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61章 解锁影库高级,筹备国际电影

十二月的江城已飘起初雪,晚星娱乐总部顶层的 “战略会议室” 里,暖气开得很足,却丝毫压不住空气中的 “雄心壮志”。林晚星坐在长桌主位,面前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第二卷 “影视拓局” 的成果总结 ——《无间道》8 亿票房海报、“星芒少年”“星语少女” 出道盛典的高光片段、《花儿与少年》的热搜数据,每一项都印证着晚星娱乐从 “行业新贵” 到 “全能娱乐公司” 的跨越。而她的指尖,却始终停在系统面板的 “影库高级权限” 图标上,淡金色的光效下,“需消耗

积分,含 2010 年后全球商业大片剧本库、国际影视工业化体系、顶级特效团队资源对接通道” 的字样,像一颗等待被点燃的火种。

“林总,博纳、光线、华谊的老总都到了,他们在会客室等您,想聊聊‘2027 年重点项目合作’的事。” 赵琳轻声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 “联合投资意向书”,“他们听说咱们要启动大制作,都想参投,不过更关心咱们这次的项目类型 —— 是延续《无间道》的悬疑,还是做新题材?”

林晚星关掉电子屏,起身整理了一下深灰色西装外套,语气坚定:“告诉他们,我们要做科幻 —— 平行世界首部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改编版。” 她顿了顿,补充道,“现在就解锁影库高级权限, 积分从现有

点里扣,剩下的

点留作前期筹备,尤其是特效团队对接和科幻人才招募,这两项是关键,不能省。”

随着林晚星在系统面板上点击 “确认解锁”, 积分瞬间扣除,虚拟光屏轰然展开,像一座悬浮在空气中的 “全球电影资源库”。左侧分类栏按 “题材”“票房”“获奖情况” 精准排序,《流浪地球》《复仇者联盟》《星际穿越》《阿凡达》等 2010 年后的商业大片赫然在列,每部影片的条目下,都附带 “剧本原文”“分镜头脚本”“特效解析”“工业化制作流程” 四大核心资源,甚至标注着 “适合本土化改编的关键节点”。

右侧的 “智能推荐系统”,则根据 “晚星娱乐现有资源 平行世界市场空白”,自动将《流浪地球》置顶,适配度显示 “98%”,下方的 “项目评估报告” 详细列出核心优势:

市场空白:平行世界的科幻电影多为 “软科幻”(侧重情感与哲学,轻科学设定),硬核科幻(强调科学严谨性与工业级特效)几乎空白,《流浪地球》的 “行星发动机”“木星危机” 等硬核设定,能填补这一空白;

文化适配:原版《流浪地球》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与中国 “集体主义” 文化契合,改编时可强化 “中国团队主导流浪地球计划” 的设定,既符合本土观众情感,又能引发国际共鸣;

技术可实现:影库提供的 “行星发动机设计图”“木星爆炸特效分镜”“太空舱失重场景拍摄方案”,可直接对接国际顶级特效团队,降低技术门槛;

商业潜力:平行世界观众对 “中国科幻” 期待值高,据市场调研,72% 的观众表示 “愿意为优质国产硬核科幻买单”,且科幻电影的衍生品收益(玩具、游戏、主题乐园)是普通电影的 3-5 倍。

“就是它了。” 林晚星点开《流浪地球》的 “本土化改编指南”,系统自动生成的 “平行世界适配方案” 瞬间加载 ——

时代背景调整:将原版 “2075 年太阳氦闪” 改为 “2075 年人类过度开发导致‘大气层空洞危机’,地球表面无法生存,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计划用 2500 年将地球推至半人马座 a 星”;

核心设定强化:行星发动机的核心技术 “重聚变反应堆” 由中国科学家研发,全球 100 座行星发动机中,30 座位于中国境内,主角团队为 “中国航天员刘培强 地面工程师刘启” 的父子组合,情感线围绕 “父子两代人为流浪地球计划的坚守” 展开;

科学细节补充:联合中科院提供 “重聚变原理”“木星引力捕获计算”“太空舱生命维持系统” 等科学背书,确保每个设定都有理论支撑,避免 “悬浮感”;

国际元素融合:主角团队加入俄罗斯航天员马卡洛夫、美国科学家苔丝,展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为海外发行铺垫。

“这些改编方向太关键了。” 林晚星立刻导出方案,打印成册,封面用烫金字体标注 “《流浪地球》(平行世界改编版)项目白皮书”。翻到 “行星发动机设计图” 页,详细标注着 “高度 11 公里,直径 3 公里,重聚变反应堆位于底部,喷射口温度达 10 万摄氏度”,甚至附带 “施工难点与拍摄模拟方案”,让她对项目的可行性充满信心。

要实现《流浪地球》的 “工业级特效”,国际顶级特效团队的合作必不可少。林晚星通过影库高级权限解锁的 “特效团队资源库”,直接联系到工业光魔(ILm)的亚洲区负责人马克?约翰逊 —— 这家曾参与《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阿凡达》的特效巨头,是全球硬核科幻电影的 “金字招牌”。

第一次视频会议,马克就直言不讳:“林总,恕我直言,中国团队在硬核科幻领域几乎没有经验,《流浪地球》的‘行星发动机’‘木星爆炸’等场景,需要海量的计算与实拍结合,技术难度远超普通电影。你们确定能驾驭?” 他的语气里带着质疑,身后的屏幕上甚至播放着 “中国此前科幻电影的特效漏洞集锦”,暗示合作风险。

林晚星没有回避,而是将《无间道》的 “工业化制作报告” 与《流浪地球》的 “特效解析图” 同步共享:“马克,经验是积累的,但我们有三个核心优势:第一,影库提供的原版《流浪地球》特效分镜,已标注‘关键帧计算参数’‘材质渲染方案’,可直接作为基础;第二,我们联合中科院组建了‘科幻科学顾问团’,确保每个科学设定都严谨,避免特效与科学脱节;第三,我们的预算初步定为 20 亿,其中 8 亿将投入特效,这个投入力度,在亚洲科幻电影里是前所未有的。”

她顿了顿,调出 “行星发动机的 3d 模型”,模型上清晰标注着 “重聚变反应堆的内部结构”“喷射口的粒子运动轨迹”:“这是我们根据中科院的建议优化的模型,您可以看看 —— 发动机的支撑结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符合当前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喷射口的等离子体效果,可通过‘实拍火焰 后期粒子特效’结合实现,既能保证真实感,又能控制成本。”

马克的眼神逐渐缓和,他放大模型细节,仔细查看 “重聚变反应堆的能量输出参数”:“这个模型的科学严谨性超出我的预期。不过,特效制作需要‘实时沟通’,我们的团队在洛杉矶,你们在中国,时差和地域会影响效率,怎么解决?”

“我们计划在洛杉矶设立‘特效联合工作室’,派遣 20 名国内特效师常驻,与你们的团队同吃同住;同时搭建‘云端协作平台’,所有特效进度实时同步,每天召开两次跨时区会议 —— 你们的早上 8 点(我们的晚上 8 点),讨论当天进度;你们的下午 4 点(我们的凌晨 4 点),确认次日计划。” 林晚星早有准备,拿出 “跨时区协作方案”,“我们还会承担你们团队往返中国的差旅与食宿费用,确保沟通无障碍。”

接下来的两周,双方围绕 “特效分工” 展开细节博弈:

工业光魔负责:行星发动机全景特效(需渲染地球表面 30 座发动机同步运转的场景,涉及 10 亿级多边形计算)、木星爆炸的宏观场景(模拟木星大气被点燃后的冲击波扩散,结合流体力学模型)、太空舱失重场景的 “重力模拟特效”(通过 cG 与实拍吊索结合,消除 “漂浮感”);

国内团队负责:行星发动机内部的机械结构特效(实拍搭建 1:10 的发动机核心模型,后期放大并添加粒子效果)、地面幸存者的 “防护服特效”(实拍服装 后期添加 “温度显示”“氧气含量” 等界面)、室内场景的 “全息投影特效”(采用实拍全息设备,减少后期合成痕迹);

质量把控:设立 “特效审核委员会”,双方各出 3 名专家,每完成一个关键场景,需双方签字确认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避免后期返工。

最终,双方签订《特效合作协议》,工业光魔承诺 “派出核心团队参与制作,确保特效达到《星际穿越》级水准”。马克在签约仪式上坦言:“晚星娱乐的专业与决心说服了我们,我们期待通过《流浪地球》,让全球看到中国科幻的潜力。”

“特效是骨架,人才是灵魂。” 林晚星深知,要让《流浪地球》真正成为 “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必须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科幻人才。为此,她启动 “科幻人才招募计划”,从 “编剧、导演、技术、科学顾问” 四个维度,打造全方位的人才矩阵。

林晚星联合中科院、中国科幻协会,举办 “‘流浪地球’杯科幻剧本大赛”,面向全球招募编剧 —— 不仅吸引专业编剧,更鼓励物理系、天文系、航天系的科研人员参赛,要求 “剧本需包含至少 3 个有科学依据的硬核设定,且情感线符合人类共通情感”。

大赛启动当天,就收到 500 多份参赛作品。其中,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王磊提交的《重聚变危机》,讲述 “刘启团队发现行星发动机的重聚变反应堆存在‘能量泄漏’,需在 72 小时内修复,否则将引发全球爆炸” 的故事,里面详细描述了 “重聚变反应的连锁反应原理”“泄漏点的定位方法”,科学严谨性满分,情感线也围绕 “刘启与牺牲的母亲(前反应堆工程师)的回忆” 展开,细腻动人。

林晚星亲自面试王磊,当被问及 “如何平衡科学与故事” 时,王磊回答:“科学是‘骨架’,故事是‘血肉’—— 比如‘能量泄漏’的设定,既符合重聚变反应的物理规律,又能制造‘倒计时危机’,推动情节发展;刘启对母亲的回忆,则让‘拯救地球’从‘任务’变成‘传承’,让观众共情。” 这番话打动了林晚星,她当即邀请王磊加入编剧组,担任 “科学编剧”,负责剧本的科学设定审核。

林晚星没有选择 “流量导演”,而是邀请国内新锐导演宁浩(平行世界对应人物,擅长 “硬核叙事 情感内核”)担任总导演,同时从影库高级权限解锁的 “导演资源库” 中,邀请曾参与《星际穿越》的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平行世界对应人物)担任 “国际导演顾问”,形成 “本土叙事 国际技术” 的导演组合。

宁浩在第一次剧本讨论会上就提出:“我们要避免‘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突出‘集体力量’—— 比如修复反应堆时,不是刘启一个人拯救世界,而是中国团队负责核心修复,俄罗斯团队提供能源支持,美国团队负责数据计算,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詹姆斯则补充:“太空场景的‘失重感’很关键,我们可以采用‘VR 预演 实拍吊索’结合的方式,让演员提前熟悉失重状态,拍摄时更真实。”

为了让导演团队熟悉 “科幻工业化流程”,林晚星还组织他们前往工业光魔洛杉矶总部 “取经”,观摩《阿凡达 2》的特效制作过程,学习 “分镜头脚本与特效的同步设计”“实拍与 cG 的无缝衔接” 等关键技术。宁浩在观摩后感慨:“以前拍现实题材,靠的是‘经验’;拍科幻,靠的是‘体系’—— 从分镜头到特效,每一步都要精准计算,这是中国科幻需要学习的。”

晚星娱乐此前没有科幻电影技术团队,林晚星从国内影视学院、特效公司招募 50 名 “有潜力的新人”,开展 “科幻技术特训营”,由工业光魔的特效师担任导师,从 “分镜头绘制”“3d 建模”“粒子特效渲染” 三个维度系统培训。

特训营的第一课,工业光魔特效师安娜就抛出 “行星发动机的 3d 建模作业”,要求学员在一周内完成 “发动机喷射口的细节建模”,包含 “等离子体的粒子运动轨迹”“喷射口的温度渐变效果”。很多学员一开始无从下手,安娜却不直接指导,而是让他们 “先研究火山喷发的视频,观察岩浆的流动规律;再查阅等离子体物理资料,了解粒子运动参数”。

学员李阳在多次失败后,终于找到窍门:“我发现火山岩浆的流动与等离子体的运动有相似之处,都是‘高温流体’,可以借鉴火山的渲染参数,再根据等离子体的特性调整温度渐变 —— 喷射口中心温度高,呈白色;外层温度低,呈红色。” 他的建模作业最终获得安娜的满分评价,被选为 “发动机喷射口的基础模型”。

林晚星邀请中科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周建平担任 “首席科学顾问”,联合物理、天文、航天、材料等领域的 10 位专家,组成 “科学顾问团”,全程参与剧本创作与拍摄,确保每个科学设定都 “有依据、不悬浮”。

在讨论 “木星引力捕获” 的场景时,周建平院士提出:“木星的引力加速度是地球的 2.5 倍,地球靠近木星时,表面会出现‘潮汐力撕裂’的现象,剧本里需要加入这个细节 —— 比如地面出现巨大裂缝,建筑物倒塌,让观众感受到‘危机的真实性’。” 编剧组立刻修改剧本,在 “木星危机” 章节加入 “刘启团队在裂缝中艰难前行” 的情节,既增加了紧张感,又符合科学规律。

甚至连 “太空舱的食物”,科学顾问团都给出建议:“2075 年的太空食物应该是‘营养膏 合成肉’,营养膏呈绿色(含叶绿素,补充维生素),合成肉则模拟牛肉口感,既符合未来科技趋势,又能通过‘刘培强给刘启带的合成牛肉干’,体现父子情。” 这些细节的补充,让《流浪地球》的 “硬核” 不仅停留在大场景,更融入到每一个小细节里。

20 亿的预算,是晚星娱乐成立以来最大的单笔投入,林晚星通过 “自有资金 联合投资 衍生品预售” 的方式,确保资金链稳定:

自有资金:8 亿,来自《无间道》的票房分成(3 亿)、偶像团体的代言与专辑收入(3 亿)、《中餐厅》的综艺分成(2 亿);

联合投资:10 亿,博纳、光线、华谊各投 3 亿,腾讯影业投 1 亿,对方获得 “票房分账 衍生品收益分成”,但核心制作权与版权归晚星娱乐所有;

衍生品预售:2 亿,提前与玩具厂商、游戏公司、主题乐园签订衍生品开发协议,预售 “行星发动机模型”“刘启防护服玩具”“《流浪地球》主题手游” 的版权,提前回笼资金。

资源整合方面,林晚星更是开启 “全球协作” 模式:

拍摄场地:国内选择 “甘肃敦煌沙漠”(模拟地球表面的荒芜场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拍摄行星发动机的地面控制中心);国外租用 “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 的真空舱(拍摄太空舱场景)、冰岛冰川(模拟木星附近的低温环境);

道具制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按 1:1 比例打造 “行星发动机控制中心” 实景,里面的仪表盘、按钮都能真实操作,避免 “绿幕抠图” 的虚假感;

演员选角:邀请吴京(平行世界对应人物,擅长 “硬汉 温情” 角色)饰演刘培强,易烊千玺(平行世界对应人物,年轻演员中口碑佳)饰演刘启,俄罗斯演员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饰演马卡洛夫,美国演员安妮?海瑟薇饰演苔丝,确保 “国际阵容 演技在线”。

当《流浪地球》的前期筹备进入尾声,林晚星正在洛杉矶联合工作室查看工业光魔提交的 “行星发动机第一版特效样片” 时,脑海里突然响起系统的提示音,带着清晰的任务指令: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流浪地球》项目进入实质筹备阶段,国际特效团队合作落地,科幻人才矩阵搭建完成,符合 “国际级硬核科幻电影” 标准,发布任务【《流浪地球》票房破 20 亿,获得国际电影奖项提名】。】

【任务要求:1. 2028 年春节档上映,确保档期竞争力;2. 上映后 30 天内,全球票房(含院线、流媒体、版权)突破 20 亿;3. 获得至少 1 项国际 A 类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如戛纳、威尼斯、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证明影片的艺术与技术价值。】

【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可兑换 150 天生命值)、解锁 “全球科幻 Ip 开发权限”(可将《流浪地球》拓展为系列电影、网剧、游戏、主题乐园,形成 “流浪地球宇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幻文化推广大使” 资格(提升个人与公司的国际文化话语权)。】

【任务失败惩罚:扣除积分

点、爱意值 8000 点,晚星娱乐的国际合作优先级降低,影库高级权限部分功能冻结。】

林晚星调出系统面板,看着 “20 亿票房” 和 “国际奖项提名” 的目标,心里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她立刻召集团队召开 “任务攻坚会议”,确定 “三步走” 策略:

前期预热:2027 年暑期发布 “概念海报” 与 “特效花絮”,重点突出 “行星发动机”“木星爆炸” 等硬核场景,同时举办 “中国科幻论坛”,邀请周建平院士、宁浩导演、工业光魔团队分享 “科幻制作背后的科学与技术”,提前引导 “口碑期待”;

上映宣发:2028 年春节档采用 “全球同步上映” 策略,国内覆盖

块 ImAx 银幕,海外重点布局北美、欧洲、东南亚市场,与迪士尼合作开展 “《流浪地球》主题影院活动”,提供 “行星发动机模型体验”“太空舱 VR 互动” 等沉浸式宣传;

奖项冲刺:提前 6 个月向戛纳电影节提交 “初剪版影片”,邀请国际知名影评人参与 “影片研讨”,重点突出 “中国科幻的工业化突破” 与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世价值”,争取主竞赛单元提名。

博纳总裁于冬在会议上承诺:“我们会投入 5 亿宣发费用,联动全球 100 家媒体开展‘《流浪地球》全球巡展’,从洛杉矶到巴黎,从东京到悉尼,让更多国际观众了解这部中国科幻大片。” 宁浩也补充道:“我们会在后期制作中,继续打磨‘情感内核’—— 刘培强与刘启的父子和解、人类团队的协作精神,这些都是能跨越文化的‘共通语言’,能打动国际评委。”

会议结束后,林晚星站在联合工作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洛杉矶的夜景 —— 远处的好莱坞山灯火璀璨,那里是全球电影的 “中心舞台”;而她手里的《流浪地球》特效样片里,行星发动机的蓝色火焰照亮了荒芜的地球表面,像一束 “中国科幻的希望之光”。

她翻开《流浪地球》的剧本,在 “刘启修复反应堆” 的章节旁写下:“硬核科幻的终极魅力,不是特效的炫技,而是‘人类在绝境中,依然选择团结向前’的勇气。” 笔尖落下的瞬间,她突然想起系统解锁的 “全球科幻 Ip 开发权限”—— 如果《流浪地球》能成功,未来可以打造 “流浪地球宇宙”:前传《发动机时代》讲述行星发动机的研发历程,后传《半人马座征程》讲述地球抵达新家园的挑战,甚至可以开发 “太空电梯”“月球危机” 等衍生 Ip,让中国科幻真正走向 “系列化、全球化”。

这个念头,让她对《流浪地球》的未来,对晚星娱乐的 “全球布局”,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她知道,筹备国际级科幻电影的道路充满挑战 —— 特效的技术难关、文化差异的跨越、国际市场的认可,但只要坚持 “科学严谨 情感共鸣 工业化制作” 的初心,就一定能让《流浪地球》成为 “中国科幻的里程碑”,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的 “硬核实力”。

第二天一早,林晚星就飞往甘肃敦煌,查看 “地球表面荒芜场景” 的搭建进度。沙漠里,施工团队正在按 1:100 的比例搭建 “行星发动机底座模型”,巨大的金属结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远处的沙丘被风吹成波浪状,像极了剧本里 “地球表面的末世景象”。林晚星走到模型前,用手触摸冰冷的金属,心里默默定下目标:“2028 年春节,让全球观众看到,中国也能拍出世界级的硬核科幻电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