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09章 “晚星艺术基金” 全国推广,艺人深度参与

七月的四川大凉山,云雾缭绕的山村里,一座崭新的 “晚星艺术教育基地” 正举行揭牌仪式。红色的绸布被缓缓拉开,露出 “艺术点亮梦想” 的金色牌匾,孩子们穿着民族服饰,手里捧着自己画的山水画,眼睛里满是期待的光芒。林晚星穿着浅蓝色的棉布衬衫,站在孩子们中间,接过一个小女孩递来的手绘葫芦 —— 葫芦上画着彝族火把节的场景,色彩鲜艳,充满童真。

“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艺术乐园啦!” 林晚星的声音温柔而有力,目光扫过基地里的钢琴、古筝、画架,“有了这些乐器和画笔,你们可以把大山里的美景、心里的梦想,都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

不远处,马丽正蹲在地上,和孩子们玩 “表演游戏”—— 她用树叶当道具,模仿小鸟飞翔,孩子们跟着模仿,笑声在山谷里回荡;“星芒少年” 的成员们则在操场边,教孩子们跳简单的街舞动作,汗水浸湿了他们的 t 恤,却丝毫没有影响热情;“星语少女” 的姑娘们围坐在树荫下,指导孩子们排练彝族民歌,清亮的歌声与山间的鸟鸣交织,像一首自然的交响曲。

与此同时,甘肃敦煌、云南丽江的艺术教育基地也同步举行揭牌仪式。敦煌的基地里,孩子们在画师的指导下,临摹简单的飞天壁画;丽江的基地中,纳西族孩子用东巴文创作诗歌,再配上简单的吉他旋律,变成独特的 “民族歌谣”。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 “晚星艺术基金” 全国推广的生动画卷 —— 从宁夏海原县的首站尝试,到如今覆盖 10 个西部省份的 100 所基地,基金正用艺术的力量,为西部少年搭建起通往梦想的桥梁。

林晚星看着眼前的一切,想起半年前在宁夏看到的场景 —— 孩子们用烧黑的木炭在墙上画画,在没有乐器的课堂上唱跑调的歌谣。而现在,他们有了专业的艺术教室,有了明星艺人的指导,有了展示作品的舞台。这种改变,不仅是物质上的提升,更是精神上的滋养。她知道,“晚星艺术基金” 的意义,从来不是 “送物资” 那么简单,而是 “播撒艺术的种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发现自身的价值。

“晚星艺术基金” 在四川、甘肃、云南的艺术教育基地,并非简单复制宁夏模式,而是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打造 “一省一品牌,一地一特色” 的艺术教育体系,让艺术教育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既传递艺术知识,又传承民族文化。

四川大凉山是彝族聚居地,这里的艺术教育基地以 “彝族文化传承” 为核心,开设了 “彝族民歌创作”“彝族刺绣”“彝族漆器绘画” 等特色课程,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让孩子们在学习艺术的同时,了解并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彝族民歌创作” 课上,“星语少女” 的主唱林溪正和孩子们一起改编彝族传统民歌《阿依莫》。孩子们用彝语哼唱着古老的旋律,林溪则教他们用简单的吉他和弦为歌曲伴奏。“你们看,把彝族的旋律和吉他结合,是不是很特别?” 林溪笑着说,“以后你们可以把大山里的故事、家里的趣事,都编进歌里,让更多人听到彝族的声音。”

12 岁的彝族女孩阿依,在课上创作了一首《大山里的星星》,歌词里唱道:“大山里的星星眨眼睛,我用歌声把它叫醒;画笔蘸着彩虹色,画出梦想的形状。” 当她在课堂上演唱时,孩子们都跟着哼唱,眼里闪着泪光。“我以前不知道,自己也能写歌。” 阿依小声对林溪说,“以后我想当一名歌手,把我们彝族的故事唱给全世界听。”

“彝族刺绣” 课上,非遗传承人马阿支正教孩子们绣彝族传统的 “太阳纹”。孩子们拿着绣花针,在蓝色的土布上仔细地刺绣,虽然手法还很生疏,但眼神格外认真。“刺绣是我们彝族的宝贝,以前只有女孩子学,现在男孩子也可以学。” 马阿支说,“基金给我们送来的绣花线和布料,颜色比以前鲜艳多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也更高了。”

基地还专门设立了 “彝族艺术展厅”,展示孩子们的刺绣作品、漆器绘画、民歌录音,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很多游客看到孩子们的作品,都很惊讶,没想到大山里的孩子能有这么好的创造力。” 基地负责人说,“这不仅给了孩子们信心,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彝族文化,实现了‘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向滋养。”

甘肃敦煌的艺术教育基地,依托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资源,开设了 “敦煌壁画临摹”“敦煌舞表演”“敦煌乐器制作” 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艺术学习中,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 “古今对话”。

“敦煌壁画临摹” 课上,敦煌研究院的画师李老师正教孩子们临摹 “飞天反弹琵琶” 的简化版。孩子们用特制的矿物颜料,在宣纸上演习着壁画的线条与色彩。“你们看,飞天的飘带要画得轻盈,就像被风吹起来一样;面部的颜色要淡雅,体现出飞天的温柔。” 李老师耐心地指导着,“这些技巧,是古代画师们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学,把敦煌文化传下去。”

“星芒少年” 的舞蹈担当赵宇,则在 “敦煌舞表演” 课上,教孩子们跳简单的飞天舞动作。“敦煌舞的手臂动作很重要,要像流水一样柔软,像云朵一样舒展。” 赵宇一边示范,一边说,“你们想象自己是天空中的飞天,正在弹奏琵琶,正在飞舞。”

10 岁的男孩小宇,以前很内向,不爱说话,但在接触敦煌舞后,变得越来越开朗。“我喜欢飞天舞,感觉自己像在飞一样。” 小宇说,“上次基地组织我们去莫高窟参观,看到真实的飞天壁画,我特别激动,觉得自己跳的舞和古代的飞天有了联系。”

基地还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展 “小小敦煌研究员” 活动,选拔对敦煌文化感兴趣的孩子,参与简单的壁画修复体验、文物整理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习了艺术,还培养了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敦煌研究院的负责人说,“这正是‘晚星艺术基金’的独特之处 —— 它让艺术教育超越了‘技巧学习’,上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

云南丽江的艺术教育基地,以 “纳西文化创新” 为特色,开设了 “东巴文诗歌创作”“纳西古乐改编”“丽江粑粑造型设计” 等趣味课程,让孩子们用艺术的方式,重新诠释纳西族的传统文化,赋予古老文化新的生命力。

“东巴文诗歌创作” 课上,当地的东巴文化传承人和老师,正教孩子们认识东巴文的 “日、月、山、水” 等基本字符。孩子们用东巴文写下简单的诗歌,再配上自己画的插画,制作成 “东巴文诗集”。“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就像活化石一样。” 和老师说,“让孩子们用东巴文创作诗歌,既能学习文字,又能培养创造力,还能传承文化,一举多得。”

“纳西古乐改编” 课上,陆哲正和孩子们一起,用吉他改编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纳西古乐的旋律悠扬舒缓,陆哲则教孩子们用轻快的吉他节奏为其伴奏,形成 “传统与现代” 的独特融合。“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也是没有时代限制的。” 陆哲说,“把纳西古乐和流行音乐结合,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古老的文化,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创新’的乐趣。”

最具特色的是 “丽江粑粑造型设计” 课 —— 这门课将美食与艺术结合,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丽江粑粑的面团制作各种造型,有的做成纳西族的东巴图腾,有的做成丽江的雪山、古城,甚至还有孩子做成了钢琴、吉他的形状。“这门课太有趣了!”11 岁的女孩纳西说,“我以前觉得丽江粑粑只是用来吃的,没想到还能做成艺术品。我要把我做的‘雪山粑粑’送给爸爸妈妈,告诉他们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基地还定期举办 “纳西文化艺术展”,展示孩子们的东巴文诗集、改编的纳西古乐、造型独特的丽江粑粑,甚至还有孩子们用手机拍摄的丽江风光短片。“这些作品虽然稚嫩,却充满了想象力和生命力。” 基地负责人说,“它们证明,艺术教育不需要多么昂贵的设备,只要有创意,有对生活的热爱,就能创造出美好的作品。”

“晚星艺术基金” 组织公司艺人成立 “公益艺术团”,每月安排艺人轮流赴西部各省的艺术教育基地授课。这些艺人并非以 “明星” 的身份居高临下,而是以 “艺术伙伴” 的姿态与孩子们平等对话,用真诚的态度、专业的指导,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热情,传递温暖与力量。

喜剧演员马丽,擅长用幽默的方式传递快乐,她在艺术基地开设的 “表演启蒙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程没有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 “角色扮演”“故事创编” 等游戏,让孩子们学会用肢体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在四川大凉山的基地里,马丽和孩子们玩 “情绪模仿” 游戏 —— 她做出 “开心”“难过”“生气” 的表情,让孩子们模仿,再让他们分享 “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情绪”。一个小男孩说:“妈妈外出打工时,我会难过。” 马丽轻轻抱了抱他,说:“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哭,可以告诉身边的人,也可以像今天这样,用表演把它表达出来。表达不是软弱,而是勇敢。”

马丽还和孩子们一起创编 “大山里的故事”—— 孩子们分享自己在山里的经历,比如 “和小伙伴一起放牛”“跟着奶奶采蘑菇”,马丽则教他们把这些经历编成小品,用简单的道具表演出来。“你们看,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表演的素材。” 马丽说,“表演的意义不是‘当明星’,而是‘发现生活的美好’,‘表达真实的自己’。”

课后,马丽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做饭、聊天,听他们讲家里的故事。“这些孩子虽然生活在大山里,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对生活的热爱也很纯粹。” 马丽在日记中写道,“每次来基地,我都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他们教会我的,比我教他们的更多 —— 比如简单的快乐,比如对梦想的坚持。”

“星芒少年” 作为偶像团体,擅长唱跳表演,他们在艺术基地开设的 “流行歌舞课”,充满了青春活力,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与舞蹈的感染力,也让他们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在甘肃敦煌的基地里,“星芒少年” 的队长张杰正教孩子们跳《逆光》的舞蹈片段。孩子们跟着节奏摆动身体,虽然动作不够标准,但眼神格外认真。“跳舞最重要的不是‘跳得好不好’,而是‘有没有投入感情’。” 张杰说,“《逆光》这首歌讲的是‘勇敢面对困难’,你们跳舞的时候,要想象自己在追逐梦想,这样动作才会有力量。”

13 岁的男孩小凯,以前很自卑,不敢在别人面前唱歌跳舞。但在 “星芒少年” 的鼓励下,他逐渐打开心扉,不仅积极参与舞蹈练习,还主动报名在基地的文艺晚会上表演。“以前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小凯说,“但杰哥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勇敢展示,就会被看到’。现在我喜欢上了跳舞,也变得更自信了。”

“星芒少年” 还会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 他们如何从普通学生成为偶像团体,如何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如何面对外界的质疑。“我们想告诉孩子们,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 张杰说,“只要有目标,有努力,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次离开基地前,“星芒少年” 都会和孩子们约定:“下次来,我们要看到你们的进步,听到你们的歌声,看到你们的舞蹈。” 这种约定,像一份 “青春的承诺”,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努力,也让 “星芒少年” 更加明白作为偶像的社会责任。

“星语少女” 以甜美的歌声和温柔的形象着称,她们在艺术基地开设的 “音乐启蒙课”,注重 “心灵沟通”,通过教孩子们唱歌、创作,倾听他们的心声,用音乐搭建起通往心灵的桥梁。

在云南丽江的基地里,“星语少女” 的主唱林溪正教孩子们唱《小幸运》。她没有让孩子们机械地模仿,而是先问他们:“你们觉得‘幸运’是什么?是收到礼物,还是和家人在一起?” 孩子们纷纷分享自己的 “幸运时刻”,有的说 “奶奶做的丽江粑粑很好吃,很幸运”,有的说 “和小伙伴一起在山上看星星,很幸运”。

“那我们就把这些‘幸运时刻’唱进歌里好不好?” 林溪笑着说,她和孩子们一起改编歌词,把 “丽江粑粑”“山上的星星” 都编进《小幸运》的旋律中,变成了一首独特的 “丽江版小幸运”。当孩子们一起唱道:“原来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原来我们的幸运在这里 —— 丽江的雪山,粑粑的香气,还有小伙伴的笑声里。” 时,在场的老师和艺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林溪还会和孩子们一对一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11 岁的纳西族女孩拉姆,因为父母离异,一直很内向。林溪陪她坐在丽江古城的河边,听她讲自己的心事,还教她用树叶吹简单的旋律。“以后难过的时候,就吹吹树叶,或者唱唱歌,把烦恼都发泄出来。” 林溪对拉姆说,“音乐是最好的朋友,它会一直陪着你。”

离开基地时,拉姆送给林溪一片自己画过画的树叶,上面写着:“林溪姐姐,谢谢你的歌,它像阳光一样温暖。” 林溪把树叶珍藏在钱包里,她说:“这是我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它让我明白,艺人的价值不仅在于舞台上的表演,更在于用自己的力量,温暖别人的心灵。”

“晚星艺术基金” 发起的 “艺术梦想征集” 活动,面向 10 个西部省份的 100 所艺术教育基地,收集孩子们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作品,精选出 1000 件优秀作品,在上海、北京举办 “西部少年艺术展”,让西部少年的艺术梦想 “被世界看见”,也让更多人关注西部艺术教育的发展。

“艺术梦想征集” 活动启动后,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格外高涨。他们用画笔描绘大山里的风光、家里的生活、未来的梦想;用歌声唱出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用舞蹈展现民族的特色、青春的活力、创造的快乐。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孩子们的情感与梦想,都闪耀着纯真与创造力的光芒。

在四川大凉山,阿依提交了自己创作的彝族民歌《大山里的星星》,还附上了一段自己弹吉他演唱的视频。视频里,她穿着彝族服饰,站在山坡上,身后是连绵的大山和满天的星星,歌声清亮而真挚。“我希望通过这首歌,让更多人知道,大山里的孩子也有音乐梦想。” 阿依说。

在甘肃敦煌,小宇提交了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 “飞天反弹琵琶”,还在画的旁边写道:“我长大想当一名敦煌画师,把飞天画得更漂亮,让更多人喜欢敦煌文化。”

在云南丽江,纳西提交了自己制作的 “雪山粑粑” 造型作品,还附了一张照片 —— 照片里,她和爸爸妈妈一起,把 “雪山粑粑” 送给了村里的老人。“我希望大家知道,丽江粑粑不仅好吃,还能做成艺术品。我想把丽江的美食和文化,分享给更多人。” 纳西说。

基金的工作人员和艺人,一起对征集到的作品进行筛选。“我们筛选的标准不是‘技巧好不好’,而是‘有没有情感’,‘有没有特色’。” 林晚星说,“很多孩子的作品,技巧虽然稚嫩,但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向往,这种真诚比任何技巧都珍贵。”

经过两个月的筛选,1000 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涵盖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手工等多个类别。这些作品将分别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为期一个月。

上海中华艺术宫的 “西部少年艺术展” 展厅里,灯光柔和地洒在每一件作品上。入口处,巨大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孩子们在艺术基地学习的片段 —— 阿依在山坡上弹吉他唱歌,小宇在临摹敦煌壁画,纳西在制作 “雪山粑粑”,画面温馨而感人。

展厅被分为 “大山的色彩”“民族的旋律”“梦想的形状” 三个区域。“大山的色彩” 区域展示孩子们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有描绘大凉山云雾的油画,有书写东巴文诗歌的书法,有临摹敦煌壁画的水彩;“民族的旋律” 区域设置了试听区,观众可以戴上耳机,聆听孩子们创作的彝族民歌、纳西古乐改编作品;“梦想的形状” 区域则展示孩子们的手工和舞蹈视频,有彝族刺绣的太阳纹挂毯,有 “雪山粑粑” 造型作品,还有孩子们跳敦煌舞、街舞的视频。

“这幅《大山的早晨》太动人了!” 一位上海观众站在大凉山孩子创作的油画前,忍不住感叹,“画里的云雾像活的一样,能感受到孩子对家乡的热爱。” 她的孩子拉着她的手,指着画里的小木屋说:“妈妈,我也想去大山里看看,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画画。”

在 “民族的旋律” 试听区,几位年轻人正戴着耳机,聆听阿依的《大山里的星星》。“第一次听到彝族民歌和吉他结合,太特别了!” 一位年轻人说,“歌词很简单,但很真挚,‘大山里的星星眨眼睛,我用歌声把它叫醒’,一下子就被打动了。”

展览期间,基金还邀请了部分西部孩子和艺人来上海,举办 “艺术分享会”。阿依、小宇、纳西和马丽、“星芒少年”“星语少女” 一起,分享艺术学习的经历,还现场表演了作品。阿依弹唱《大山里的星星》时,台下的观众纷纷跟着哼唱;小宇展示敦煌舞动作时,有孩子主动上台跟着学习;纳西介绍 “雪山粑粑” 创作理念时,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次来上海,看到这么多人喜欢我们的作品,我特别开心。” 阿依说,“以后我要创作更多的歌,把大山里的故事唱给更多人听。”

上海首展为期一个月,吸引了超过 50 万人次参观,# 西部少年艺术展上海# 话题阅读量破 15 亿,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观展感受,呼吁更多人关注西部艺术教育。

北京中国美术馆的 “西部少年艺术展” 在上海首展结束后如期开展。与上海展不同的是,北京展增加了 “艺术帮扶” 环节,邀请企业、公益组织和艺术院校,与西部艺术教育基地建立长期合作,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艺术学习资源和机会。

开幕式上,林晚星宣布了 “艺术帮扶计划”——10 家企业将为西部艺术教育基地捐赠乐器、画具等物资;5 所艺术院校将派志愿者定期赴基地授课;3 家公益组织将为有潜力的西部孩子提供免费的艺术培训名额。“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梦想展’,不仅让大家‘看见’西部少年的艺术才华,更能‘行动’起来,为他们的梦想助力。” 林晚星说。

北京展的展厅里,专门设置了 “帮扶对接区”,企业、公益组织、艺术院校的代表可以在这里与西部艺术教育基地的负责人沟通,洽谈合作细节。“我们公司计划为甘肃敦煌的艺术基地捐赠 100 套敦煌壁画临摹工具,还会组织员工志愿者去基地支教。” 一家文化企业的代表说,“看到孩子们的作品,我们很受触动,希望能为他们的艺术梦想出一份力。”

中央音乐学院的代表则与云南丽江的艺术基地达成合作,计划开设 “远程音乐课程”,由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通过视频,为孩子们教授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远程课程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西部孩子也能接触到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 中央音乐学院的代表说,“我们还会选拔优秀的孩子来北京参加夏令营,让他们感受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北京展期间,还举办了 “西部艺术教育论坛”,邀请教育专家、艺术家、公益人士共同探讨西部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一位教育专家在论坛上说,“‘晚星艺术基金’的模式为西部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希望能有更多企业和组织参与进来,共同推动西部艺术教育的发展。”

北京展吸引了超过 40 万人次参观,# 西部少年艺术展北京# 话题阅读量破 12 亿,“艺术帮扶计划” 共达成 50 项合作,为西部艺术教育基地提供了价值 2000 万元的物资和资源支持。

“晚星艺术基金” 全国推广以来,覆盖了 10 个西部省份的 100 所艺术教育基地,惠及 100 万青少年,# 晚星基金全国公益行# 话题阅读量破 30 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场公益行动,不仅改变了西部少年的生活,也让参与其中的艺人、工作人员和社会大众,感受到了艺术与公益的力量。

艺术教育基地的孩子们,在接触艺术后,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改变。他们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学会了用艺术表达自己,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四川大凉山的阿依,以前因为家里贫困,很自卑,不敢在别人面前说话。但在学习彝族民歌创作后,她变得越来越自信,不仅敢在课堂上唱歌,还能在艺术展上面对 thousands of people 表演。“艺术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阿依说,“我现在最大的梦想是考上音乐学院,以后做一名彝族民歌歌手,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传下去。”

甘肃敦煌的小宇,以前很内向,总是一个人待着。在学习敦煌舞后,他交到了很多朋友,还成了基地文艺晚会的 “小主角”。“跳舞让我变得快乐,也让我知道,我也可以很优秀。” 小宇说,“以后我想当一名敦煌舞演员,让更多人喜欢敦煌舞。”

云南丽江的纳西,以前觉得自己 “什么都做不好”,但在学习 “丽江粑粑造型设计” 后,她发现自己很有创造力。“现在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设计新的‘粑粑造型’,每次做出新作品,我都特别开心。” 纳西说,“以后我想当一名美食设计师,把丽江的美食和艺术结合起来。”

参与 “公益艺术团” 的艺人,也在这场公益行动中获得了成长。他们不再仅仅是舞台上的 “明星”,更成了传递温暖与力量的 “公益人”,对 “艺人的社会责任” 有了更深的理解。

马丽说:“以前我觉得,艺人的职责就是做好表演,给观众带来快乐。但参与公益后我发现,艺人还可以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帮助更多的人。每次看到孩子们因为艺术变得开心、自信,我都觉得特别有意义。”

“星芒少年” 的张杰说:“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让我学会了感恩和珍惜。他们虽然生活条件不如城里的孩子,但对梦想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特别打动我。以后我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中,用自己的力量,为孩子们的梦想助力。”

“星语少女” 的林溪说:“孩子们送给我的树叶、画作,是我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它们让我明白,公益不是‘施舍’,而是‘相互滋养’。我们在帮助孩子们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 比如简单的快乐,比如对梦想的纯粹追求。”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公益行动,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带动了更多人关注西部艺术教育,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来。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留言,表达对基金的支持。“看到西部孩子的艺术作品,太感动了!感谢‘晚星艺术基金’,为孩子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也是从西部来的,知道艺术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希望能有更多企业和组织参与进来,帮助更多的孩子。”

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主动联系基金,希望能为西部孩子捐赠物资或参与支教。“我孩子看完‘西部少年艺术展’后,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的画笔和乐器捐给西部的小朋友。” 一位家长说,“这种公益行动,不仅帮助了西部孩子,也教会了我的孩子珍惜和分享。”

当 “晚星艺术基金” 覆盖 10 个西部省份的 100 所艺术教育基地,“西部少年艺术展” 在上海、北京成功举办,# 晚星基金全国公益行# 话题阅读量破 30 亿,“艺术帮扶计划” 达成 50 项合作时,林晚星正在云南丽江的艺术基地,看着孩子们排练新的纳西古乐改编作品。突然,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晚星艺术基金” 全国推广取得显着成效,覆盖 10 个西部省份的 100 所艺术教育基地,惠及 100 万青少年,“西部少年艺术展” 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艺术帮扶计划” 推动公益可持续发展,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认可,触发 “公益规模扩大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自社会广泛认可、孩子与家长的感谢、艺人与合作伙伴的支持)。当前剩余生命值:1457 天 5 小时(此前 1427 天 5 小时 30 天 = 1457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将 “晚星艺术基金” 的艺术教育基地扩展至全国 20 个省份,建设 200 所基地;同时,发起 “全国少年艺术盛典”,为全国的少年儿童提供艺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杰出贡献奖”(助力公司成为全国公益领域的标杆企业)。】

林晚星调出系统面板,看着 “1457 天 5 小时” 的生命值,心中满是温暖与感慨。从宁夏海原县的首站尝试,到如今覆盖 10 个西部省份的 100 所基地;从简单的物资捐赠,到 “艺术教育 文化传承 公益帮扶” 的完整体系;从一个人的初心,到一群人的坚守 ——“晚星艺术基金” 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爱与力量。

她看着眼前的孩子们,他们正用东巴文唱着新编的歌谣,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孩子们的身上,也照在林晚星的心里。她知道,“晚星艺术基金” 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孩子们提供艺术教育资源,更在于为他们播撒梦想的种子,让他们相信: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梦想,有努力,就一定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未来,我们还要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艺术的快乐,找到自己的梦想。” 林晚星轻声说道,眼中满是坚定的光芒。她知道,解锁的新任务充满挑战,但只要带着这份初心与热爱,带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信任,就一定能完成目标,让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梦想之路,也让自己的生命,在传递爱与温暖的过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