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53章 “晚星艺术基金” 国际艺术展,文化交流盛宴

2034 年 5 月的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前的广场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蓝色横幅 ——“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艺术无国界,善意共传递”。横幅下方,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正有序排队,期待走进这座艺术殿堂,欣赏一场跨越六大洲的 “温暖艺术盛宴”。这是 “晚星艺术基金” 成立三年来,首次在国际顶级艺术场馆举办大型展览,800 件参展作品均出自基金资助的青少年之手,从中国乡村孩子笔下的非遗图腾,到非洲难民儿童画布上的希望曙光,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梦想,也传递着不同文化的温度。

林晚星站在展厅入口,看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调整最后一幅作品的灯光 —— 那是巴西土着孩子绘制的《雨林生态绘本》中的一页,画面里,绿色的雨林中藏着五彩斑斓的小鸟,藤蔓缠绕着树木,树下的土着孩子正与猴子嬉戏。她伸手轻轻拂过画框边缘,指尖仿佛能触碰到孩子们创作时的雀跃。“这些孩子或许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但他们的画笔,却能跨越山海,让世界看到他们的生活与梦想,” 林晚星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欣慰,“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也是‘晚星艺术基金’一直坚守的初心。”

“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 的筹备工作始于一年前。当林晚星提出要在卢浮宫举办展览时,团队既兴奋又忐忑 —— 卢浮宫对展览的专业性、学术性要求极高,而这次参展的作品均出自青少年之手,如何让这些 “非专业” 的作品在顶级艺术场馆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成为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

“晚星艺术基金” 在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公益项目点,涵盖中国乡村、非洲难民营、澳洲原住民社区、巴西土着部落等。为了让展览更具代表性,团队从基金三年来资助的 1.2 万件青少年艺术作品中,筛选出 800 件参展,确保每个项目点都有作品入选,且涵盖绘画、绘本、雕塑、手工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乡村项目点,团队重点征集 “非遗主题” 作品。基金曾在云南、贵州等地的乡村学校开设 “非遗艺术课”,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教孩子们绘制苗族银饰纹样、傣族孔雀图腾、剪纸艺术等。这次参展的《苗族银饰图腾组画》,就出自云南文山州一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之手 —— 他们用马克笔在卡纸上勾勒出复杂的银饰纹样,有的模仿苗族头饰上的蝴蝶纹,有的还原项圈上的龙纹,虽然线条稚嫩,却将非遗文化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非洲难民营项目点,孩子们的作品多以 “希望” 为主题。基金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配备了移动艺术教室,为孩子们提供画笔、颜料和画布,让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参展作品《希望之光》是肯尼亚难民营的 12 岁女孩娜奥米的作品 —— 画面上方是灰色的难民营帐篷,下方却画满了金色的向日葵,向日葵的花盘朝着太阳,花茎上还挂着孩子们的笑脸。娜奥米在作品说明中写道:“虽然我们住在这里,但我相信,像向日葵一样朝着太阳生长,就一定能等到好时光。”

在澳洲原住民社区,团队征集了 “点画” 作品。“点画” 是澳洲原住民的传统艺术形式,用细小的圆点构成图案,传递部落的历史与故事。基金资助的原住民青少年,在部落长老的指导下,将传统点画与现代元素结合,创作出《部落迁徙图》《星空传说》等作品。其中《部落迁徙图》用红色、黄色、黑色的圆点构成蜿蜒的路线,代表部落祖先迁徙的轨迹,路线旁的圆点则代表沿途的山川、河流和动物,展现了原住民对自然与祖先的敬畏。

为了让作品在卢浮宫的展厅中呈现出最佳效果,团队邀请了法国知名展览设计师皮埃尔?勒梅尔担任展厅设计总监。皮埃尔在实地考察后,提出了 “分区叙事” 的设计理念 —— 将展厅分为 “非遗传承”“希望之光”“自然共生”“部落记忆” 四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的灯光、色彩、展陈方式都与作品的文化背景相契合,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仿佛跟随作品进行一场 “跨文化之旅”。

“非遗传承区” 以暖色调为主,墙面采用米色亚麻布材质,搭配木质展架,营造出 “传统与温暖” 的氛围。中国乡村孩子的《苗族银饰图腾组画》被悬挂在弧形墙面上,下方摆放着苗族银饰实物,让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直观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旁边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孩子们制作的剪纸作品,灯光从下方照射,让剪纸的纹样在墙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充满艺术感。

“希望之光区” 的设计则充满 “力量感”—— 墙面采用浅灰色,搭配白色展架,参展作品以悬挂和落地展陈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娜奥米的《希望之光》被挂在展区最显眼的位置,上方安装了可调节的暖光灯,灯光聚焦在向日葵上,让金色的花盘显得格外耀眼;旁边的落地展架上,摆放着非洲孩子们制作的 “希望树” 雕塑 —— 用树枝和彩色毛线编织而成,树枝上挂满了孩子们写下的愿望卡片,有的写着 “我想当医生”,有的写着 “我想让家人平安”。

“自然共生区” 和 “部落记忆区” 则充分结合了地域文化特色。“自然共生区” 的墙面模拟巴西雨林的绿色,地面铺设仿草地材质,观众走在其中,仿佛置身雨林;澳洲原住民的 “点画” 作品被陈列在圆形展台上,展台周围安装了环形灯光,让圆点图案在灯光下呈现出立体效果。“部落记忆区” 则采用深色墙面,搭配暖黄色射灯,参展的《部落迁徙图》被投影在巨大的幕布上,旁边播放着原住民青少年讲述作品故事的视频,让观众能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团队为每一件参展作品都制作了详细的 “作品说明卡”,除了标注创作者姓名、年龄、国籍、创作时间等基本信息,还附上了创作者的故事和作品的创作背景,部分作品还配有创作者的照片和短视频。

在中国乡村孩子的《傣族孔雀图腾》作品说明卡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创作者:李雨桐,10 岁,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某乡村小学学生。雨桐的家乡是傣族聚居地,每年泼水节,她都会和家人一起看孔雀舞表演。在‘非遗艺术课’上,雨桐第一次尝试用画笔描绘孔雀,她希望通过这幅画,让更多人知道傣族的孔雀舞有多美。” 卡片下方,还附着雨桐在泼水节上与孔雀合影的照片,照片里的小女孩笑得格外灿烂。

非洲女孩娜奥米的《希望之光》说明卡上,记录着她的经历:“创作者:娜奥米,12 岁,肯尼亚达达阿布难民营居民。娜奥米的家乡因战乱被毁,她和家人逃到难民营已经两年。在‘移动艺术教室’里,娜奥米第一次接触绘画,她说:‘向日葵永远朝着太阳,我也想朝着希望的方向努力。’” 说明卡还附上了一段短视频,视频里,娜奥米正拿着画笔,在画布上涂抹金色的颜料,嘴角带着微笑。

“很多观众来看展览,不仅是欣赏作品,更是想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展览策展人艾米丽说,“这些‘作品说明卡’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观众与创作者。有观众看到娜奥米的故事后,特意联系基金,希望资助更多非洲难民营的孩子学习艺术,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走进 “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 的展厅,就像开启一场跨越六大洲的文化之旅。800 件作品虽然风格各异、题材不同,却都传递着 “热爱生活、追求梦想” 的共同主题,也让观众看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传承区” 是展厅中最热闹的区域之一,中国乡村孩子的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活的创造力,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

《苗族银饰图腾组画》由 20 幅单幅作品组成,每幅作品聚焦一种苗族银饰纹样,如蝴蝶纹、龙纹、鸟纹、花卉纹等。孩子们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将原本金属材质的银饰纹样转化为生动的绘画语言 ——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了细小的圆点,龙的身体缠绕着火焰,鸟的羽毛像彩色的丝带。一位来自法国的观众爱丽丝,正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画作,她惊叹道:“我之前在博物馆见过苗族银饰,没想到孩子们能用画笔把这些复杂的纹样画得这么生动,他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旁边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陕西剪纸作品《十二生肖》,出自陕西榆林市一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之手。他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会了 “阴刻”“阳刻” 等剪纸技法,剪出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 —— 老鼠的尖嘴、牛的犄角、老虎的斑纹、兔子的长耳朵,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精准到位。展览现场,基金还安排了中国剪纸艺人进行现场表演,艺人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翻飞,不一会儿就剪出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引得观众阵阵掌声。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形式,” 一位法国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说,“这些剪纸太神奇了,我也想学习剪纸,剪出我喜欢的小动物。” 小男孩的妈妈立刻联系了展览工作人员,咨询基金在法国的艺术公益项目,希望能让孩子参与其中。

“希望之光区” 的作品虽然题材沉重,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非洲难民儿童用明亮的色彩,在画布上描绘出他们对和平、家园、未来的向往。

娜奥米的《希望之光》是展区的 “明星作品”。画面上方,灰色的难民营帐篷排列整齐,帐篷之间的小路上,有几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孩子在玩耍;画面下方,却是一片金色的向日葵花田,向日葵的花盘朝着画面上方的 “太阳”—— 那是一个用黄色和橙色颜料涂抹的圆形,边缘还画着放射状的光芒。娜奥米在作品说明中写道:“难民营的日子很辛苦,但我每天早上都会看到太阳升起,就像看到了希望。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走出帐篷,住在有花园的房子里,花园里种满向日葵。”

来自埃塞俄比亚难民营的 10 岁男孩穆罕默德,创作了《和平列车》。画面中,一列彩色的火车正行驶在绿色的草原上,火车的车厢上画着不同肤色的孩子手拉手,车顶上架着和平鸽,车轮旁开满了红色的花朵。穆罕默德说:“我爸爸告诉我,火车可以带我们去很远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列‘和平列车’,带着所有难民孩子去没有战争的地方,和其他国家的孩子一起上学、玩耍。”

很多观众在 “希望之光区” 久久驻足,有的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位联合国难民署的工作人员在参观后,特意找到林晚星,希望与 “晚星艺术基金” 合作,在更多难民营开设艺术课程。“这些孩子经历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但他们的作品里没有仇恨,只有希望,” 这位工作人员说,“艺术能治愈他们的心灵,也能让世界关注难民群体,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自然共生区” 的作品,展现了澳洲原住民和巴西土着孩子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让观众看到了不同文化中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的理念。

澳洲原住民青少年的《星空传说》是一幅大型点画作品,直径达 2 米,由 5 位原住民青少年共同创作。他们用红色、黄色、白色的圆点,在黑色的画布上勾勒出澳洲的星空 —— 北斗七星被描绘成 “祖先的脚印”,银河是 “祖先的河流”,旁边的小圆圈则是 “部落的孩子们”。作品说明中写道:“在原住民文化中,星空是祖先的指引,每一颗星星都有一个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幅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星空传说,也希望大家一起保护这片美丽的星空。”

巴西土着孩子的《雨林生态绘本》则是一套 12 册的手绘绘本,由巴西亚马逊雨林中的土着部落孩子共同完成。绘本以 “雨林里的一天” 为主题,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雨林,到夜晚的萤火虫飞舞,每一页都充满了生机 —— 猴子在树枝间跳跃,鹦鹉在树上唱歌,土着孩子在河边捕鱼,妈妈在帐篷前做饭。绘本的文字用葡萄牙语和土着语言双语标注,简单的句子里满是对雨林的热爱:“雨林是我们的家,我们要保护它,让它永远充满绿色。”

一位来自环保组织的观众,在看完《雨林生态绘本》后,当即决定捐赠一批环保书籍给巴西土着部落的孩子们。“这些孩子用最纯真的方式,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 他说,“他们的绘本比任何环保宣传语都更有力量,因为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

展览期间,“晚星艺术基金” 还联合卢浮宫学院、巴黎艺术学院,举办了 “跨文化艺术论坛”。论坛邀请了国际知名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公益人士、文化学者等 20 多位嘉宾,围绕 “艺术如何促进文化交流与社会包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公益价值”“非遗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等议题展开讨论,为全球艺术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作为论坛的开场嘉宾,林晚星分享了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公益实践经验。她从基金的成立初衷说起 —— 三年前,她在云南乡村考察时,看到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望,却因缺乏资源无法接触系统的艺术教育,于是决定成立基金,为全球弱势青少年提供艺术教育支持。

“我们在云南的乡村学校开设‘非遗艺术课’,发现孩子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笔下的苗族银饰、傣族孔雀,比任何专业画家的作品都更有生命力,” 林晚星说,“在非洲难民营,我们看到艺术能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理阴影 —— 有个孩子之前因为战乱变得沉默寡言,接触绘画后,开始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脸上也有了笑容。这让我们意识到,艺术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治愈的力量’,一种‘沟通的语言’。”

林晚星还提出了 “艺术无国界,善意共传递” 的理念:“艺术不需要翻译,一个非洲孩子画的向日葵,一个中国孩子剪的十二生肖,一个澳洲孩子创作的点画,都能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好与善意。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打破文化的隔阂,让更多人学会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共同构建一个更包容的世界。”

她的分享赢得了现场嘉宾的热烈掌声。法国艺术评论家让?杜尚评价道:“‘晚星艺术基金’的实践,为艺术公益事业提供了新的方向 —— 它不再是简单的‘捐赠物资’,而是通过艺术教育,赋能青少年,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同时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这种模式值得在全球推广。”

在 “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公益价值” 议题讨论中,嘉宾们结合各自的经历,分享了对艺术教育的看法。

肯尼亚艺术家奥马尔?哈桑,曾在难民营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多年。他说:“在难民营,很多孩子因为战乱失去了家人,艺术是他们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我见过一个孩子,把对妈妈的思念画在画布上,画里的妈妈抱着他,背景是家乡的房子。虽然画面很简单,但那种情感能打动所有人。艺术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弱势青少年的‘必需品’,它能给孩子们带来希望,让他们相信未来还有可能。”

中国非遗传承人、苗族银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芝,分享了在乡村学校教授非遗艺术的感受:“很多乡村孩子之前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有多美,通过学习苗族银饰绘画,他们开始主动问我‘奶奶,这个纹样是什么意思’‘我们苗族还有哪些传统’。艺术教育不仅让非遗文化得到了传承,也让孩子们增强了文化自信,这是最珍贵的收获。”

澳洲原住民长老戴维?沃克,则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发表了看法:“‘点画’是我们原住民的‘活化石’,记录着我们的历史与故事。之前,很多年轻的原住民孩子对‘点画’了解不多,‘晚星艺术基金带来的艺术课程,让孩子们重新认识了‘点画’,也让他们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现在,很多孩子会主动向部落长老请教‘点画’的历史,甚至开始尝试用‘点画’记录身边的故事。艺术教育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也让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论坛的互动环节,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一位来自比利时的艺术教师问道:“我们学校也想开展针对弱势儿童的艺术教育,但缺乏资源和经验,您有什么建议吗?” 林晚星笑着回答:“首先,要放下‘专业’的包袱,弱势儿童的艺术教育,重点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让他们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可以从简单的材料入手,比如用废旧报纸做手工,用路边的石头画画,关键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的快乐。其次,要尊重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比如在非洲难民营,我们会鼓励孩子们画自己熟悉的帐篷、草原;在中国乡村,会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非遗文化,让艺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最后,要建立‘长期陪伴’的理念,艺术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陪伴孩子们成长。”

林晚星的回答得到了现场观众的认可,很多教育工作者纷纷表示,要将这些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 持续一个月,吸引了超过 50 万观众参观,其中既有艺术爱好者、文化学者,也有普通市民、学生,甚至还有不少国家的文化官员专程前来参观。展览不仅收获了观众的好评,还得到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每天,展厅里都能看到观众们驻足欣赏、拍照记录、低声交流的身影。很多观众在参观后,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孩子们作品的喜爱和对 “晚星艺术基金” 的认可。

一位来自法国巴黎的上班族安娜,在参观后写道:“这是我今年看过最温暖的展览。孩子们的作品没有华丽的技巧,却充满了真诚和希望。看到非洲孩子画的向日葵,我想起了自己遇到困难时的样子,他们的乐观让我重新鼓起勇气。离开展厅时,我特意捐了款,希望能帮助更多孩子实现艺术梦想。”

一位带着孩子来参观的英国母亲萨拉,分享道:“我带 7 岁的女儿来参观,她被中国孩子的剪纸作品吸引了,一直问我‘妈妈,我们能不能也学剪纸’。在‘希望之光区’,女儿看到娜奥米的作品,问我‘那些孩子为什么住在帐篷里’,我趁机给她讲了难民的故事,让她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也学会关心别人。这样的展览,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还能教会他们善良和包容,太有意义了。”

还有不少观众在展览的 “留言墙” 上写下自己的感悟。有人写道:“艺术无国界,善意共传递,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孩子们的作品就像一座座桥梁,连接了不同的国家和文化。” 有人写道:“原来艺术可以这么有力量,能让难民孩子看到希望,能让乡村孩子爱上非遗,能让土着孩子守护自然。” 还有人写道:“感谢‘晚星艺术基金’,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才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法国知名报纸《费加罗报》以 “一场跨越六大洲的艺术公益盛宴” 为题,对展览进行了专题报道,评价道:“‘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是年度最具温度的文化展览。它没有聚焦于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弱势青少年,让他们的作品在卢浮宫这样的顶级艺术场馆中闪耀光芒。这些作品或许在技巧上不够成熟,却承载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梦想 —— 非洲孩子对和平的向往,中国孩子对非遗的热爱,澳洲孩子对传统的坚守,巴西孩子对自然的守护,这些情感跨越了文化和地域的隔阂,打动了每一位观众。‘晚星艺术基金’通过这场展览,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还搭建了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不同国家的人们通过艺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正是当代文化展览应有的价值。”

英国《卫报》也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当今充满分歧和冲突的世界,‘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就像一股清流,用孩子们的画笔传递着善意和希望。展览不仅展现了艺术的公益价值,还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 —— 文化交流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应该是普通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不应该是形式上的礼仪往来,而应该是情感上的真诚沟通。这场展览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可以很简单,一句问候、一幅画、一个微笑,就能打破隔阂,连接心灵。”

此外,法国电视台、美国 cNN、中国央视等国际媒体也对展览进行了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场 “有温度的文化盛宴”。

展览的成功,不仅提升了 “晚星艺术基金” 的国际影响力,还推动了 “艺术公益” 理念在全球的传播。不少国家的文化机构、公益组织纷纷联系 “晚星艺术基金”,希望开展合作,在当地开展青少年艺术公益项目。

法国文化部与 “晚星艺术基金” 达成合作,计划在法国的乡村学校和移民社区开设 “跨文化艺术课”,邀请法国本土艺术家和移民青少年一起创作,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肯尼亚政府则邀请基金在更多难民营设立 “移动艺术教室”,为难民儿童提供艺术教育支持;澳大利亚原住民事务部表示,要借鉴基金的经验,在原住民社区开展 “传统艺术传承项目”,保护和传承原住民文化。

同时,展览还引发了全球对 “艺术公益” 的讨论。国际艺术公益组织联盟专门召开会议,探讨 “晚星艺术基金” 的实践经验,呼吁更多机构和个人关注青少年艺术教育,尤其是弱势青少年的艺术需求。不少企业也纷纷加入艺术公益的行列,为 “晚星艺术基金” 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有的企业还设立了 “艺术公益奖学金”,资助有才华的弱势青少年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

当 “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 圆满落幕,展览参观人数突破 50 万,国际媒体好评如潮,多个国家的机构提出合作意向时,林晚星正在基金巴黎办公室,与团队讨论后续的合作项目。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 “展览纪念册”,里面收集了观众的留言、媒体的报道,还有孩子们的作品照片。

就在这时,系统提示音在林晚星的脑海里响起: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晚星艺术基金” 全球艺术公益成果展项目已达成核心目标 —— 展览在卢浮宫成功举办,吸引 50 万 观众参观,获得国际媒体与文化界高度认可,推动 “艺术公益” 理念全球传播,触发 “国际艺术公益展览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自国际文化界认可、全球观众反馈、合作机构好评)。当前剩余生命值:3061 天 5 小时(此前 2981 天 5 小时 80 天 = 3061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2 个月内,联合全球 10 个国家的文化机构,发起 “全球青少年艺术公益联盟”,推动不同国家的青少年艺术公益项目交流与合作;同时,在 “晚星艺术基金” 现有项目点基础上,新增 15 个国际项目点,覆盖亚洲、非洲、南美洲的弱势青少年群体】,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国际艺术公益领军人物” 身份(可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教育相关决策会议)。】

听到系统提示,林晚星拿起 “展览纪念册”,翻到娜奥米的《希望之光》那一页。照片里,金色的向日葵在灯光下格外耀眼,旁边附着娜奥米的一句话:“谢谢你们,让我的画能被世界看到。” 林晚星的嘴角露出微笑,心中充满了动力。

“这场展览的成功,只是‘晚星艺术基金’全球公益事业的一个起点,” 林晚星对团队成员说,“接下来,我们要成立‘全球青少年艺术公益联盟’,让更多国家的机构加入我们,一起为弱势青少年提供艺术支持;还要新增 15 个国际项目点,让更多孩子能接触艺术、爱上艺术。我们要让‘艺术无国界,善意共传递’的理念,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孩子的艺术梦想都能开花结果。”

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期待。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坚守初心,带着对孩子们的爱和对艺术公益的热情,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夕阳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洒在 “晚星艺术基金” 的 logo 上,金色的光芒温暖而明亮。林晚星看着窗外巴黎的街景,心中默念:“孩子们,你们的画笔已经跨越了山海,未来,我们会陪你们一起,画出更美的梦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