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02章 “晚星艺术基金” 启动,公益首站落地西部

九月的宁夏海原县,秋阳把黄土高原的沟壑染成暖金色。海原县第一小学的操场上,原本空旷的水泥地被临时搭起的蓝色帐篷填满,帐篷外贴着 “艺术点亮梦想” 的红色标语,几位工人正小心翼翼地从货车上卸下钢琴、古筝 —— 这些崭新的乐器裹着防尘布,在阳光下像等待被唤醒的宝藏。

林晚星穿着简单的牛仔裤和白色 t 恤,蹲在操场边,看着孩子们好奇地围着古筝打转。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古筝的琴弦,清脆的声响让她立刻缩回手,眼里满是惊喜。“别怕,这是古筝,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乐器。” 林晚星走过去,握住小女孩的手,教她轻轻拨动琴弦,“你听,它的声音像不像山间的泉水?”

小女孩跟着拨动琴弦,脸上渐渐绽开笑容。不远处,苏晓正抱着吉他调试音准,陆哲在帮忙组装画架,柳依依则蹲在地上,给孩子们分发印有古风图案的乐谱。“晚星姐,第一批 20 所艺术教育基地的选址都确定了,这是详细的规划图。” 公益项目负责人张悦拿着文件夹走过来,指着地图上用红圈标注的地点,“除了县城的学校,我们还会在偏远的乡镇小学建流动艺术教室,用改装的大巴车运送乐器和老师。”

林晚星接过规划图,指尖划过 “海原县关桥乡”“史店乡” 等名字 —— 这些地方她上个月特意来过,看到孩子们在没有画笔的情况下,用烧黑的木炭在墙上画画,在没有乐器的课堂上,跟着老师唱跑调的歌谣。那一刻,她更加确定,“晚星艺术基金” 的首站必须落地这里。“乐器和教室只是开始,” 林晚星抬头看向远处的群山,“我们要让这里的孩子知道,艺术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快乐。”

当夕阳西下,帐篷里的灯光渐次亮起,一场属于海原县孩子的 “艺术启蒙夜”,正式拉开序幕。

“晚星艺术基金” 首笔 5 亿资金,没有用于华丽的宣传,而是全部投入到艺术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物资采购中。从乐器挑选到课程设计,从师资配备到长期规划,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对孩子的用心,只为搭建一座能让梦想生根发芽的 “象牙塔”。

为了给孩子挑选合适的乐器,林晚星特意邀请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组成 “选品团队”,从材质、音色到尺寸,逐一把关。钢琴选择了适合儿童弹奏的中小型立式琴,琴键经过特殊处理,更贴合孩子的小手;古筝挑选了入门级的桐木琴,音色清亮却价格适中,即使孩子不小心磕碰也不心疼;美术工坊里的画笔、颜料全部选用无毒环保材质,画纸是加厚的素描纸,能反复修改。

“我们不仅要送乐器,还要送‘专业’。” 选品团队的李教授说,“比如这批古筝,我们特意在琴码上做了标记,帮助孩子快速找到音位;吉他也换成了儿童专用的小尺寸,避免孩子因为乐器过重影响学习兴趣。”

除了固定的艺术教室,基金还投入 200 万改装了 5 辆 “流动艺术大巴”—— 大巴车的一侧被改造成可展开的舞台,另一侧是存放乐器和画具的储藏柜,车身上画着色彩鲜艳的卡通图案,写着 “流动的艺术课堂”。“偏远乡镇的孩子不方便到县城上课,我们就把课堂送到他们家门口。” 张悦解释道,“每辆大巴配备 2 名艺术老师,每周会去 2 个乡镇,为孩子们上音乐课和美术课。”

开学前,基金还为每所艺术教育基地配备了 “艺术大礼包”—— 里面有定制的校服、画夹、乐谱本,甚至还有记录成长的 “艺术日记”。林晚星在每个日记本的扉页都写下了一句话:“愿你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

“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孩子的审美和创造力。” 这是林晚星为课程设计定下的核心原则。因此,基金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发了一套 “本土化艺术课程体系”,让艺术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

音乐课上,老师会教孩子用黄土高原的民歌旋律,改编成适合古筝弹奏的曲子。“比如海原县的传统民歌《下四川》,我们会把它的旋律简化,用古筝的五声音阶演奏,让孩子既能学习乐器,又能了解家乡的文化。” 音乐课程负责人王老师说,“我们还会教孩子用日常物品制作乐器 —— 用矿泉水瓶和豆子做沙锤,用木板和橡皮筋做简易吉他,让他们知道,艺术无处不在。”

美术课则更具创意。老师会带孩子走进田间地头,用画笔描绘黄土高原的沟壑、金灿灿的向日葵;会教孩子用羊毛制作毡画,用晒干的玉米皮编织手工艺品。“上次我们带孩子画向日葵,一个小男孩告诉我,他想把画送给在外打工的爸爸,让爸爸知道家里的向日葵熟了。” 美术老师李老师回忆道,“那一刻,我觉得艺术不仅是画画,更是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

为了让课程更有延续性,基金还设计了 “艺术成长档案”—— 记录孩子每次上课的作品、学习进度,甚至是他们对艺术的想法。“我们会定期把档案寄给在外打工的家长,让他们看到孩子的成长。” 张悦补充道,“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画和弹古筝的视频,都特意打电话来感谢,说没想到孩子还有这样的天赋。”

“艺术教育基地能否长期运营,关键在老师。” 林晚星深知这一点。因此,基金推出了 “西部艺术教师扶持计划”—— 从全国招募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为他们提供每月 5000 元的生活补贴、免费的住宿和专业培训;同时,与当地教育局合作,为优秀的代课老师提供编制名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3 岁的王萌是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毕业生,看到基金的招募信息后,毫不犹豫地报名来到海原县。“我第一次给孩子们上古筝课,一个小男孩问我,‘老师,学会古筝能去北京吗?’” 王萌笑着说,“我告诉他,‘学会古筝,能让你的声音传到北京’。现在,这个孩子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来教室练琴。”

除了全职老师,基金还邀请公司旗下的艺人担任 “公益导师”,定期来基地授课。苏晓每季度会来海原县待一周,教孩子们声乐技巧;陆哲会带着吉他,教孩子们弹唱简单的歌谣;柳依依则专门录制了古筝教学视频,供老师和孩子课后学习。“艺人的参与不仅能带来专业的指导,更能给孩子带来信心。” 张悦说,“当孩子们知道,电视上的歌手在教自己唱歌,他们会更认真地学习。”

首站启动当天,海原县第一小学的操场上挤满了孩子、家长和老师。蓝色的帐篷被改造成临时舞台,背景板上画着孩子们的画作 —— 有黄色的向日葵,有红色的古筝,还有绿色的群山。当林晚星宣布 “晚星艺术基金” 首站正式启动时,孩子们的欢呼声差点掀翻帐篷的顶。

苏晓的声乐课被安排在上午。她没有直接教孩子们唱歌,而是先和他们玩 “声音游戏”—— 让孩子们模仿小鸟的叫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雨滴落在地上的声音。“声音是有温度的,” 苏晓蹲在孩子们中间,笑着说,“就像我们说话有喜怒哀乐,唱歌也有不同的情绪。”

游戏结束后,苏晓教孩子们唱《逆光》。她把歌词改成了更简单的版本:“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孩子们跟着学唱,虽然有些跑调,但眼神里满是认真。一个小男孩因为紧张,声音越来越小,苏晓走到他身边,握着他的手一起唱,男孩的声音渐渐变得响亮。

“我以前不敢在别人面前唱歌,” 小男孩课后偷偷对苏晓说,“但今天我觉得,唱歌很快乐。” 苏晓摸了摸他的头,把自己的签名吉他拨片送给了他:“以后想唱歌的时候,就看看它,就像我在陪你一起唱。”

陆哲的吉他课充满了欢乐。他教孩子们弹唱《小幸运》的简化版,只用三个和弦就能完成。“你们看,音乐其实很简单,” 陆哲一边弹吉他,一边说,“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和弦,就能弹出自己喜欢的歌。”

孩子们围坐在陆哲身边,有的拿着玩具吉他,有的直接用手比出吉他的形状,跟着旋律哼唱。一个女孩因为手指太短,按不住吉他弦,急得快哭了。陆哲耐心地教她用指套,还把吉他的弦调松了一些:“没关系,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重要的是享受音乐的快乐。”

当孩子们能完整弹唱《小幸运》时,陆哲突然站起来,说:“我们一起给爸爸妈妈唱首歌吧!” 操场上的家长们立刻围过来,拿出手机记录这温馨的瞬间。孩子们的歌声虽然稚嫩,却让不少家长红了眼眶。“没想到我的孩子还会弹吉他,” 一位母亲抹着眼泪说,“以前总觉得艺术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孩子也能有这样的天赋。”

柳依依的古筝课是当天的 “重头戏”。她不仅带来了 100 把古筝,还特意穿了一身汉服,为孩子们表演《茉莉花》。当悠扬的古筝声在操场上响起时,孩子们都安静下来,眼睛紧紧盯着柳依依的手指,仿佛被施了魔法。

表演结束后,柳依依教孩子们弹奏古筝的基本指法。“这是勾、抹、托,” 她握着一个孩子的手,教他拨动琴弦,“你们看,用不同的指法,能弹出不同的声音。” 孩子们学得很认真,有的甚至在手上画了指法标记,反复练习。

柳依依还为孩子们准备了 “古风小礼物”—— 印有古筝图案的书签、用丝绸做的小扇子。“古筝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乐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柳依依对孩子们说,“希望你们能喜欢它,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首站启动后,# 晚星艺术基金西部公益# 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突破 10 亿。网友们纷纷转发孩子们学习艺术的照片和视频,称赞这是 “最有温度的公益”。而在海原县,艺术教育基地的影响正在慢慢发酵,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

海原县第一小学的马晓雅,以前是个沉默寡言的女孩,上课从不主动发言。自从参加了艺术教育基地的美术课,她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晓雅很有绘画天赋,” 美术老师李老师说,“她画的黄土高原特别有灵气,我们把她的作品送到县里的少儿美术展,还得了奖。”

现在的马晓雅,不仅敢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画作,还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用画笔为节目设计背景板。“我以后想当一名画家,” 马晓雅小声对林晚星说,“把我们家乡的样子画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里。”

像马晓雅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关桥乡小学的王宇,以前因为说话结巴很自卑,自从参加了声乐课,说话越来越流利;史店乡小学的李娜,跟着流动艺术大巴的老师学古筝,现在已经能独立弹奏《茉莉花》。“艺术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内心,” 张悦感慨道,“看到他们变得自信、开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公益行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国内知名的乐器品牌主动捐赠了 200 把小提琴和 100 架电子琴;北京、上海的艺术院校组织学生志愿者,定期来海原县支教;甚至有海外华人通过基金,捐赠了一批儿童艺术书籍。

“我们收到了很多爱心包裹,” 张悦指着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包裹说,“有一位海外华人特意寄来一套《中国传统乐器图鉴》,还附了一封信,说希望家乡的孩子能了解中国的艺术文化。”

当地政府也对基金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海原县教育局专门出台了 “艺术教育扶持政策”,将艺术课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县文化馆免费为艺术教育基地提供展览场地,帮助孩子们展示作品。“晚星艺术基金的到来,填补了我们县艺术教育的空白,” 海原县教育局局长说,“我们会和基金一起,把艺术教育做得更好,让更多孩子受益。”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公益行动,称其为 “艺术扶贫的典范”。《人民日报》的文章写道:“‘晚星艺术基金’没有停留在‘送物资’的表面,而是通过‘建基地、设课程、配师资’,构建了长期的艺术教育体系。这种‘授人以渔’的公益模式,不仅能点亮孩子的梦想,还能为西部培养艺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央视《新闻联播》也对首站启动进行了报道,镜头里孩子们弹古筝、画画、唱歌的画面,感动了无数观众。“看到西部的孩子能接触到艺术教育,我很欣慰,” 一位观众在评论区留言,“希望有更多企业能像晚星娱乐一样,关注西部的教育事业,为孩子们的梦想助力。”

当首站公益活动圆满结束,20 所艺术教育基地全部投入使用,# 晚星艺术基金西部公益# 话题阅读量突破 10 亿时,林晚星正在海原县关桥乡的流动艺术大巴上,看着孩子们跟着老师学唱《茉莉花》。突然,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晚星艺术基金” 首站成功落地西部,为宁夏海原县建设 20 所艺术教育基地,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与支持,触发 “公益计划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自社会认可、孩子与家长的感谢、媒体好评)。当前剩余生命值:1362 天 5 小时(此前 1342 天 5 小时 20 天 = 1362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将 “晚星艺术基金” 的艺术教育基地扩展至西部 5 个省份,培养 100 名本土化艺术教师;同时,举办 “西部少儿艺术盛典”,为孩子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杰出贡献奖”(助力公司成为公益领域的标杆企业)。】

林晚星调出系统面板,看着 “1362 天 5 小时” 的生命值,心中满是温暖。从影视拓局到音乐出海,从个人重生到公益行动,她的人生早已不再只为 “活着”,而是为了 “让更多人活得更好”。

“林总,西部其他省份的教育部门都发来邀请,希望我们能把艺术教育基地建到他们那里。” 张悦兴奋地跑来说。

林晚星点点头,目光看向窗外 —— 夕阳把孩子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他们手里拿着画纸,蹦蹦跳跳地回家,嘴里还哼着今天刚学的歌。“告诉他们,我们会去的。” 林晚星笑着说,“只要还有孩子需要艺术的滋养,我们的公益之路就不会停止。”

流动艺术大巴的琴弦声再次响起,悠扬的《茉莉花》旋律在黄土高原的上空回荡,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孩子们的梦想,也照亮了林晚星的生命旅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