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28章 晚星艺术基金” 澳洲站,守护原住民文化

墨尔本郊外的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68 岁的长老沃伦?克拉克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一块布满裂痕的桉树皮,树皮上用赭石颜料绘制的 “点画” 已有些褪色 —— 这是他祖父留下的部落历史图谱,记录着原住民与这片土地共生的故事。“年轻人都去城市了,没人再学点画,也没人再懂这些图案的意义。” 沃伦的声音里满是遗憾,“再这样下去,我们的文化就要消失了。”

当林晚星跟着澳洲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来到这个社区,听到沃伦的话时,心中立刻有了一个决定:“晚星艺术基金要在这里落地,不仅要保护这些古老的技艺,更要让年轻人重新爱上自己的文化。”

作为 “晚星艺术基金” 海外第三站,澳洲项目从筹备初期就明确了 “尊重、参与、传承” 的核心原则 —— 不做 “外来者的帮扶”,而是与原住民社区深度合作,让原住民自己成为文化保护的 “主角”。从建设 “文化保护中心”,到邀请长老传授技艺,再到举办艺术展,每一个环节都由原住民社区主导,基金则提供资金、资源与专业支持,最终让濒临失传的原住民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也让 “晚星艺术基金” 的跨文化公益模式在澳洲落地生根。

“晚星艺术基金” 澳洲站的启动,并非 “随机的公益布局”,而是源于一次深入的文化调研。林晚星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的 12 个原住民社区,与长老、年轻人、文化保护工作者深入交流,真正听懂了原住民的 “文化焦虑”—— 不是缺资金,而是缺 “让文化活起来” 的机会;不是缺技艺,而是缺 “年轻人愿意传承” 的动力。

在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林晚星看到了触目惊心的 “文化断层”:能完整制作 “迪吉里杜管”(原住民传统乐器,用桉树空心树干制成)的工匠,全社区只剩沃伦一人;会用传统 “点画” 记录部落历史的,都是 60 岁以上的长老;而 15-25 岁的年轻人,大多只能说零星的原住民语言,对 “点画”“迪吉里杜管” 的了解,仅停留在 “旅游纪念品” 的层面。

“不是我们不想学,而是没人教,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22 岁的原住民青年利亚姆说,“在城市里,别人问我‘原住民文化是什么’,我只能说‘不知道’,这种感觉很糟糕。”

更严重的是,随着原住民传统技艺的失传,部落的 “历史记忆” 也在逐渐消失。沃伦长老拿出一本泛黄的 “部落故事集”,里面记录着用点画图案标注的 “祖先迁徙路线”“自然祭祀仪式”,“这些图案只有懂点画的人才能看懂,现在年轻人看不懂,这些故事就再也传不下去了。”

这些 “文化焦虑”,让林晚星团队意识到,澳洲项目不能走 “传统公益” 的老路 —— 不能只捐赠物资,而是要搭建 “文化传承的生态”;不能只依赖外部帮扶,而是要激活原住民社区的 “内生动力”。

基于调研结果,林晚星团队与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共同制定了 “三方合作模式”:原住民社区成立 “文化传承委员会”,由沃伦长老担任主席,负责确定传承技艺、选拔学员、制定教学计划;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提供政策支持与文化指导,确保项目符合原住民文化习俗;晚星艺术基金则提供 1200 万澳元资金,用于建设文化保护中心、采购传统技艺材料、邀请专业导师、举办艺术展。

“我们的角色是‘赋能者’,不是‘主导者’。” 基金海外项目总监陈曦说,“比如文化保护中心的设计,我们原本想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但传承委员会提出‘要像传统的原住民‘ mia-mia ’(临时庇护所)一样,用当地的木材和树皮建造,这样才能让年轻人感受到‘文化的根’。我们立刻修改设计方案,邀请原住民工匠参与建造,最终建成的中心既有传统元素,又配备了现代的展览区、教学区,完全符合社区的需求。”

这种 “尊重原住民意愿” 的合作模式,赢得了社区的信任。沃伦长老说:“以前也有公益组织来帮我们,但他们总是‘想当然’地做决定,而晚星基金不一样,他们会听我们的想法,让我们自己决定要保护什么、怎么保护,这才是真正的‘帮助’。”

维多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中心的建成,成为澳洲项目的 “核心载体”。这座占地 1500 平方米的建筑,外观采用原住民传统的 “mia-mia” 圆形结构,屋顶覆盖着当地的桉树皮,墙面用赭石、白色、黑色的颜料绘制着简单的点画图案;内部则分为 “技艺传承区”“文化展览区”“材料工坊” 三个区域,既满足传统技艺教学的需求,又能展示原住民文化成果,成为原住民社区的 “文化地标”。

“点画” 是原住民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 用细小的点组成图案,每一个点、每一种颜色都有特定的意义,比如红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黑色代表祖先,图案则记录着部落的历史、自然的变化、祭祀的仪式。在文化保护中心的 “技艺传承区”,沃伦长老每周都会开设 “点画工作坊”,教授社区的年轻人学习点画技艺。

第一次工作坊上,沃伦长老没有直接教 “怎么画点”,而是先给年轻人讲 “点画背后的故事”。他拿出祖父留下的桉树皮点画,指着上面的图案说:“这个红色的点群,代表我们部落的祖先从北方迁徙到这里;这些白色的线条,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这个黑色的圆形,是我们祭祀自然的地方。点画不是‘装饰画’,是我们的‘历史书’。”

在教学过程中,沃伦长老还会根据年轻人的兴趣,调整教学内容。20 岁的女孩艾米喜欢画画,但对 “部落历史” 不感兴趣,沃伦就让她用点画记录 “自己眼中的自然”—— 艾米画了一幅《雨后的森林》,用绿色的点代表树叶,蓝色的点代表雨滴,黄色的点代表阳光,既符合点画的传统形式,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意。“以前觉得点画很老气,现在发现它可以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 艾米说,“我想把我们社区的森林画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美。”

为了让点画技艺 “走出社区”,中心还与墨尔本的艺术学校合作,开设 “点画交流课”—— 邀请艺术学校的学生来中心学习点画,同时让原住民年轻人去艺术学校学习现代绘画技巧,促进 “传统与现代” 的艺术融合。“有个艺术学校的学生,用点画的手法创作了一幅现代抽象画,很受市场欢迎。” 陈曦说,“这让原住民年轻人看到,传统技艺也能与现代艺术结合,也能产生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迪吉里杜管是原住民的传统乐器,用被白蚁蛀空的桉树树干制成,长度通常在 1-2 米之间,演奏时通过循环呼吸法,发出低沉、悠长的声音,被原住民称为 “大地的声音”。由于制作过程复杂,且需要找到合适的桉树树干,这项技艺在社区几乎濒临失传 —— 全社区只有沃伦长老会完整的制作工艺。

在文化保护中心的 “材料工坊”,沃伦长老带领年轻人开展 “迪吉里杜管制作项目”。制作的第一步是 “寻找合适的树干”—— 他们要走进郊外的森林,寻找被白蚁蛀空、但木质仍坚硬的桉树树干,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整天;第二步是 “清理树干”—— 用特制的工具将树干内部的蛀屑清理干净,确保树干内部通畅;第三步是 “塑形与装饰”—— 根据树干的形状,调整管身的粗细,然后用赭石颜料在管身上绘制点画图案,图案通常与 “自然”“祖先” 相关。

19 岁的利亚姆是最早报名参与项目的年轻人之一。第一次去森林找树干时,他因为体力不支,差点放弃,但沃伦长老鼓励他:“迪吉里杜管是‘大地给我们的礼物’,寻找它的过程,也是‘与大地对话’的过程,不能轻易放弃。” 在沃伦的指导下,利亚姆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制成了自己的第一支迪吉里杜管。当他用循环呼吸法,让管身发出低沉的声音时,激动得红了眼眶:“我好像听到了祖先的声音,听到了大地的声音,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为了让更多人听到 “迪吉里杜管的声音”,中心还在每月举办 “原住民音乐夜”—— 邀请社区的年轻人演奏迪吉里杜管,搭配原住民的传统舞蹈,吸引了不少墨尔本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以前只能在旅游景点看到迪吉里杜管,没想到在社区能听到这么正宗的演奏。” 一位游客说,“这种音乐里有自然的气息,让人很放松。”

“年轻人是文化传承的‘未来’,只有让他们真正爱上自己的文化,才能让传承持续下去。” 基于这个理念,“晚星艺术基金” 与原住民社区合作,在每年的暑假举办 “原住民青少年艺术夏令营”,邀请 5-16 岁的原住民孩子参与,通过 “游戏化、体验式” 的教学,让他们在快乐中了解、热爱原住民文化。

夏令营的第一天,工作人员会组织孩子们玩 “点画寻宝游戏”—— 在文化保护中心的周围,隐藏着 20 个用点画图案标记的 “宝藏盒”,每个盒子里都有一张卡片,卡片上印着不同的点画图案和对应的文化知识,比如 “红色的点代表土地”“圆形图案代表祖先的聚会”;孩子们分成小组,根据线索寻找宝藏盒,找到后要说出卡片上的文化知识,才能获得 “小奖品”(比如迷你点画笔、小木雕)。

8 岁的小男孩杰克第一次参加游戏时,对 “点画知识” 一无所知,但在小组伙伴的帮助下,他不仅找到了 3 个宝藏盒,还记住了 “蓝色代表水”“黑色代表祖先”。“这个游戏太好玩了!我现在知道点画不是随便画的,每个点都有意义。” 杰克说,“明天我还要玩,还要学更多知识。”

除了 “点画寻宝”,夏令营还会组织 “迪吉里杜管节奏游戏”—— 工作人员用迪吉里杜管演奏简单的节奏,孩子们用手拍、用脚跺的方式模仿,节奏最准确的小组能获得 “体验制作小迪吉里杜管” 的机会;“自然绘画游戏”—— 让孩子们走进森林,收集树叶、树枝、泥土等自然材料,用这些材料创作 “自然艺术”,既培养创造力,又让他们感受 “原住民与自然共生” 的理念。

“我们不想用‘说教’的方式教孩子文化,而是想让他们在玩乐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夏令营负责人莎拉说,“很多孩子参加完夏令营后,会主动问家长‘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样的’‘我们还有哪些传统’,这说明他们已经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兴趣,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夏令营的核心活动是 “文化记录计划”—— 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点画、绘画、文字、录音),记录 “自己眼中的原住民文化”,可以是长老讲的故事,也可以是社区的自然景色,还可以是自己参加的传统活动。这些记录下来的内容,会被整理成 “青少年文化手册”,在文化保护中心的展览区展出。

12 岁的露西选择用 “点画 文字” 的方式,记录沃伦长老讲的 “祖先迁徙故事”。她先用点画绘制出迁徙路线图,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文字写下故事的内容:“我们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来,他们走过红色的土地,喝过白色的河水,最后来到这里,建立了我们的家。” 露西的作品展出后,沃伦长老特意找到她,对她说:“你把我们的故事记录得很好,以后要继续记录,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历史。”

10 岁的男孩汤姆则用录音的方式,记录了迪吉里杜管的声音。他跟着沃伦长老学习演奏简单的旋律,然后用录音笔把自己的演奏录下来,还在录音里加了自己的解说:“这是我制作的迪吉里杜管,它的声音像大地在说话,我喜欢这个声音。”

“文化记录计划” 不仅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原住民文化,还培养了他们的 “文化自豪感”。露西说:“以前我觉得原住民文化没什么特别的,现在我知道我们的文化很有趣,我想把它告诉我的朋友。”

为了让原住民文化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晚星艺术基金” 与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合作,在墨尔本举办 “大地的印记 —— 原住民艺术展”。这场展览不仅展出了文化保护中心学员的点画作品、迪吉里杜管,还展示了原住民的传统服饰、工具、部落故事集,成为墨尔本年度 “最受关注的文化展览” 之一,也让原住民文化通过博物馆的平台,走向了全球。

“大地的印记” 展览的设计,注重 “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不仅能 “看” 文化,还能 “听” 文化、“触” 文化、“参与” 文化。展览分为 “土地与祖先”“技艺与传承”“年轻与未来” 三个展区:

“土地与祖先” 展区,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还原原住民祖先迁徙的场景,配合迪吉里杜管的低沉声音,让观众仿佛 “置身于古老的澳洲大地”;展区还陈列着原住民传统的 “寻食工具”,如用木头制成的矛、用树皮制成的篮筐,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些工具的细节,感受原住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技艺与传承” 展区,重点展出文化保护中心学员的作品 —— 既有沃伦长老指导的传统点画,也有年轻人结合现代元素创作的点画;既有完整的迪吉里杜管,也有制作过程中的半成品,旁边还播放着学员制作迪吉里杜管的视频,让观众了解技艺的传承过程。展区还设置了 “点画体验区”,观众可以在原住民学员的指导下,尝试用点画绘制简单的图案,感受点画的魅力。

“年轻与未来” 展区,展出的是夏令营孩子们的 “文化记录作品”,包括点画、录音、文字手册,旁边还设置了 “留言墙”,观众可以写下自己对原住民文化的感受和祝福。不少孩子的作品旁边,还贴着他们的照片和感言,比如露西的作品旁写着:“我想成为原住民文化的小使者,把我们的故事告诉更多人。”

“大地的印记” 展览开幕当天,就吸引了 3000 多名观众,其中既有墨尔本的市民、游客,也有澳大利亚的文化官员、国际博物馆的代表。澳大利亚文化部长在参观展览时说:“这场展览让我们看到了原住民文化的魅力与活力,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原住民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晚星基金与原住民社区的合作模式,为文化保护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展览还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纽约时报》《泰晤士报》都对展览进行了报道,称其 “让世界看到了澳洲原住民文化的独特价值”。国际博物馆协会还邀请文化保护中心的学员,前往法国、美国的博物馆举办 “小型原住民艺术展”,让原住民文化真正 “走向世界”。

对于原住民社区来说,这场展览的意义更是非凡。沃伦长老看着自己学员的作品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想过,我们的点画、我们的迪吉里杜管能走进这么大的博物馆,能被这么多人看到。这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文化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保护、被传播的。”

当 “大地的印记” 展览参观人数突破 10 万人次,文化保护中心的学员从最初的 20 人增加到 150 人,澳大利亚政府授予 “晚星艺术基金”“最佳跨文化公益项目” 称号时,林晚星正在文化保护中心参加 “点画成果展”—— 看着年轻人用点画记录的社区故事,听着孩子们演奏的迪吉里杜管旋律,她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晚星艺术基金” 澳洲站项目取得显着成效,成功守护原住民传统技艺,推动原住民文化全球传播,获得澳大利亚政府、文化组织及国际博物馆协会高度认可,触发 “澳洲公益项目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自澳大利亚政府 “最佳跨文化公益项目” 表彰、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合作认可、国际博物馆协会文化传播贡献肯定)。当前剩余生命值:1909 天 5 小时(此前 1871 天 5 小时 38 天 = 1909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发起 “全球原住民文化保护联盟”,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 8 个国家的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与公益机构,建立 “原住民文化数据库”,收录传统技艺、部落故事、语言音频等资源;同时,在联盟框架下开展 “原住民青年文化交流计划”,组织各国原住民青年互访学习,促进跨地域原住民文化对话与合作】,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权限”(可参与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项目)。】

林晚星站在 “点画成果展” 的展厅中央,看着沃伦长老正带着一群孩子,讲解一幅描绘 “部落丰收仪式” 的点画作品 —— 孩子们围在长老身边,眼神里满是好奇与向往,偶尔有人举手提问 “这个黄色的点代表什么”“祖先们丰收时会唱歌吗”,长老耐心地一一解答,声音里满是欣慰。这一刻,林晚星忽然明白,跨文化公益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 “给予”,而是 “唤醒”—— 唤醒原住民社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唤醒年轻人传承文化的热情,也唤醒更多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以前总觉得,公益是‘我们帮助他们’,但现在发现,是‘他们教会我们更多’。” 林晚星对陈曦说,“沃伦长老让我们知道,文化保护不是‘把传统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活在当下,传给未来’;利亚姆、艾米这些年轻人让我们看到,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成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这种相互成就的过程,比任何奖励都更有意义。”

陈曦深有感触地点点头:“还记得项目刚启动时,有个澳大利亚的文化学者质疑我们‘外来机构不懂原住民文化,只会好心办坏事’。但现在,他主动联系我们,想加入‘全球原住民文化保护联盟’,还说我们的合作模式‘为跨文化公益树立了标杆’。这种转变,就是对项目最大的肯定。”

此次澳洲项目的成功,也让 “晚星艺术基金” 的跨文化公益模式更加成熟。从最初的 “倾听需求”,到 “原住民主导、基金赋能” 的合作框架,再到 “技艺传承 青少年培养 全球传播” 的完整生态,基金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 “文化保护公益方法论”。这套方法论不仅适用于原住民文化保护,还能为其他濒危文化的守护提供参考 —— 比如接下来计划启动的 “非洲部落音乐保护项目”“南美洲土着编织技艺传承项目”,都将借鉴澳洲项目的经验,以 “当地社区为主导”,深度融入当地文化语境。

对于林晚星而言,解锁的新任务 “全球原住民文化保护联盟”,更是将公益视野推向了 “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 的高度。“原住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每一种原住民文化的消失,都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林晚星在基金全球战略会议上说,“‘全球原住民文化保护联盟’的核心,不是‘统一保护标准’,而是‘搭建交流平台’—— 让各国原住民社区分享保护经验,让传统技艺在跨地域对话中焕发新活力,让更多人意识到,守护原住民文化,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会议结束后,林晚星收到了沃伦长老发来的消息,附件里是一张照片 —— 利亚姆正带着社区的年轻人,在墨尔本的街头举办 “迪吉里杜管街头演奏会”,周围围满了观众,有人跟着旋律轻轻摇晃,有人拿出手机录制视频;消息里写着:“谢谢你,晚星。现在,我们的‘大地之声’,能被更多人听到了。”

林晚星看着照片,嘴角露出了微笑。她回复道:“这不是我的功劳,是你们自己的坚持与热爱。未来,我们还要一起,让更多‘大地之声’传遍世界。”

窗外,墨尔本的夕阳正缓缓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文化保护中心的桉树皮屋顶上,与墙面的点画图案交相辉映,仿佛一幅流动的原住民艺术画卷。林晚星知道,这场守护文化的公益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尊重,就能让更多濒危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而她的生命价值,也将在这一次次的文化守护中,得到更深远、更厚重的升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