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46章 国际音乐 festival 合作,打造跨文化舞台

英国萨默塞特郡的田野上,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的巨型帐篷正在搭建,彩色的旗帜在风中飘扬,远处传来设备调试的吉他声。林晚星站在 “东方舞台” 的设计图前,手指划过图纸上 “龙凤呈祥” 的纹样与 “敦煌飞天” 的投影图案,眼神坚定:“我们要让这个舞台,成为东方音乐走向世界的窗口,让全球观众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2031 年 6 月,林晚星团队与全球顶级音乐 festival “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 达成深度合作,在音乐节核心区域设立专属 “东方舞台”。这是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创办 50 年来,首次为东方音乐单独开辟舞台,也是林晚星推动公司音乐版权国际化、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尝试。团队邀请公司旗下中外艺人共同登台,将中国传统乐器、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摇滚、K-pop、弗拉门戈等国际音乐风格融合,打造一场 “跨越国界的音乐盛宴”。当苏晓的《Light of my Life》在田野上响起,当陆哲与金敏赫的摇滚节奏点燃全场,当卡门的弗拉门戈舞步与京剧唱腔碰撞,超 10 万观众挥舞着荧光棒,在音乐中忘记语言的隔阂,感受文化交融的魅力。这场演出不仅让《Light of my Life》登上 Spotify 实时榜单前十,更被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主办方评为 “最成功的跨文化音乐舞台之一”,让东方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

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音乐 festival 之一,每年吸引超 20 万观众参与,汇聚了摇滚、流行、电子、民谣等多种音乐风格的顶级艺人。林晚星团队与音乐节主办方的合作,始于半年前的一次文化交流会议。当时,主办方提出 “希望为观众带来更多元的文化体验”,而林晚星团队正计划推动公司音乐的国际化传播,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打造 “东方舞台”。

“东方舞台” 的设计,由中国舞台设计师与英国团队共同完成,核心是 “现代舞台技术 传统东方美学” 的融合。舞台主背景采用可升降的 LEd 屏,平时呈现 “水墨流动” 的动态效果,艺人表演时则根据歌曲风格切换为 “敦煌壁画”“京剧脸谱”“青花瓷纹样” 等东方元素;舞台两侧的立柱设计成 “中国红” 颜色的盘龙柱,柱身上雕刻着传统云纹,灯光亮起时,盘龙柱会投射出金色的光影,仿佛穿越千年的宫殿立柱;舞台前方的观众区,铺设了印有 “二十四节气” 图案的地毯,观众踩在上面,就像走进了一幅 “东方生活画卷”。

“我们不想把‘东方’做成刻板的符号,而是希望通过细节,让观众感受到东方美学的‘意境’,” 舞台设计师张颖说,“比如水墨背景,不是简单的图片播放,而是会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墨色的浓淡、流动的速度都会随之调整,就像音乐在‘画纸上跳舞’;盘龙柱的光影,也会根据歌曲的情绪切换,欢快的歌曲时光影明亮,抒情的歌曲时光影柔和,让舞台与音乐融为一体。”

为了确保舞台效果,团队还特意从中国运输了一批传统乐器与道具,包括古筝、二胡、琵琶、京剧脸谱、皮影等,这些物品不仅用于艺人表演,还被布置在舞台周围的展示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触摸,感受东方文化的细节。“很多外国观众第一次见到皮影,都觉得特别神奇,” 工作人员说,“有个小朋友还问‘这个小木偶怎么会动呀’,我们的志愿者就给她讲解皮影的制作与表演方法,她听得特别认真,还说‘以后要去中国看真正的皮影戏’。”

“东方舞台” 的艺人选曲,遵循 “融合不生硬,特色不突兀” 的原则。林晚星团队与艺人反复沟通,根据每位艺人的音乐风格,为他们量身定制表演方案,确保东方元素与国际音乐风格能够自然结合,既展现东方音乐的独特魅力,又能让外国观众产生共鸣。

苏晓的表演以 “抒情流行 中国传统乐器” 为主,她选择了《Light of my Life》与《逆光》两首歌曲,并准备了中英文两个版本。《Light of my Life》的中文版加入了古筝与二胡伴奏,古筝的清脆与二胡的悠扬,为歌曲增添了 “东方浪漫” 的氛围;英文版则保留了原曲的抒情内核,只在间奏部分加入琵琶独奏,让外国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到东方乐器的独特韵味。《逆光》的改编则更加大胆,团队邀请了中国传统打击乐器 “编钟” 演奏家参与录制,编钟的厚重音色与歌曲的激昂节奏结合,打造出 “跨越时空的力量感”。

陆哲与韩国歌手金敏赫的合作,聚焦 “摇滚 K-pop 东方节奏”。他们共同演唱的《break the wall》,原本是一首充满力量感的摇滚歌曲,改编时加入了中国传统鼓点与韩国伽倻琴的旋律。中国鼓的 “咚咚” 声增强了歌曲的节奏感,伽倻琴的清脆则为歌曲增添了 “灵动” 的元素,再加上陆哲的中文说唱与金敏赫的韩语演唱,三种语言、三种音乐风格完美融合,充满 “打破界限” 的力量。“我们想通过这首歌告诉观众,音乐没有国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格,都能碰撞出好听的火花,” 陆哲说,“排练时,我和金敏赫经常一起讨论如何让鼓点与伽倻琴更好地结合,有时候会因为一个小节的节奏争论半天,但最后听到成品时,都觉得特别值得。”

西班牙艺人卡门的表演,则是 “弗拉门戈 京剧” 的创新尝试。卡门是公司签约的弗拉门戈歌手与舞者,擅长将弗拉门戈的热情与流行音乐结合。这次她与中国民乐演奏家、京剧演员合作,演唱原创歌曲《Flamenco in beijing》。歌曲的前奏采用弗拉门戈吉他与京剧 “京胡” 的合奏,弗拉门戈吉他的欢快与京胡的高亢形成鲜明对比,却又意外和谐;主歌部分,卡门用西班牙语演唱弗拉门戈风格的旋律,京剧演员则在一旁用 “念白” 的方式加入中文歌词,“北京的风,吹过长安街;马德里的阳光,照进小茶馆”,将两座城市的画面串联起来;副歌部分,卡门跳起弗拉门戈舞步,京剧演员则表演 “水袖” 动作,红色的水袖与卡门的红色舞裙在舞台上飞舞,成为全场最惊艳的画面。

2031 年 6 月 22 日,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 “东方舞台” 正式开启。当天下午,舞台周围就挤满了观众,有提前听说 “东方舞台” 的音乐爱好者,有对东方文化好奇的外国游客,还有特意从中国赶来的粉丝。当舞台的水墨背景亮起,盘龙柱投射出金色的光影,全场观众发出了惊叹声,一场跨越文化的音乐盛宴,就此拉开序幕。

苏晓是 “东方舞台” 的第一位表演者。当她穿着一身白色长裙,抱着吉他走上舞台时,全场观众瞬间安静下来。《Light of my Life》的前奏响起,古筝的旋律像流水一样流淌出来,苏晓的声音温柔而清澈,“月光洒在窗沿,你在我身边,这是我生命中最亮的光线”,中文歌词虽然很多外国观众听不懂,但他们被旋律与苏晓的情感打动,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个温暖的瞬间。

间奏部分,二胡独奏响起,悠扬的音色让全场观众都屏住了呼吸。有个外国观众在台下小声说:“这个乐器的声音太好听了,像在诉说一个动人的故事。” 苏晓看到观众的反应,笑着用英语说:“这是中国的二胡,它的声音就像人的歌声一样,能表达很多情感。接下来,我用英语为大家演唱这首歌,希望你们能感受到其中的爱与温暖。”

英文版的《Light of my Life》响起时,全场观众跟着节奏轻轻摇晃身体,有不少观众还跟着哼唱副歌部分。当琵琶在间奏部分独奏时,有个小女孩跑到舞台前方,踮着脚尖看着舞台上的琵琶演奏家,眼睛里满是好奇。苏晓看到后,特意走到舞台边缘,对着小女孩微笑,小女孩也害羞地挥了挥手,这个温馨的互动,让全场观众都笑了起来。

演唱《逆光》时,舞台背景切换为 “日出东方” 的画面,编钟的声音响起,厚重而庄严。苏晓的声音变得坚定而有力,“迎着风向前行,我要做我自己,就算全世界都否定,我也要坚持到底”。当歌曲唱到**部分,全场观众都站起来,挥舞着荧光棒,跟着节奏鼓掌,还有些观众用中文大喊 “加油”,虽然发音不太标准,却充满了热情。“这是我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听到这么多外国观众说中文,” 苏晓后来回忆说,“那种感动,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陆哲与金敏赫的表演,彻底点燃了 “东方舞台” 的热情。当他们穿着黑色皮衣,带着乐队走上舞台时,全场观众发出了欢呼声。《break the wall》的前奏响起,中国鼓的 “咚咚” 声震撼全场,观众们立刻跟着节奏跺脚,舞台前方的地面都仿佛在震动。

陆哲的中文说唱充满力量,“打破所有界限,我们一起向前,不管语言不同,不管肤色不同,音乐让我们相连”,金敏赫的韩语演唱则充满激情,两人的配合默契十足。间奏部分,伽倻琴的旋律响起,与摇滚吉他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完美融合,观众们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原来摇滚还能这么玩”“这个乐器的声音太特别了”。

表演到一半时,陆哲突然用英语对观众说:“现在,我想邀请大家一起互动,我喊‘break the wall’,你们就喊‘Yeah’,好不好?” 全场观众齐声回答 “好”。“break the wall”“Yeah”“break the wall”“Yeah”,整齐的呼喊声在田野上回荡,还有些观众举起了写着 “break the wall” 的牌子,场面十分壮观。

金敏赫也用英语跟观众互动:“我第一次来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也第一次在舞台上加入中国鼓的元素,我觉得特别酷。音乐没有国界,希望我们的歌能让大家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说完,他与陆哲击掌,两人一起唱起了歌曲的最后一段,全场观众都跟着一起哼唱,还有些观众跳上了舞台周围的桌子,跟着节奏跳舞,气氛达到了**。

卡门的表演,是 “东方舞台” 最惊艳的环节。当她穿着红色的弗拉门戈舞裙,踩着高跟鞋走上舞台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被她吸引。《Flamenco in beijing》的前奏响起,弗拉门戈吉他与京胡的合奏让观众们眼前一亮,“这两种乐器居然能一起演奏,太神奇了”。

卡门的弗拉门戈舞步热情而有力,红色的舞裙在舞台上旋转,像一团燃烧的火焰。京剧演员穿着华丽的戏服,在舞台另一侧表演 “水袖”,红色的水袖与卡门的舞裙相互呼应,形成一幅 “东西方共舞” 的美丽画面。当卡门用西班牙语唱到 “马德里的阳光,照进小茶馆” 时,京剧演员用念白说道 “北京的风,吹过长安街”,两种语言的对话,让全场观众都感受到了文化交融的奇妙。

间奏部分,卡门邀请京剧演员一起跳舞,京剧演员的水袖与卡门的舞步配合默契,时而分离,时而相拥,仿佛在讲述一个跨越国界的故事。有个外国观众激动地站起来,大喊 “Amazing”,还有些观众拿出手机,开启直播,让更多人看到这个精彩的瞬间。

表演结束时,卡门与京剧演员、民乐演奏家一起鞠躬,全场观众都站起来鼓掌,掌声持续了整整五分钟。“这是我表演生涯中最特别的一次经历,” 卡门说,“弗拉门戈是我的根,京剧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能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让更多人喜欢,我觉得特别自豪。”

“东方舞台” 的表演结束后,迅速在全球引发热烈反响。超 10 万现场观众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看体验,# 格拉斯顿伯里东方舞台# #中国音乐惊艳世界# #跨文化音乐盛宴 #等话题先后登上全球多个国家的社交平台热搜,累计阅读量超 100 亿。

《泰晤士报》《卫报》《纽约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都对 “东方舞台” 进行了报道。《泰晤士报》评价:“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的‘东方舞台’,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跨文化音乐体验。苏晓的歌声、陆哲与金敏赫的摇滚、卡门的弗拉门戈与京剧融合,不仅展现了东方音乐的独特魅力,更证明了音乐没有国界,不同文化的碰撞能产生最动人的火花。”

《卫报》则聚焦 “东方元素的创新表达”:“‘东方舞台’没有把东方文化做成刻板的符号,而是通过古筝、二胡、编钟、京剧等元素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让东方音乐变得‘可听、可感、可共鸣’。当苏晓用英语演唱《Light of my Life》,间奏响起琵琶独奏时,全场观众的安静与随后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 好的音乐,不需要语言翻译,就能打动人心。”

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主办方负责人迈克尔?伊维斯在接受采访时说:“‘东方舞台’是本届音乐节最成功的跨文化项目之一,它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了东方音乐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交流的无限可能。我们已经与林晚星团队达成共识,下一届音乐节将继续设立‘东方舞台’,并邀请更多东方艺人参与,让东方音乐在格拉斯顿伯里的田野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东方舞台” 的表演,也带动了艺人歌曲的传播。苏晓的《Light of my Life》在音乐节期间登上 Spotify 实时榜单前十,这是中国艺人首次凭借中文歌曲进入该榜单前十。歌曲的播放量在三天内突破 5000 万次,评论区里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这首歌太好听了,古筝的旋律让我想起了中国的风景”“苏晓的声音像天使一样,温暖又有力量”“我虽然听不懂中文,但能感受到其中的爱,这就是音乐的魔力”。

陆哲与金敏赫的《break the wall》也进入了 Spotify 摇滚榜单前二十,不少外国摇滚乐队在社交平台分享这首歌,“中国鼓的加入让这首歌充满了新鲜感,我们以后也想尝试在音乐中加入东方元素”。卡门的《Flamenco in beijing》则在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的音乐榜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西班牙媒体评价:“卡门将弗拉门戈与京剧结合,为弗拉门戈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欧洲观众了解了中国的京剧文化。”

“东方舞台” 的观众反馈,充满了对东方文化的好奇与向往。很多外国观众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前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只有熊猫和长城,今天听了这些音乐,看了这些表演,我才发现中国文化这么丰富、这么有魅力,我想去中国感受真正的东方文化”“古筝、二胡、琵琶,这些乐器的声音太好听了,我已经在网上下单了一把古筝,希望能学会演奏”“京剧的水袖太漂亮了,我还特意查了京剧的资料,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场完整的京剧表演”。

还有些观众因为 “东方舞台”,开始学习中文。“我想听懂苏晓歌曲的中文歌词,所以报了中文班,” 有个外国观众说,“现在我已经能说‘你好’‘谢谢’‘我爱你’了,以后去中国,就能跟当地人交流了。” 这种 “因为音乐爱上文化,因为文化主动学习” 的变化,正是林晚星团队希望看到的 —— 用音乐作为桥梁,让不同国家的人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喜爱。

当 “东方舞台” 的演出圆满结束,《Light of my Life》登上 Spotify 实时榜单前十,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主办方给出高度评价时,林晚星正在舞台后台与艺人、工作人员庆祝。苏晓拿着手机,兴奋地说:“林总,你看,《Light of my Life》进入 Spotify 前十了,还有这么多外国观众的好评!” 陆哲与金敏赫正拿着吉他弹唱改编版的《break the wall》,加入了几句中文即兴歌词,引得周围工作人员跟着哼唱;卡门则拉着京剧演员的手,兴奋地讨论着下次合作的可能性 —— 有人提议创作一首融合弗拉门戈与昆曲的新歌,有人说想把 “东方舞台” 的表演做成巡回演出,让更多国家的观众看到这种文化碰撞。

就在这时,林晚星的脑海里突然响起熟悉的系统提示音,打断了她与舞台设计师张颖的交谈: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东方舞台” 项目已达成核心目标 —— 跨文化音乐表演吸引超 10 万现场观众,相关话题全球社交平台阅读量破 100 亿,《Light of my Life》进入 Spotify 实时榜单前十,获得国际媒体与音乐节主办方高度认可,触发 “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自全球观众喜爱、国际媒体好评、音乐节主办方合作意向)。当前剩余生命值:2651 天 5 小时(此前 2581 天 5 小时 70 天 = 2651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基于 “东方舞台” 合作基础,与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联合发起 “跨文化音乐创作计划”,邀请中、英、韩、西等国音乐人共同创作 10 首融合性音乐作品;同时,在国内举办 “东方音乐周” 活动,将国际优秀跨文化音乐作品引入中国,促进双向文化交流】,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大使” 身份(可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文化保护项目)。】

林晚星停下脚步,指尖轻轻摩挲着口袋里的手机,屏幕上还停留着《人民日报》刚刚发来的采访邀约 —— 对方希望她谈谈 “东方舞台” 对中国文化 “走出去” 的意义。她抬头看向后台外的田野,暮色中,仍有观众在 “东方舞台” 周围徘徊,有人举着写有 “中国音乐” 的牌子拍照,有人在哼唱《Light of my Life》的旋律,暖黄色的灯光将这些身影拉长,像一幅流动的 “文化交融画卷”。

“以前总觉得,文化输出是件宏大又遥远的事,” 林晚星转头对张颖说,“直到今天看到这些观众 —— 他们因为一首带古筝的歌好奇中国乐器,因为一段水袖舞想去了解京剧,因为一句中文歌词开始学习汉语,才发现真正的文化交流,从来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比如音乐,比如情感,慢慢靠近,慢慢共鸣。”

张颖点头认同,指着舞台展示区里被观众围起来的皮影道具说:“刚才有个英国皮影戏团的负责人来找我,想跟我们合作,把中国皮影戏与英国传统木偶戏结合,做一场儿童剧巡演。他说‘东方舞台’让他意识到,传统艺术不是‘老古董’,只要找到合适的融合方式,就能吸引年轻人喜欢。”

这样的合作邀约,在 “东方舞台” 结束后接连不断。英国一家知名唱片公司主动联系苏晓,希望为她发行一张 “东方元素流行专辑”,计划在全球 20 个国家同步上线;韩国 YG 娱乐提出与陆哲合作,共同打造 “中韩摇滚音乐节”,邀请两国摇滚乐队同台演出;西班牙弗拉门戈协会则向卡门发出邀请,希望她带着《Flamenco in beijing》的表演,参加马德里国际弗拉门戈艺术节,并开设 “弗拉门戈与东方音乐融合” 工作坊。

“这些邀约不是偶然,” 林晚星在团队会议上总结道,“‘东方舞台’的成功,证明了东方音乐的市场潜力,也证明了跨文化融合的可能性。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停留在‘一场演出’的成功,而是把这种‘融合模式’延续下去 —— 让更多中国音乐人走出去,也让更多国际音乐人走进来,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好作品,让东方音乐真正在全球舞台上扎根、生长。”

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有人提出可以建立 “跨文化音乐人才库”,整合中、英、韩、西等国的音乐人资源;有人建议开发 “东方音乐数字博物馆”,将古筝、二胡、编钟等传统乐器的历史、演奏技巧做成线上课程,供全球音乐爱好者学习;还有人提议与旅游平台合作,推出 “音乐文化旅行路线”,让外国游客来中国体验皮影戏、京剧、民乐演奏,亲身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

这些想法,在后续几个月里逐渐落地。苏晓的 “东方元素流行专辑”《Light from East》于 2031 年 12 月全球发行,专辑中不仅收录了《Light of my Life》《逆光》的改编版,还加入了与英国民谣歌手合作的《伦敦的雨,北京的雪》,用吉他与琵琶的合奏,讲述两座城市的故事,专辑上线首周就登上了 billboard 世界专辑榜第五名;陆哲发起的 “中韩摇滚音乐节” 于 2032 年 3 月在首尔举办,中国乐队与韩国乐队轮流登台,共同演绎融合了中国鼓、伽倻琴、摇滚吉他的作品,现场观众超 3 万人,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突破 500 万;卡门在马德里国际弗拉门戈艺术节的表演,更是引发西班牙媒体热议,《国家报》评价:“卡门的表演打破了弗拉门戈的‘边界’,让这种源自西班牙的艺术,与东方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也让更多西班牙人开始关注遥远东方的音乐与艺术。”

而林晚星最在意的,是 “东方舞台” 对普通人的影响。2032 年春节,她收到一封来自英国小学生莉莉的邮件,邮件里附了一张莉莉用中文写的贺卡,还有一段她用古筝弹奏《Light of my Life》的视频。莉莉在邮件里说:“去年在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我第一次听到古筝的声音,就爱上了这种乐器。现在我每周都去学古筝,还在学校的中文俱乐部里教同学们唱《Light of my Life》。明年暑假,我要跟爸爸妈妈去中国,去看真正的敦煌壁画,去听真正的京剧表演!”

看着邮件里稚嫩的字迹,林晚星想起 “东方舞台” 搭建时,自己在设计图上写下的一句话:“让音乐成为桥,让文化成为光。” 如今,这座桥已经搭起,这束光也已经照亮了很多人的眼睛。她知道,新的任务还在等待 ——“跨文化音乐创作计划” 需要协调各国音乐人,“东方音乐周” 需要对接国内场馆,“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大使” 的身份还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但她不再像最初那样,只把任务当作 “延长生命” 的手段。

“剩余生命值 2651 天 5 小时”—— 这个数字在系统面板上闪烁,林晚星却觉得,比起数字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些日子里,她能用音乐连接多少人,能用文化温暖多少人,能用行动让这个世界多多少 “跨越界限的美好”。

暮色渐浓,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的田野上,最后一盏舞台灯缓缓熄灭,但 “东方舞台” 带来的回响,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全球文化交流的浪潮中,不断扩散着涟漪,久久未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