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70章 《流浪地球》特效制作,国际合作

九月的洛杉矶秋意渐浓,工业光魔(ILm)总部的特效工作室里,却弥漫着 “与时间赛跑” 的紧张氛围。巨大的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着《流浪地球》的实景拍摄素材 —— 华夏一号发动机的金属支架在沙漠风中泛着冷光,空间站舱体的蓝色灯光映照着吴京坚毅的脸庞,而屏幕角落的 “特效进度条” 显示,当前完成度仅 15%。林晚星坐在会议桌主位,面前摊开着 “核心场景特效时间表”,指尖在 “木星爆炸”“空间站爆炸” 两个红色标注的场景上反复停留,身后的玻璃窗外,好莱坞山的轮廓在夕阳下若隐若现。

“根据实景拍摄的素材分析,‘木星爆炸’需要模拟‘氢气点燃 — 冲击波扩散 — 行星碎片飞溅’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流体力学参数都要重新计算;‘空间站爆炸’则需要精准还原‘舱体结构断裂 — 碎片运动轨迹 — 氧气燃烧特效’,这些都需要我们与国内团队实时同步数据。” 工业光魔特效总监马克?约翰逊指着显示屏上的 3d 模型,语气严肃,“按原计划,这两个场景的特效制作至少需要 3 个月,加上其他场景,总周期预计 6 个月,但现在《花儿与少年》海外热度正高,晚星娱乐希望能提前上映,时间非常紧张。”

林晚星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 20 位特效师 —— 他们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粒子特效参数与流体模拟数据。“时间紧不是借口,而是动力。” 她的声音坚定,“我们可以每周召开两次跨国会议,国内团队凌晨 4 点同步你们的工作进度,你们下午 2 点反馈修改意见;同时,我会解锁系统的【特效制作加速技能】,提升数据运算效率,争取把总周期缩短至 4 个月。但有一个前提 —— 所有特效必须符合科学规律,不能为了速度牺牲质量。”

要实现 “6 个月变 4 个月” 的目标,首先要解决 “中美团队时差与数据同步” 的核心问题。林晚星与马克共同设计了 “跨国协作体系”,从 “会议机制”“数据共享”“质量把控” 三个维度,搭建起高效的 “特效流水线”。

固定会议时间:每周一、周四晚 8 点(中国时间)\/ 凌晨 5 点(美国时间)召开 “进度同步会”,由林晚星与马克共同主持,双方特效师、科学顾问、导演宁浩参会,同步各场景特效进度,解决技术难点;每周三、周六下午 2 点(美国时间)\/ 凌晨 5 点(中国时间)召开 “细节讨论会”,聚焦单个场景的特效细节,如 “木星爆炸的火焰颜色”“空间站碎片的材质反光”;

会议前置准备:每次会议前 24 小时,双方需将 “工作周报”“问题清单”“特效样片” 上传至 “云端协作平台”,标注 “紧急程度”(红色 = 24 小时内解决,黄色 = 48 小时内解决,绿色 = 常规讨论),避免会议时间浪费在 “信息同步” 上;

应急沟通通道:建立 “特效应急群”,包含中美双方核心成员,若遇到 “数据丢失”“参数异常” 等紧急问题,可随时发起视频通话,确保问题 1 小时内响应,4 小时内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次 “进度同步会” 上,国内特效团队负责人张远就遇到了 “木星大气密度参数不匹配” 的问题 —— 国内团队根据中科院提供的数据,将木星大气密度设定为 “0.16kg\/m3”,但工业光魔根据《星际穿越》的特效经验,认为应设定为 “0.23kg\/m3”,双方争执不下。

“我们不能凭经验决定,要靠科学数据说话。” 林晚星立刻联系中科院天体物理研究所的张昊教授,让他通过视频会议实时计算,“根据木星探测器‘朱诺号’的观测数据,木星赤道区域的大气密度约为 0.18kg\/m3,两极区域约为 0.21kg\/m3,我们的场景发生在木星赤道附近,应取 0.18kg\/m3,同时加入‘大气湍流’参数,让火焰形态更真实。” 张昊教授的计算结果,让双方达成共识,马克感慨:“这种‘科学优先’的态度,正是我们需要的。”

数据标准化:制定 “特效数据标准手册”,统一 “模型格式”(Fbx 2020 版)、“纹理分辨率”(4K 起步,核心场景 8K)、“粒子数量”(木星爆炸场景粒子数≥1 亿)、“帧率”(24fps 电影标准,关键帧 30fps),避免因格式不兼容导致的数据丢失;

实时同步系统:搭建 “云端渲染农场”,双方特效师可实时调用对方的 “特效工程文件”,修改后自动同步至云端,标注 “修改人、修改时间、修改原因”,形成 “数据修改日志”,方便回溯;

科学数据库对接:将中科院提供的 “木星物理参数库”“空间站结构数据库”“地球大气模拟数据库” 接入云端平台,特效师可随时查询 “木星重力加速度(24.79m\/s2)”“空间站舱体材质(钛合金密度 4.51g\/cm3)” 等关键数据,确保特效符合科学规律。

国内特效师李阳在制作 “空间站爆炸” 的碎片轨迹时,发现工业光魔提供的 “舱体结构模型” 缺少 “氧气储存罐” 的细节,导致碎片运动轨迹计算偏差。他通过云端平台找到马克团队的模型师,实时标注 “氧气储存罐的位置与质量(200kg)”,模型师 1 小时内完成修改,李阳重新计算轨迹,误差从 “15%” 降至 “3%”。“以前跨国合作,修改一个模型要等 24 小时,现在实时同步,效率提升太多了。” 李阳在工作周报里写道。

初级审核:每个场景的特效样片完成后,先由双方特效组长审核,重点检查 “科学参数是否准确”“模型细节是否完整”,如 “木星爆炸的冲击波速度是否符合流体力学(约 500m\/s)”“空间站碎片的材质反光是否符合钛合金特性”;

中级审核:通过初级审核后,由马克与张远共同审核,重点检查 “特效与实景素材的融合度”,如 “发动机喷射口的等离子体效果是否与实景拍摄的金属支架光影匹配”“空间站爆炸的火焰颜色是否与氧气燃烧的科学颜色(蓝色)一致”;

终极审核:通过中级审核后,由林晚星、宁浩、科学顾问张昊共同审核,重点检查 “特效是否服务于剧情”“是否能引发观众共情”,如 “木星爆炸的视觉冲击力是否能凸显‘危机的严重性’”“空间站爆炸的碎片轨迹是否能让观众感受到‘刘培强牺牲的悲壮’”。

“华夏一号发动机启动” 的特效样片,在初级审核时就被打回 —— 工业光魔制作的 “等离子体喷射效果” 颜色为 “红色”,但根据科学顾问的建议,“重聚变反应产生的等离子体温度极高,颜色应为‘蓝白色’”。特效师立刻调整参数,将火焰颜色改为 “蓝白色”,同时增加 “喷射口的热扭曲效果”(空气受热密度变化导致的视觉扭曲),最终通过审核,宁浩评价:“这个修改让发动机更有‘硬核科幻感’,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真实的重聚变反应’。”

“木星爆炸” 与 “空间站爆炸” 是《流浪地球》的两大 “视觉**”,也是特效制作的难点。林晚星与马克团队投入 60% 的人力,围绕 “科学准确性” 与 “视觉冲击力”,进行了数十轮修改。

阶段一:氢气点燃(0-5 秒)

科学依据:木星大气主要成分是氢气(75%),与地球氧气接触后,在高温下会发生爆炸,火焰颜色初期为 “蓝色”(氢气燃烧特性),随着温度升高(达 3000c),逐渐变为 “蓝白色”;

特效细节:工业光魔特效师通过 “流体模拟软件”,生成 “氢气与氧气混合的湍流效果”,粒子数量达 1.2 亿,模拟 “气体扩散的不规则性”;同时在火焰边缘添加 “氢气燃烧产生的水蒸汽凝结特效”(白色雾状),符合 “2h? o?=2h?o” 的化学反应;

修改过程:初期样片的 “火焰扩散速度” 为 800m\/s,科学顾问指出 “木星大气密度低,火焰扩散速度应降至 500m\/s”,特效师调整参数后,火焰形态更显 “缓慢而致命”,更符合宇宙灾难的 “压迫感”。

阶段二:冲击波扩散(5-15 秒)

科学依据: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压缩周围大气,形成 “密度梯度”,导致光线折射,出现 “冲击波可视化效果”(类似水面波纹);同时,冲击波会卷起木星表面的甲烷云(棕色),形成 “螺旋状尘埃带”;

特效细节:国内团队负责 “冲击波可视化效果”,通过 “光线追踪技术”,模拟 “大气密度变化导致的光线弯曲”,让观众 “看到” 冲击波的传播轨迹;工业光魔负责 “尘埃带特效”,生成 1 亿个 “甲烷云粒子”,模拟 “螺旋状运动”,粒子大小从 10m 到 1000m 不等,体现 “尘埃颗粒的多样性”;

修改过程:初期样片的 “冲击**纹” 过于规则,林晚星提出 “加入木星自转的影响(木星自转周期 9.9 小时)”,让波纹呈现 “轻微扭曲”,更符合真实宇宙环境;特效师调整后,马克评价:“这个细节让冲击波更‘活’了,不再是冰冷的模拟数据。”

阶段三:行星碎片飞溅(15-30 秒)

科学依据:爆炸会撕裂木星表面的岩石碎片(主要成分是硅、铁),碎片在木星重力与爆炸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 “抛物线轨迹”,部分碎片会被木星引力拉回,部分会飞向太空;

特效细节:双方团队共同开发 “碎片轨迹计算算法”,输入 “碎片质量(100kg-kg)”“爆炸推力(1x10?N-1x10?N)”“木星重力(24.79m\/s2)” 等参数,自动生成轨迹;同时为碎片添加 “材质反光特效”,硅质碎片呈现 “灰白色反光”,铁质碎片呈现 “金属光泽”;

修改过程:初期样片的 “碎片数量” 仅 3000 个,宁浩提出 “增加至 1 万个”,并加入 “碎片碰撞特效”(部分碎片在飞行中相互碰撞,产生二次破碎),增强视觉冲击力;特效师加班加点调整后,碎片场景的 “真实感与震撼感” 大幅提升。

当 “木星爆炸” 最终样片完成时,整个特效工作室鸦雀无声 —— 显示屏上,蓝白色的火焰在木星表面蔓延,冲击波像巨大的波纹扩散,棕色的尘埃带缠绕着飞溅的岩石碎片,画面壮美而致命。张昊教授看完后,激动地说:“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木星爆炸’!每个细节都符合天体物理规律,比 NASA 的模拟动画还要震撼!”

舱体结构断裂:还原 “真实的脆弱”

科学依据:空间站舱体由钛合金制成,断裂时会出现 “塑性变形”(弯曲后断裂),而非 “脆性断裂”(直接碎成小块);同时,舱体内的氧气会在断裂瞬间泄漏,与太空的真空环境形成 “压力差”,导致 “气体喷射特效”;

特效细节:工业光魔制作 “舱体断裂模型” 时,采用 “有限元分析技术”,模拟钛合金在爆炸冲击力下的 “应力分布”,断裂处呈现 “不规则的锯齿状”,而非整齐的切面;国内团队负责 “气体喷射特效”,生成 “白色氧气喷射流”,流速达 1000m\/s,符合 “压力差导致的气体膨胀规律”;

修改过程:初期样片的 “舱体断裂速度” 过快,林晚星提出 “加入‘金属疲劳’参数”(空间站已运行 17 年,舱体存在轻微疲劳损伤),让断裂过程呈现 “先弯曲、后断裂” 的渐变效果,更显 “空间站的老化与脆弱”,为刘培强的牺牲铺垫 “悲壮感”。

碎片运动轨迹:让每一块碎片都有 “故事”

科学依据:碎片运动需符合 “角动量守恒” 与 “万有引力定律”,质量大的碎片(如发动机部件)运动速度慢,质量小的碎片(如管道碎片)运动速度快;同时,地球的引力会对部分碎片产生 “轻微拉扯”,导致轨迹偏移;

特效细节:双方团队为每一块关键碎片(共 500 块)建立 “身份档案”,标注 “质量、材质、初始速度、初始角度”,通过算法计算出独特的运动轨迹;其中,刘培强所在的 “驾驶舱碎片” 被重点设计 —— 轨迹呈现 “向地球方向偏移”,暗示 “他对地球的眷恋”;

修改过程:初期样片的 “驾驶舱碎片” 轨迹过于笔直,宁浩建议 “加入‘氧气燃烧产生的推力’参数”(驾驶舱内残留氧气燃烧,产生轻微推力),让轨迹呈现 “微小的向上弧线”,象征 “刘培强的精神升华”;这个修改让很多特效师看后 “眼眶发热”,马克说:“这就是‘特效服务于情感’的最佳案例。”

氧气燃烧特效:用颜色传递 “生命的最后光芒”

科学依据:氧气在太空环境中燃烧,因缺少大气对流,火焰呈 “球形”,颜色为 “纯蓝色”(温度约 2500c),燃烧时间短(约 3 秒),随后因氧气耗尽而熄灭;

特效细节:国内团队采用 “体积光渲染技术”,模拟 “球形火焰的光照效果”—— 火焰照亮驾驶舱碎片的金属表面,形成 “蓝色反光”,同时在碎片周围产生 “微弱的光晕”;燃烧后期,火焰逐渐 “收缩、变暗”,最终变为 “火星状”,符合氧气耗尽的过程;

修改过程:初期样片的 “火焰光晕” 过大,导致画面 “失真”,科学顾问建议 “将光晕范围缩小至火焰半径的 1.5 倍”,同时降低光晕亮度,让火焰更 “聚焦”;调整后,火焰既 “醒目” 又 “真实”,与刘培强的表情特写结合,成为全片最催泪的场景之一。

尽管跨国协作体系高效,但 “6 个月变 4 个月” 的目标仍面临巨大压力 —— 仅 “木星爆炸” 一个场景,就需要 1 亿个粒子的流体模拟,单帧渲染时间长达 8 小时,按 240 帧计算,仅渲染就需要 800 小时(约 33 天)。在这种情况下,林晚星决定解锁系统的【特效制作加速技能】(需消耗 5000 积分)。

硬件资源调度:技能激活后,系统会自动优化 “云端渲染农场” 的硬件资源分配,将 “木星爆炸”“空间站爆炸” 等核心场景的渲染任务,优先分配给 “高性能 GpU 集群”(每台 GpU 的浮点运算能力达 10tFLopS),渲染速度提升 30%;

算法优化:系统提供 “特效加速算法模板”,针对 “流体模拟”“粒子渲染”“光线追踪” 三大核心技术,优化计算逻辑 —— 比如 “流体模拟” 中,通过 “自适应网格技术”,在火焰边缘等细节区域使用 “高密度网格”,在空白区域使用 “低密度网格”,计算量减少 40%;

并行计算升级:将原本 “单场景串行渲染” 改为 “多场景并行渲染”,同时启动 “木星爆炸”“空间站爆炸”“发动机喷射” 三个核心场景的渲染任务,通过 “负载均衡算法”,避免硬件资源闲置,整体效率提升 50%。

国内特效师王浩在使用 “粒子渲染加速算法” 后,原本需要 10 小时渲染一帧的 “木星碎片场景”,现在仅需 6 小时,他兴奋地在工作群里分享:“算法优化后,粒子的细节没有减少,但速度快了 40%,终于不用天天熬夜了!”

优先加速核心场景:林晚星与马克约定,将【特效制作加速技能】优先用于 “木星爆炸”“空间站爆炸” 两个核心场景,这两个场景的渲染时间从原计划的 60 天缩短至 35 天,为其他场景留出充足时间;

动态调整加速强度:根据 “特效进度表”,动态调整加速强度 —— 当 “发动机喷射” 场景进度滞后时,将加速强度从 “30%” 提升至 “50%”,确保该场景按时完成;当进度超前时,降低加速强度,避免硬件资源浪费;

质量监控不放松:技能加速不意味着 “降低质量”,林晚星要求每次加速后,必须进行 “质量抽检”,比如随机抽取 10 帧渲染画面,检查 “粒子数量是否达标”“科学参数是否准确”,确保加速不会导致 “细节丢失”。

在加速 “空间站爆炸” 的 “氧气燃烧特效” 时,系统检测到 “火焰颜色出现轻微偏差”(偏紫色),立刻自动暂停加速,提示 “需调整‘燃烧温度参数’(当前 2300c,标准 2500c)”。特效师调整参数后,系统重新启动加速,最终渲染出的火焰颜色 “纯蓝无偏差”,马克感慨:“这种‘智能监控’太神奇了,既快又好,是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技术。”

时间缩短:在【特效制作加速技能】的助力下,《流浪地球》的特效总周期从原计划的 6 个月缩短至 4 个月,其中核心场景 “木星爆炸”“空间站爆炸” 提前 15 天完成,为后期配音、音效制作留出充足时间;

成本节约:加速后,云端渲染农场的硬件使用时间减少 2 个月,节约成本约 800 万;同时,中美团队的加班时长减少 60%,人力成本节约 300 万,总成本节约 1100 万;

质量提升:技能优化的 “算法模板” 不仅提升速度,还提升了特效质量 —— 比如 “光线追踪算法” 优化后,场景的 “光影真实度” 提升 20%,“木星爆炸的火焰光照效果” 更自然,“空间站碎片的金属反光” 更细腻。

当特效制作完成的那一刻,林晚星与马克团队通过视频会议共同观看 “全片特效成片”—— 从华夏一号发动机的蓝白色喷射,到木星爆炸的宇宙级灾难,再到空间站爆炸的悲壮牺牲,每一个场景都既 “硬核” 又 “动情”。宁浩看完后,激动地说:“这就是中国科幻该有的样子!特效不是炫技,而是为故事服务,为情感服务。”

当《流浪地球》特效制作全部完成,工业光魔向晚星娱乐提交 “特效验收报告”,给出 “98 分” 的高分评价(满分 100 分),称赞 “这是我们合作过的最严谨、最优秀的科幻电影特效项目” 时,林晚星正在筹备 “《流浪地球》全球发布会”,脑海里突然响起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完成《流浪地球》特效制作,通过跨国协作与技能加速,实现 “6 个月变 4 个月” 的目标,特效质量获得工业光魔与科学顾问的高度认可,触发 “特效制作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8000 点(此前

点 - 5000 点技能积分 8000 点 =

点)、爱意值 6000 点(来自工业光魔团队认可、科学顾问好评、国内特效团队成就感,可兑换 60 天生命值)、解锁 “科幻特效资源库”(含工业光魔独家特效算法模板、全球顶尖特效师联系方式、科幻场景 3d 模型库)、“国际特效协会会员资格”(提升公司在国际特效领域的话语权)。】

【当前状态更新:】

【积分: 点】

【爱意值:6000 点】

【剩余生命值:1002 天 5 小时(可兑换至 1062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流浪地球》全球发布会后,特效样片在国际科幻电影节展映,获得至少 1 项 “最佳视觉效果” 提名】,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科幻特效技术专利”(可用于 “流浪地球宇宙” 后续项目)。】

林晚星调出系统面板,看着 “科幻特效资源库” 里的 “工业光魔算法模板”—— 其中包含 “木星爆炸的流体模拟算法”“空间站碎片的轨迹计算算法”,这些都是未来 “流浪地球宇宙”(如前传《发动机时代》、后传《半人马座征程》)的核心技术储备。她抬头看向窗外,洛杉矶的夜空里,星星闪烁,像极了特效画面里的 “木星碎片”。

“林总,好消息!” 赵琳拿着 “国际科幻电影节邀请函” 冲进办公室,“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都向我们发出了‘特效样片展映’邀请,希望我们能在电影节上展示‘木星爆炸’与‘空间站爆炸’的特效片段,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第一次获得这样的机会!”

林晚星接过邀请函,翻到 “展映议程”—— 威尼斯电影节将在 “科幻单元” 专门为《流浪地球》设置 “特效解析专场”,邀请马克与张昊教授现场讲解 “特效制作的科学与技术”。她笑着说:“这不仅是对我们特效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科幻的认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向全球展示‘中国科幻的硬核实力’,为《流浪地球》的全球上映铺路。”

当天晚上,林晚星留在办公室,重新观看 “木星爆炸” 的特效片段。蓝白色的火焰在黑暗的宇宙中蔓延,冲击波卷起棕色的尘埃,像一幅壮美的宇宙画卷。她突然想起《流浪地球》剧本里的一句话:“人类的勇气与坚毅,将永远镌刻在星空之下。” 而此刻,这些特效画面,正是 “勇气与坚毅” 的最佳视觉表达。

她在 “特效制作总结报告” 的最后写道:“《流浪地球》的特效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中美团队、科学顾问、系统技能共同努力的结果。它证明,中国科幻不仅能讲好故事,还能做出世界级的特效;不仅能让国内观众共情,还能让全球观众震撼。未来,我们要继续用‘科学 技术 情感’,打造属于中国的‘流浪地球宇宙’,让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

笔尖落下的瞬间,办公室的灯光映照着她的脸庞,屏幕上的 “木星爆炸” 画面仍在循环播放。林晚星知道,《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只是 “中国科幻崛起” 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 “宇宙奇观” 等着她和团队去创造 —— 但此刻,看着眼前的 “视觉盛宴”,她对这部电影的全球上映,对晚星娱乐的 “全球布局”,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