部作品,《城市之光》从筹备之初就带着 “反套路” 的初心。当市场上的现实主义电影多聚焦 “中产焦虑”“家庭伦理” 时,林晚星却力排众议,支持陈雨将镜头对准 “城市打工者” 这一常被忽视的群体:“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却很少有作品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要拍的不是‘卖惨’的故事,而是他们在生存之外,对艺术、对梦想的渴望 —— 那些藏在流水线、外卖箱、工地安全帽下的热爱,才是最动人的‘城市之光’。”

从深入打工者社区采风,到邀请真实打工者参与创作,再到上映后引发社会对 “打工者精神文化需求” 的讨论,《城市之光》用最朴素的叙事,完成了一次对 “平凡梦想” 的致敬。最终,这部投资仅 8000 万的小成本电影,收获了 6 亿票房与 8.7 分的豆瓣高分,不仅成为 “新星导演计划” 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更被中国电影家协会评为 “年度现实主义佳作”,证明了 “关注平凡人,也能拍出有力量的好电影”。

“新星导演计划” 自启动以来,始终以 “扶持新人、挖掘多元题材” 为核心。前四部作品涵盖了青春校园、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领域,而第五部作品的选题,却让团队陷入了争论 —— 有人建议延续 “安全牌”,选择观众熟悉的家庭题材;有人提出尝试悬疑类型,迎合市场热点。直到陈雨带着《城市之光》的剧本走进林晚星的办公室,这场争论才有了答案。

陈雨的剧本,源于她三年前的一次偶然经历。当时她在深圳的城中村租房,邻居是一对在电子厂打工的情侣:男孩每天下班后会在阳台弹吉他唱歌,女孩则喜欢用捡来的废纸箱画画。“有一次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艺术?男孩说,‘在流水线上站了十个小时,只有弹吉他的时候,才觉得自己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陈雨,也让她萌生了 “为打工者拍一部电影” 的想法。

剧本里的三个主角,都有真实的原型:在电子厂打工的 “晓雅”,原型是喜欢画画的李娟;白天送外卖、晚上在街头唱歌的 “阿明”,来自陈雨认识的外卖员王哥;在工地干活,却偷偷练街舞的 “大强”,则是她在采风时遇到的 95 后工人。“我不想塑造‘完美的梦想家’,而是想展现他们的‘矛盾与挣扎’—— 晓雅怕被工友嘲笑,只能在厕所偷偷画画;阿明想参加选秀,却担心年纪太大;大强的父母觉得跳舞是‘不务正业’,多次劝他回家。” 陈雨说,“这些真实的困境,才是打工者追求梦想时最真实的样子。”

林晚星在看完剧本后,当即决定全力支持:“这个剧本最打动我的,是它没有把‘艺术’塑造成‘脱贫的工具’,而是把它当作‘精神的出口’。晓雅画画不是为了成名,只是为了记录生活;阿明唱歌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抒发情绪。这种‘不为功利的热爱’,比任何‘逆袭故事’都更有力量。”

为了让电影更贴近真实,林晚星要求陈雨团队用三个月时间,深入长三角、珠三角的打工者社区采风。他们住进电子厂附近的出租屋,跟着外卖员跑单,在工地和工人一起吃盒饭,甚至学会了简单的流水线操作 —— 每一个细节的积累,都成为电影里 “真实感” 的来源。

在电子厂采风时,团队发现工人们的 “业余生活” 远比想象中丰富:有人在宿舍用手机剪辑短视频,有人组织了 “打工者读书会”,还有人用工厂废弃的零件制作手工艺品。“这些细节都被我们写进了剧本,” 陈雨说,“比如晓雅用工厂的油性笔在速写本上画画,笔没水了就用口红代替;阿明的外卖箱里总装着一个便携麦克风,接到订单少的时段,就找个没人的街角唱两首。这些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而是真实发生在打工者身上的事。”

最让团队意外的是打工者对 “声音” 的敏感。在工地采风时,他们发现工人会用钢筋敲击的节奏、塔吊转动的声响,编出简单的 “劳动号子”;在快递分拣中心,分拣员会根据包裹掉落的不同声音,判断包裹里装的是什么。“这些‘工作场景中的声音’,后来成为了电影配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指导张远说,“我们邀请了 12 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打工者,用他们熟悉的工具创作节奏 —— 电子厂的零件碰撞声、外卖车的刹车声、工地的电钻声,经过改编后,变成了既独特又充满生活气息的配乐,比传统的交响乐更有感染力。”

《城市之光》的拍摄过程,始终围绕 “真实” 二字展开。从演员选择到场景搭建,从镜头语言到台词设计,陈雨团队拒绝 “戏剧化的夸张”,坚持用 “克制的叙事” 展现打工者的生活与梦想。林晚星更是多次亲临片场,强调 “不要为了煽情而煽情,要让情感自然流露 —— 打工者的梦想,不需要用眼泪证明,需要用细节打动”。

在演员选择上,团队放弃了邀请流量明星的想法,转而启用 “新人演员 真实打工者” 的组合。饰演晓雅的演员张婷,是从打工者社区选拔出来的 —— 她曾在电子厂工作过两年,不仅会画画,更懂晓雅 “想隐藏热爱又忍不住追求” 的矛盾心理;饰演阿明的演员王浩,是酒吧驻唱歌手,有过送外卖的经历,他在街头唱歌时的 “松弛感”,是专业演员难以模仿的;而饰演大强的演员李阳,则是街舞爱好者,他在工地宿舍练舞的场景,几乎是 “本色出演”。

“我们选演员的标准不是‘演技多好’,而是‘像不像’,” 陈雨说,“有一场戏,晓雅在厕所画画被工友发现,她下意识地把速写本藏在背后,手指紧张地抠着衣角 —— 这个动作不是剧本设计的,是张婷在拍摄时自然流露的,因为她在电子厂时,也曾因为画画被工友嘲笑过。这种‘源于生活的真实反应’,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表演都更有力量。”

团队还邀请了 30 多位真实打工者参与群演。电子厂流水线的工友、外卖站点的骑手、工地的建筑工人,他们没有表演经验,却用最自然的状态,还原了打工者的生活场景。“有一场晓雅和工友在食堂吃饭的戏,群演们不用导演指导,就自然地聊起了‘今天产量多少’‘周末去哪玩’,那种热闹又带着疲惫的氛围,一下子就出来了,” 陈雨回忆道,“拍完那场戏,我跟林总说,‘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电影’。”

《城市之光》的场景搭建,拒绝 “精致化的还原”,坚持 “从生活中来”。电子厂的车间是租下的废弃工厂,团队按照真实电子厂的布局,重新安装了流水线设备,连工人们工装的款式、安全帽的颜色,都与真实电子厂一致;晓雅住的出租屋,是在城中村租的真实房间,墙上贴着打工者喜欢的明星海报,桌上摆着用了一半的护肤品,甚至连床底下堆着的行李箱,都是从二手市场淘来的 —— 每一个细节,都在努力贴近打工者的真实生活。

镜头语言则以 “克制、平实” 为主。拍摄流水线场景时,导演没有用夸张的快节奏剪辑,而是用长镜头记录晓雅重复的工作动作,从清晨到傍晚,镜头慢慢移动,展现时间的流逝与工作的枯燥,为后续 “晓雅在画画中寻找解脱” 做铺垫;拍摄阿明街头唱歌的场景时,镜头从远处慢慢推进,先拍路人的冷漠与匆匆,再聚焦到阿明投入的演唱,最后定格在听完歌后默默扫码打赏的老人身上 —— 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观众感受到 “平凡人之间的温暖”。

“林总曾跟我说,‘现实主义电影的镜头,应该像打工者的眼睛,真实地看到生活的样子’,” 陈雨说,“所以我们很少用华丽的镜头技巧,更多的是用‘平视’的角度去拍摄 —— 不俯视,不仰视,只是客观地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这种‘朴素’的镜头语言,反而更能传递出温度。”

《城市之光》的台词,拒绝 “书面化的表达”,坚持 “从打工者的口中来”。团队在采风时,记录了大量打工者的真实对话,经过整理后融入剧本 —— 晓雅跟工友说 “画画能让我忘了站了一天的累”;阿明跟顾客解释 “晚了十分钟,路上堵车,不好意思”;大强跟父母打电话说 “我在这边挺好的,你们放心”—— 这些简单、直白的台词,没有复杂的修辞,却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最打动观众的一句台词,来自电影的结尾:晓雅在打工者艺术展上,看着自己的画被展出,对身边的阿明说,“以前觉得画画是偷偷摸摸的事,现在才知道,我们的生活,也能被看见”。这句话不是编剧凭空写的,而是来自真实打工者李娟的心声 —— 在采风时,李娟曾对陈雨说,“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城市的过客,没人会在乎我们喜欢什么,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画能被人看见,也许就不会觉得那么孤单了”。

“这句台词没有喊口号,却说出了很多打工者的心声,” 林晚星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台词,让观众意识到,打工者不仅有生存的需求,还有被看见、被尊重的精神需求 —— 这才是电影想传递的核心。”

《城市之光》上映前,很多人不看好这部 “没有明星、题材小众” 的电影,甚至有院线经理建议减少排片。但林晚星坚持 “相信观众的判断力”,联合全国 200 多家影院,开展 “打工者专场” 放映活动,邀请打工者免费观影。没想到,正是这些 “小众” 的专场,引发了口碑的发酵 —— 看完电影的打工者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故事,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最终让《城市之光》实现了 “票房逆袭”。

《城市之光》上映后,最热烈的反响来自打工者群体。在深圳的一场 “打工者专场” 放映结束后,一位外卖员站起来说,“阿明在街头唱歌的样子,像极了我 —— 我每天送完外卖,也会在公园唱两首,不是想当歌手,只是想让自己放松一下。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我的热爱不是没用的”;一位电子厂女工说,“晓雅在厕所画画的场景,我也经历过,怕被别人笑,只能偷偷地画。看完电影,我决定明天就把画本带到车间,想画的时候就画”。

这些真实的反馈,让陈雨和林晚星既感动又意外。“我们原本只是想拍一部电影,没想到能给打工者带来这么大的勇气,” 陈雨说,“有位打工者给我发消息说,‘因为这部电影,我报名了社区的绘画班’,看到这句话,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为了让打工者的艺术梦想得到更多支持,林晚星还联合公益组织,发起 “城市之光艺术计划”—— 在全国 10 个城市的打工者社区,建立 “艺术空间”,提供绘画、音乐、舞蹈等培训课程;同时举办 “打工者艺术展”,让打工者的作品有机会被更多人看见。“电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希望能通过后续的公益行动,让更多打工者感受到,他们的梦想值得被尊重、被支持,” 林晚星说。

《城市之光》不仅收获了打工者的共鸣,也得到了普通观众与电影行业的高度认可。豆瓣 8.7 分的评价中,有观众留言 “这是今年最打动我的电影,没有之一 —— 它让我看到了城市里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那些平凡人身上的光”;有影评人评价 “《城市之光》没有刻意制造冲突,没有强行煽情,只是用真实的细节,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与热爱的故事,这种‘克制的现实主义’,是当下电影市场最需要的”。

中国电影家协会在授予其 “年度现实主义佳作” 时,评价道:“《城市之光》聚焦城市打工者这一特殊群体,用真实的叙事、温暖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生存之外的精神追求,不仅填补了现实主义电影在该题材上的空白,更引发了社会对‘打工者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这部电影还引发了社会层面的讨论。《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关注打工者的 “精神角落”》,指出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打工者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 为他们提供艺术培训的空间,为他们的梦想搭建展示的平台,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多地政府也因此出台政策,在打工者社区建设 “文化活动室”,开展 “打工者艺术节”,让电影中的 “城市之光” 照进现实。

当《城市之光》票房突破 6 亿,“城市之光艺术计划” 覆盖全国 10 万打工者,中国电影家协会为其颁发 “年度现实主义佳作” 奖项时,林晚星正在上海参加 “打工者艺术展”—— 展厅里,晓雅原型李娟的画作《流水线的夕阳》挂在显眼位置,旁边围满了观看的观众;不远处,阿明原型王哥正在弹吉他唱歌,台下的打工者跟着旋律轻轻哼唱。这时,她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新星导演计划” 第五部作品《城市之光》取得显着成效,真实展现城市打工者生活与梦想,引发社会对打工者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获得行业与社会高度认可,触发 “城市打工者主题电影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表彰、观众好评、公益组织认可)。当前剩余生命值:2022 天 5 小时(此前 1994 天 5 小时 28 天 = 2022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推动 “城市之光艺术计划” 升级为 “全国打工者文化扶持项目”,联合 10 个省市的文化部门,在 50 个打工者社区建立 “文化服务中心”;同时,启动 “打工者影像计划”,扶持打工者拍摄自己的纪录片,让更多打工者的故事被看见、被传播】,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中国文联合作权限”(可参与全国性打工者文化活动策划)。】

林晚星走到李娟的画作前,看着画中夕阳下忙碌的流水线工人,忽然想起陈雨在拍摄时说的一句话:“我们拍的不是电影,是无数个平凡人用热爱点亮的光。” 她转头看向正在唱歌的王哥,看着台下脸上带着笑容的打工者,心中忽然明白,“新星导演计划” 的真正意义,不是扶持出多少知名导演,而是用电影的力量,让那些被忽略的群体、被遗忘的梦想,得到关注与尊重。

“以前总觉得,电影的价值在于票房、在于奖项,” 林晚星对身边的陈雨说,“但现在发现,电影最大的价值,是能引发社会的思考,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 —— 就像《城市之光》,它让更多人关注到打工者的精神需求,让更多打工者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热爱,这比任何票房都更有意义。”

陈雨深有感触地点点头:“记得拍摄时,有位打工者跟我说,‘从来没想过我们的生活能被拍成电影’。现在,他们不仅能在电影里看到自己,还能在现实中拥有展示梦想的平台 —— 这才是我们做这件事的终极意义。”

艺术展的角落里,几位来自苏州电子厂的女工正围着一幅画讨论。画的是电子厂车间的夜景,流水线的灯光像一条银色的河流,工人们的身影在灯光下被拉得很长,角落里却藏着一抹小小的亮色 —— 一张贴在机器上的速写画。“这画的不就是我们车间吗?” 一位女工指着画说,“我也喜欢在休息时画画,以前总觉得是瞎画,现在看了这个展览,我也想把我的画投稿过来。”

负责展览策划的工作人员立刻递上报名表:“我们的‘打工者艺术展’会长期征集作品,不管是画画、书法,还是手工制品,都可以投稿。后续我们还会把优秀作品汇编成画册,在全国的文化服务中心巡回展出。” 女工们接过报名表,指尖轻轻摩挲着纸张,眼神里满是期待 —— 这种 “被看见” 的机会,对她们而言,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林晚星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 “城市之光艺术计划” 启动时的场景。当时团队在深圳某打工者社区建立第一个 “艺术空间”,初期只有 3 个人报名参加绘画班,其中就有李娟。如今,仅半年时间,全国 10 个 “艺术空间” 已累计吸引超过 2000 名打工者参与,不少人还组建了自己的艺术小组 —— 电子厂的 “流水线画社”、外卖员的 “街头歌者联盟”、工地的 “钢筋街舞团”,这些原本散落的 “热爱”,因为电影和计划,渐渐汇聚成了照亮城市的 “光”。

“解锁的新任务,其实是把‘偶然的温暖’变成‘长久的支持’。” 林晚星在后续的项目筹备会上说。“全国打工者文化扶持项目” 不再局限于 “艺术培训”,而是要打造 “一站式文化服务”—— 每个 “文化服务中心” 不仅配备绘画室、音乐室、舞蹈室,还会邀请专业的艺术老师定期授课,提供作品展览、版权保护等服务;针对有潜力的打工者创作者,还会对接文化机构,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

“比如李娟,她的画作《流水线的夕阳》现在已经被某艺术机构收藏,我们正在帮她申请个人画展。” 项目负责人说,“我们希望让‘热爱’不仅能成为‘精神出口’,还能成为‘职业选择’—— 当然,这不是强求,而是给那些有梦想的打工者,多一个选择的可能。”

“打工者影像计划” 则更注重 “让打工者自己发声”。团队会为参与计划的打工者提供摄像机、剪辑软件等设备,以及基础的影像制作培训,让他们用镜头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与梦想。“我们不会干预他们的创作方向,不管是记录流水线的日常,还是讲述与家人的故事,甚至是拍摄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都可以。” 计划统筹张磊说,“之前有位外卖员拍摄了《我的一天:从清晨到深夜》,镜头里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送餐路上的风雨、顾客的一句‘谢谢’、深夜回家时楼道的灯光,却在短视频平台获得了超过 500 万的播放量 —— 这种‘真实的视角’,比专业团队拍摄的纪录片更有感染力。”

该计划还与国内多家视频平台合作,开设 “打工者影像专区”,为优秀作品提供流量扶持与传播渠道。“我们希望让更多人通过打工者自己的镜头,看到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 不是媒体报道里‘辛苦的符号’,而是有热爱、有梦想、有情感的‘普通人’。” 林晚星说。

中国文联在得知项目计划后,主动提出合作意向,不仅会为 “文化服务中心” 提供政策支持,还会将 “打工者影像计划” 的优秀作品纳入 “全国现实主义影像展”,让打工者的故事走进更广阔的舞台。“《城市之光》证明了,打工者群体的故事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中国文联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愿意与晚星娱乐合作,共同推动打工者文化的发展,让更多平凡人的梦想被看见、被尊重。”

当天晚上,林晚星收到了李娟发来的消息,附件里是一幅新画 —— 画的是 “文化服务中心” 的绘画室,几位女工围坐在桌前画画,窗外的阳光洒在她们身上,画面温暖而明亮。消息里写着:“林总,谢谢您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也能这么精彩。我现在每天都来画画,还带了三个工友一起,我们想组成‘女工画社’,以后一起创作,一起参展。”

林晚星看着画,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回复道:“这不是我的功劳,是你们自己的热爱与坚持。未来,会有更多人看到你们的画,听到你们的故事 —— 你们才是真正的‘城市之光’。”

窗外的上海,夜色正浓,霓虹闪烁的高楼间,藏着无数个像李娟、王哥这样的打工者。他们或许仍在流水线上忙碌,或许还在街头奔波,或许正躲在出租屋里坚持自己的热爱。但林晚星知道,《城市之光》与后续的扶持项目,就像一束微光,虽然微弱,却能照亮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让更多平凡的梦想,有机会在阳光下绽放。而她的生命,也在这一次次 “传递温暖、守护梦想” 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厚重、更有意义 —— 这比任何 “生命值” 的数字,都更能诠释 “逆天改命” 的真正含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