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36章 音乐专辑《世界之声》上线,汇聚全球音乐风格

北京录音棚的凌晨,键盘上的微光映着林晚星的侧脸,她反复聆听着《丝路谣》的混音版本 —— 中国艺人周深的戏腔与阿拉伯乌德琴的旋律交织,间奏里还藏着波斯塔尔琴的细碎音符,像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丝路两端的音乐记忆。“这里的乌德琴可以再柔一点,和戏腔的衔接要更自然,就像风沙漫过沙漠,不知不觉融入绿洲的旋律。” 她对着麦克风,向远在迪拜的阿拉伯音乐人哈立德说出修改建议,屏幕那头的哈立德立刻点头,指尖在乌德琴上轻轻拨动,新的旋律透过耳机传来,与戏腔完美契合。

2027 年初,在《海洋奇缘》全球热映、《丝路传奇》获国际奖项认可后,林晚星又将目光投向 “音乐跨文化传播”—— 策划推出全球音乐专辑《世界之声》。不同于常规的 “艺人合集”,这张专辑以 “文化融合” 为核心,邀请晚星娱乐旗下 12 个国家的 20 位艺人参与,每首歌都融合至少两种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从中国二胡与美国乡村乐的碰撞,到西班牙弗拉门戈与京剧的对话,再到非洲鼓与印度西塔琴的交织,试图用音乐打破语言与地域的界限,让全球听众在旋律中感受 “世界一家” 的温暖。

《世界之声》的筹备,从一场 “音乐文化调研” 开始。林晚星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走访全球 20 多个国家,收集当地的传统乐器、音乐旋律与文化故事,为专辑创作积累素材。他们在摩洛哥的老茶馆听民间艺人弹唱,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记录沙漠游牧民族的歌谣,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跟着桑巴乐队打鼓,甚至在非洲肯尼亚的马赛部落,学习用兽皮鼓传递信号的古老节奏。

专辑的 15 首歌,每首都对应一个 “文化融合主题”。《丝路谣》聚焦 “陆上丝路”,融合中国、阿拉伯、波斯的音乐元素,讲述丝路商队的贸易与交流;《country Road in china》以 “中美乡村对话” 为主题,美国艺人莉莉安用乡村乐的唱腔,搭配中国二胡的旋律,唱述她在中国云南乡村的见闻;《Flamenco in beijing》则围绕 “东西方戏剧音乐融合”,西班牙艺人卡门的弗拉门戈响板与中国京剧的京胡、锣鼓结合,演绎一场跨越大陆的 “音乐戏剧”。

“我们不想做‘生硬的风格叠加’,而是让每首歌都有一个核心故事,音乐元素为故事服务。” 专辑制作人张亚东说,“比如《非洲与印度的狂欢》,由非洲艺人马库斯和印度艺人 priya 合作,非洲鼓的节奏象征马赛部落的热情,印度西塔琴的旋律代表拉贾斯坦邦的灵动,歌词讲述两个不同部落的人因音乐相遇的故事,两种乐器的融合就像他们的友谊,自然而充满活力。”

为了让故事更真实,团队还邀请当地文化学者参与歌词创作。《丝路谣》的歌词参考了《大唐西域记》中对丝路的记载,融入阿拉伯商人的日记片段;《南美雨林的歌声》则由巴西土着艺人卡洛斯创作,歌词用葡萄牙语和土着语言混合,唱述雨林的动植物与土着人的生活,间奏里还加入了雨林鸟类的真实鸣叫,让听众仿佛置身亚马逊雨林。

专辑的艺人选择,遵循 “文化适配” 原则。中国艺人周深擅长戏腔与抒情,便让他参与《丝路谣》的演唱,与阿拉伯音乐人合作;美国乡村歌手莉莉安曾在中国生活三年,熟悉中国乡村文化,便让她创作《country Road in china》,搭配二胡演奏家陈军;西班牙弗拉门戈舞者兼歌手卡门,因痴迷京剧,主动申请参与《Flamenco in beijing》,与京剧老生演员王佩瑜合作。

“卡门第一次听京剧时,就被京胡的旋律和老生的唱腔震撼,她觉得弗拉门戈的‘激情’与京剧的‘韵味’有共通之处。” 专辑统筹李然说,“为了更好地融合两种风格,卡门特意飞到北京,跟着王佩瑜学了一个月的京剧唱腔,还尝试用弗拉门戈的响板打出京剧锣鼓的节奏,最后在歌里,她用弗拉门戈的转音演绎京剧的‘西皮流水’,效果特别惊艳。”

对于一些小众文化的音乐,团队还特意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洲与印度的狂欢》中,非洲鼓部分由肯尼亚马赛部落的鼓乐传承人奥马尔演奏,他用祖传的兽皮鼓,打出只有部落内部才懂的 “欢迎节奏”;《北欧极光与中国雪》里,北欧萨米人的 “约伊克”(无词吟唱)由萨米族传承人埃娃演绎,与中国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的古琴旋律结合,像极光与雪花在夜空**舞。

由于艺人分布在全球 12 个国家,专辑创作主要通过 “线上协作 线下集中录制” 的方式进行。每天,不同国家的音乐人通过视频会议讨论编曲细节,共享录音文件,有时为了一个音符的衔接,会跨越时差反复沟通 —— 中国的深夜,正是美国的清晨,林晚星常常在录音棚待到凌晨,一边听美国艺人的录音,一边与中国的编曲师调整旋律;而当中国迎来黎明时,她又要和欧洲的音乐人对接,确保每首歌的进度同步。

《丝路谣》的创作,是一场 “三国音乐人的远程协作”。中国艺人周深负责主唱,阿拉伯音乐人哈立德演奏乌德琴,波斯音乐人法尔汉演奏塔尔琴,三人从未见过面,却通过音乐建立了默契。

最初的版本里,周深的戏腔与哈立德的乌德琴衔接有些生硬,戏腔的高亢与乌德琴的低沉形成 “断层”。林晚星建议在中间加入波斯塔尔琴的旋律,作为 “过渡桥梁”—— 塔尔琴的音色介于乌德琴与中国琵琶之间,既能承接乌德琴的低沉,又能引出戏腔的高亢。法尔汉立刻录制了一段塔尔琴旋律,周深听后灵感迸发,在戏腔里加入了波斯音乐的 “颤音” 技巧,让两种风格的衔接瞬间自然。

“我还特意在歌词里加入了‘双语彩蛋’,” 周深说,“副歌部分有一句‘风沙漫过长安路’,后面用阿拉伯语轻声唱‘驼铃响过巴格达’,既呼应丝路的主题,又让不同国家的听众都能感受到熟悉的文化元素。” 最终,《丝路谣》的间奏里,乌德琴、塔尔琴与中国笛子交织,戏腔、阿拉伯吟唱与波斯民谣的片段穿插其中,仿佛一场跨越千年的丝路音乐盛宴。

美国艺人莉莉安创作《country Road in china》时,特意带着二胡演奏家陈军去了云南大理的喜洲古镇。在古镇的稻田边,莉莉安弹着吉他,唱着乡村乐的旋律,陈军则用二胡模仿稻田里的蛙鸣、风吹麦浪的声音,两种乐器的旋律在田野间回荡,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聆听。

“我第一次来中国乡村时,就觉得这里的宁静和美国田纳西州的乡村很像,只是声音不一样 —— 美国乡村有吉他和口琴,中国乡村有二胡和竹笛。” 莉莉安说,“所以我想在歌里,用美国乡村乐的唱腔,唱中国乡村的故事,再用二胡代替口琴,让两种乡村音乐‘对话’。”

歌曲的主歌部分,莉莉安用乡村乐的节奏,唱述她在喜洲古镇看到的场景:“白族的房子晒着太阳,老奶奶在门口绣着花,二胡的声音飘过来,像山间的小溪在流淌。” 副歌部分,陈军的二胡突然加入,旋律与吉他交织,莉莉安还特意学了几句中文,唱道 “乡村的路,连接你我,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简单的歌词却充满温暖的力量。

录制时,莉莉安总觉得二胡的旋律还能更 “贴” 乡村乐,陈军便尝试用二胡模仿吉他的 “滑音” 技巧,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滑动,拉出类似吉他的旋律,让两种乐器的融合更无缝。“以前觉得二胡只能拉传统曲子,没想到和乡村乐结合也这么好听,” 陈军笑着说,“音乐真的没有边界,只要用心,不同风格都能找到共鸣。”

《Flamenco in beijing》的创作,是卡门与王佩瑜的 “跨戏剧交流”。卡门带来西班牙弗拉门戈的 “激情”—— 响板的节奏、吉他的扫弦、充满力量的唱腔;王佩瑜则带来京剧的 “韵味”—— 京胡的高亢、锣鼓的节奏、老生的醇厚唱腔。两人第一次合作时,卡门用响板打出弗拉门戈的 “12 拍节奏”,王佩瑜立刻用京剧的 “快板” 锣鼓回应,两种节奏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弗拉门戈的‘悲怆’与京剧的‘苍凉’很像,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王佩瑜说,“比如弗拉门戈的唱腔注重‘情感爆发’,京剧的老生则讲究‘字正腔圆’,我们在歌里,让卡门用弗拉门戈的转音唱京剧的‘西皮流水’,我用老生的唱腔唱弗拉门戈的‘法鲁卡’节奏,两种唱腔交替,像一场东西方的戏剧对话。”

歌曲的间奏部分,卡门还跳起了弗拉门戈舞,响板的节奏与京剧的锣鼓同步,她的裙摆飞扬,与王佩瑜的京剧水袖在空中形成呼应。“我特意把弗拉门戈的‘踏足’动作,和京剧的‘台步’结合,” 卡门说,“踏足的重音对应锣鼓的‘咚’,台步的轻盈对应京胡的‘颤音’,跳舞时就像在和京剧的旋律对话。”

2027 年 3 月,《世界之声》全球同步上线,在 Spotify、Apple music、qq 音乐等 20 多个平台推出,同时发布 15 首歌的 mV,每支 mV 都在对应的文化发源地拍摄 ——《丝路谣》的 mV 在敦煌莫高窟、阿拉伯沙漠、波斯古城取景,《country Road in china》在云南喜洲古镇和美国田纳西州乡村拍摄,《Flamenco in beijing》则在西班牙弗拉门戈酒馆和北京长安大戏院取景,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看到背后的文化场景。

专辑上线首周,全球销量就突破 300 万张,创下年度跨国专辑销量纪录。在 Spotify 全球专辑榜,《世界之声》空降第 3 名,其中《丝路谣》《country Road in china》《Flamenco in beijing》三首歌进入全球单曲榜前 20;在中国 qq 音乐,专辑连续 7 天霸占 “全球榜” 榜首,所有歌曲都进入 “热歌榜” 前 50;在西班牙,《Flamenco in beijing》成为当地电台播放量最高的歌曲,卡门甚至收到西班牙国王的邀请,在马德里皇宫表演这首歌;在阿拉伯地区,《丝路谣》的播放量突破 1 亿次,哈立德的乌德琴演奏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不少阿拉伯年轻人开始学习中国戏腔。

“我从来没想过,融合中国戏腔的歌能在阿拉伯这么火,” 周深说,“有阿拉伯粉丝给我发私信,说他们跟着歌里的乌德琴旋律学戏腔,虽然发音不标准,但觉得特别有趣。还有人问我‘中国的京剧还有哪些好听的曲子’,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能让大家主动去了解其他文化。”

专辑上线后,全球听众纷纷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感受。美国听众艾米丽在 Spotify 评论区写道:“《country Road in china》让我想起奶奶家的田纳西乡村,但二胡的旋律又让我向往中国的云南,明年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听听真实的二胡声。” 中国听众小林则说:“第一次听《Flamenco in beijing》时,被卡门的响板和王佩瑜老师的京胡惊艳到了,原来弗拉门戈和京剧可以这么搭,现在我每天都在学用响板打京剧的节奏。”

更令人惊喜的是,专辑还引发了 “跨文化音乐学习热潮”。在抖音上,# 世界之声乐器挑战 #话题播放量突破 50 亿次,网友们用不同国家的乐器演绎专辑里的歌曲 —— 有人用中国古筝弹《非洲与印度的狂欢》,有人用美国口琴吹《丝路谣》,还有人用西班牙吉他弹《北欧极光与中国雪》。“我是一名小学音乐老师,现在每天都会教学生用口琴吹《country Road in china》的二胡旋律,” 一位美国老师在视频里说,“孩子们不仅喜欢这首歌,还主动问我‘中国的二胡长什么样’,我会趁机给他们讲中国的音乐文化,这比课本上的知识更生动。”

《世界之声》的影响力很快传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7 年 5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办 “国际跨文化交流论坛”,特意邀请林晚星团队带着《世界之声》专辑参会,并将其评为 “年度跨文化音乐作品”,表彰专辑 “用音乐促进全球文化理解与包容” 的贡献。

在论坛的表演环节,来自 12 个国家的艺人同台演出《世界之声》的精选曲目。周深与哈立德、法尔汉合作《丝路谣》,戏腔、乌德琴、塔尔琴在巴黎的大厅里回荡;莉莉安与陈军弹唱《country Road in china》,二胡与吉他的旋律让台下听众跟着轻轻哼唱;卡门与王佩瑜则演绎《Flamenco in beijing》,响板与京胡的节奏让不少观众起身鼓掌,甚至有人跟着节奏打起了拍子。

表演结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走上舞台,握着林晚星的手说:“《世界之声》让我们看到,音乐是跨越语言、地域、文化的最好桥梁。在这个充满分歧的世界,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让全球人民在旋律中感受到‘我们是一家人’的温暖。” 她还宣布,将与晚星娱乐合作,把《世界之声》专辑纳入 “全球教育计划”,翻译成 30 多种语言,推广到全球的中小学,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多元文化音乐。

《世界之声》的成功,为 “音乐跨文化传播” 提供了新思路。不少国际唱片公司纷纷效仿,推出类似的 “文化融合专辑”;全球多所音乐学院还开设了 “跨文化音乐创作” 课程,邀请《世界之声》的音乐人担任讲师;甚至在 2028 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组委会还选用了《世界之声》中的《冰雪与极光》作为运动员入场的背景音乐,让全球观众在旋律中感受 “冬奥与世界的融合”。

林晚星团队则趁热打铁,启动 “《世界之声》全球巡演” 计划,在全球 30 个国家举办演唱会,每场演唱会都会邀请当地的传统音乐人参与,加入当地的音乐元素,让专辑的歌曲 “不断生长”。在肯尼亚内罗毕的演唱会上,他们邀请马赛部落的奥马尔加入《非洲与印度的狂欢》,用兽皮鼓打出新的节奏;在印度新德里,他们让 priya 用西塔琴重新演绎《丝路谣》,加入印度拉格的旋律;在中国北京,他们还邀请了京剧团,将《Flamenco in beijing》改编成 “京剧弗拉门戈舞台剧”,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场场爆满。

当《世界之声》全球巡演门票开售即售罄,专辑销量突破 1000 万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纳入 “全球教育计划” 时,林晚星正在巴黎的录音棚里,与来自非洲、欧洲、亚洲的音乐人一起,创作《世界之声 2》的首支单曲。此时,她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世界之声》专辑取得显着成效,成功推动全球音乐跨文化传播,获得国际组织高度认可与全球听众喜爱,触发 “全球音乐专辑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彰、全球听众支持、国际音乐行业认可)。当前剩余生命值:2244 天 5 小时(此前 2189 天 5 小时 55 天 = 2244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完成《世界之声 2》专辑制作,聚焦 “濒危传统音乐保护”,联合全球濒危音乐保护组织,收录至少 10 种濒危传统音乐,邀请对应的非遗传承人参与创作,将濒危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让古老旋律焕发新活力;同时,发起 “濒危音乐数字档案计划”,为每种濒危音乐建立包含乐谱、录音、传承人访谈的数字档案,免费向全球研究者与音乐爱好者开放】,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文化保护专项合作权限”(可主导全球性濒危音乐保护项目)。】

林晚星停下手中的笔,录音棚的桌上摊着《世界之声 2》的初步策划案,旁边放着一份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全球濒危音乐清单”—— 清单上,中国的 “赫哲族伊玛堪”、非洲的 “马赛族英雄史诗吟唱”、欧洲的 “萨米族约伊克古老调式” 等濒危音乐项目,每一项都标注着 “传承人不足 5 人”“年轻一代鲜少了解” 的危机提示。她抬头看向窗外,巴黎的晨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落在策划案上 “濒危音乐保护” 几个字上,忽然想起在肯尼亚马赛部落采风时,老传承人奥马尔说的话:“我们的鼓乐,是祖先传下来的‘声音密码’,如果没人记得,密码就会永远消失。”

这一刻,林晚星更加坚定了《世界之声 2》的创作方向 —— 不仅是 “音乐融合”,更是 “音乐守护”,要让那些即将消失的古老旋律,通过现代音乐的载体,重新被全球听见、记住、传承。

《世界之声 2》的调研工作,比首张专辑更加艰难。团队兵分五路,前往全球 10 个濒危音乐发源地,寻找传承人,记录古老旋律。在中国黑龙江,团队找到了赫哲族 “伊玛堪” 的最后三位传承人之一 ——82 岁的尤连仲老人,老人用赫哲语吟唱着《安徒莫日根》史诗片段,歌声苍凉而富有力量,间奏里还加入了赫哲族传统乐器 “口弦琴” 的声音,那是用桦木制成的简单乐器,却能弹出最原始的 “自然之声”。

“伊玛堪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口耳相传,” 尤连仲老人说,“以前部落里的人都会唱,现在年轻人都去城市了,愿意学的没几个。你们能来记录,我很高兴,至少这些旋律不会随着我一起消失。” 团队用高清录音设备记录下老人的每一段吟唱,还拍摄了口弦琴的制作过程,为 “伊玛堪” 建立初步的数字档案。

在非洲坦桑尼亚,团队找到了马赛族 “英雄史诗吟唱” 的传承人莫西,他能完整吟唱长达 30 分钟的《马赛勇士之歌》,歌词讲述马赛族勇士抗击外敌、守护部落的故事,吟唱时还会用兽皮鼓打出特定的节奏,不同的节奏代表不同的情绪 —— 急促的节奏象征战斗,缓慢的节奏代表思念。“现在部落里只有我和父亲会完整吟唱这首歌,” 莫西说,“我想教儿子,但他更喜欢听流行音乐,觉得我们的吟唱‘太老了’。”

为了让莫西看到 “古老音乐的新可能”,团队现场用电脑为《马赛勇士之歌》加入现代编曲,兽皮鼓的节奏搭配电子音乐的贝斯,古老的吟唱瞬间有了现代活力。莫西听后眼睛一亮:“原来我们的歌也能这样唱!我想试着教儿子,也许他会喜欢。”

《世界之声 2》的艺人合作,采用 “传承人主导创作” 的模式。中国艺人周深与赫哲族传承人尤连仲合作《伊玛堪的回响》,尤连仲负责吟唱 “伊玛堪” 片段,周深用现代抒情的唱腔,将赫哲族的史诗故事改编成易懂的歌词,间奏融入口弦琴与钢琴的结合,既保留 “伊玛堪” 的原始韵味,又符合现代听众的审美。

“第一次听尤连仲老人吟唱时,我被那种苍凉的感觉震撼,” 周深说,“我不想用复杂的编曲掩盖这种原始美,所以钢琴的旋律很简单,主要是衬托老人的吟唱,让听众能专注感受‘伊玛堪’的魅力。”

美国艺人莉莉安则与马赛族传承人莫西合作《勇士的新歌谣》,莫西负责兽皮鼓节奏与传统吟唱,莉莉安用乡村乐的旋律,将《马赛勇士之歌》的故事改编成英文歌词,还加入了吉他与口琴的演奏,让歌曲既有马赛族的野性,又有乡村乐的温暖。“莫西的兽皮鼓节奏很有力量,和乡村乐的吉他很搭,” 莉莉安说,“我还在副歌部分加入了合唱,邀请部落的孩子一起唱,希望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文化的魅力。”

对于欧洲萨米族的 “约伊克古老调式”,团队邀请萨米族传承人埃娃与挪威流行歌手奥莱合作。埃娃的 “约伊克” 无词吟唱,搭配奥莱的电子音乐制作,打造出《极光下的吟唱》,歌曲开头是埃娃空灵的吟唱,逐渐加入电子合成器的旋律,像极光在夜空中慢慢展开,既有萨米族的神秘,又有现代电子音乐的前卫。

“约伊克是我们与自然沟通的方式,不同的约伊克代表不同的自然事物 —— 有的代表极光,有的代表驯鹿,” 埃娃说,“奥莱的电子音乐让约伊克有了‘未来感’,也许能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我们的文化。”

“濒危音乐数字档案计划” 是《世界之声 2》的重要配套项目,团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为每种收录的濒危音乐建立包含 “音频、视频、文字、实物” 的完整档案。音频部分包括传承人不同时期的吟唱录音、乐器演奏录音;视频部分记录传承人教学、乐器制作、音乐表演的全过程;文字部分整理歌词翻译、音乐故事、传承人访谈;实物部分则通过 3d 扫描,记录乐器的细节,包括材质、工艺、磨损痕迹,让研究者能清晰了解乐器的制作方法。

“这些档案不仅是‘记录’,更是‘传承工具’,” 档案负责人李敏说,“我们会将档案免费开放,全球的音乐老师可以下载音频,教学生了解濒危音乐;研究者可以通过视频,研究乐器制作工艺;甚至普通人也能通过文字,读懂每首音乐背后的故事。”

档案上线后,很快得到全球音乐界的关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将档案纳入 “世界音乐课程” 教材,让学生通过档案学习濒危音乐;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则发起 “濒危音乐进校园” 活动,邀请传承人走进校园,结合数字档案,现场教学口弦琴、兽皮鼓等传统乐器。

“以前我们研究濒危音乐,只能靠零散的资料,现在有了完整的数字档案,研究起来方便多了,”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颖说,“我们还计划根据档案,复原已经失传的‘赫哲族桦皮船歌’,让更多消失的旋律重新回到人们耳边。”

林晚星在巴黎录音棚里,反复聆听《伊玛堪的回响》的初混版本 —— 尤连仲老人的吟唱带着岁月的沧桑,周深的歌声温柔而坚定,口弦琴与钢琴的旋律交织,像一条跨越时空的 “声音纽带”。她想起尤连仲老人在录音时说的话:“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听到伊玛堪,现在你们帮我实现了。”

此时,录音棚的门被推开,团队成员拿着一份来自坦桑尼亚的邮件 —— 莫西在邮件里说,他的儿子听了《勇士的新歌谣》后,主动要求学习马赛族的英雄史诗吟唱,部落里还有几个年轻人也加入了学习,“古老的旋律,终于有了新的传承人”。

林晚星看着邮件,嘴角露出温暖的笑容。她知道,《世界之声》系列专辑的意义,早已超越 “音乐作品” 本身 —— 首张专辑让全球听见文化融合的美好,第二张专辑则为濒危音乐寻找未来。每一段旋律的记录,每一次传承人的合作,每一份数字档案的建立,都是在为 “文化多样性” 守护希望。

窗外的巴黎街头,阳光正好,偶尔有路人哼着《丝路谣》的旋律走过。林晚星拿起桌上的口弦琴,轻轻拨动琴弦,简单而原始的声音在录音棚里回荡。她忽然明白,“逆天改命” 不仅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更是用自己的力量,让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 “重获新生”—— 就像这些濒危音乐,只要有人记得、有人传唱、有人守护,它们就永远不会真正消失,而是会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世界之声 2》的筹备还在继续,团队还在全球寻找更多濒危音乐的传承人。林晚星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这些古老的旋律会传遍全球,让更多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 “珍贵的声音”,等待着被倾听、被热爱、被传承。而她的生命,也会在这场 “音乐守护之旅” 中,变得更加厚重、更有意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