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33章 “晚星艺术基金” 南美站,助力土着文化传承

亚马逊雨林的晨雾还未散尽,雅诺马马部落的 “文化传承中心” 外,土着长老塔卡正用红色植物染料,在木柱上绘制 “雨林守护兽” 图案 —— 美洲豹的轮廓在他笔下逐渐清晰,眼窝处点缀着蓝色羽毛,这是部落传承千年的图腾,象征 “人与自然的共生”。不远处,林晚星穿着部落传统的棉麻长袍,跟着土着妇女学习编织 “雨林藤蔓篮”,指尖被粗糙的藤蔓磨得发红,却笑得格外灿烂:“原来每一根藤蔓的缠绕方向,都藏着你们对雨林的理解。”

2025 年深秋,“晚星艺术基金” 海外第四站正式落地巴西里约热内卢周边的雅诺马马部落,这是基金首次将目光投向南美土着文化。不同于澳洲原住民的点画艺术、非洲部落的音乐传统,亚马逊土着文化的核心是 “与雨林共生的智慧”—— 从用雨林植物制作乐器,到以舞蹈模拟动物动作,每一种文化表达都深深扎根于这片广袤的绿色土地。林晚星团队此次带来的 “文化保护计划”,没有采用 “外来者主导” 的模式,而是全程以土着社群为核心,通过 “搭建传承空间、培育年轻传承人、推动文化普及” 三大举措,让亚马逊土着文化在守护中焕发新活力。

雅诺马马部落的 “文化传承中心”,选址在部落聚居地边缘的一片空地上,背靠参天的橡胶树,面朝蜿蜒的内格罗河 —— 这里曾是部落长老传授狩猎、农耕技艺的地方,如今被改造成集 “技艺教学、作品展示、文化交流” 于一体的空间。中心的搭建全程由土着工匠主导,林晚星团队仅提供材料与技术支持,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符合部落文化传统。

传承中心的主体建筑采用亚马逊土着传统的 “棕榈屋” 结构 —— 数十根粗壮的木柱支撑起屋顶,屋顶覆盖着层层叠叠的棕榈叶,既能遮挡雨林的暴雨,又能让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凉爽;墙面没有使用砖石,而是用编织的藤蔓帘隔开,既保留了部落 “开放式生活” 的习惯,又能灵活划分教学区、展示区。

“我们特意保留了屋顶的‘排烟口’,” 土着工匠首领阿莫说,“以前部落的棕榈屋,会在屋顶留一个小口让篝火烟排出,现在传承中心用来烧制植物染料、制作陶器时,这个排烟口刚好能派上用场。” 而在现代功能上,团队为中心加装了太阳能发电板,满足照明与电子设备的用电需求;还在展示区安装了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用来保护容易受潮的树皮画、羽毛饰品等文物级作品。

中心的院子里,还搭建了两个特殊的 “露天课堂”:一个是 “植物技艺区”,地面划分出不同区域,种植着制作染料的红木、编织用的凤梨科植物、制作乐器的竹子,土着长老会在这里现场教学如何采摘、处理这些植物;另一个是 “舞蹈广场”,地面用白色石灰石画出部落传统舞蹈的步伐轨迹,方便青少年学习时对照练习。“这个广场的形状是模仿‘雨林太阳’的,” 塔卡长老解释道,“我们的舞蹈大多与太阳、雨水、丰收有关,在这样的广场上跳舞,能让孩子们更贴近祖先的智慧。”

传承中心成立后,首批启动的是 “文化守护者” 培训计划 —— 邀请部落内 5 位掌握核心技艺的长老,每人带 10 名 12-18 岁的青少年,进行为期 6 个月的系统教学。课程涵盖 “传统舞蹈”“乐器制作”“树皮画”“口头叙事” 四大类,每类课程都遵循 “理论 实践 创作” 的模式,确保青少年不仅能学会技艺,还能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

在 “乐器制作” 课堂上,长老卡鲁拿着一根刚砍伐的竹子,教孩子们如何判断竹子的年龄 ——“竹节间距宽的,声音更浑厚,适合做笛子;竹节密的,声音清脆,适合做响板。” 他一边说,一边用石刀在竹子上刻画纹路,“这些纹路不仅是装饰,还能改变声音的共鸣,比如刻成波浪纹,吹笛子时会有‘流水声’。” 孩子们围在周围,手里拿着自己的竹子,小心翼翼地模仿,15 岁的少女莉莉在竹子上刻下了一只美洲豹,“我想做一支‘美洲豹笛子’,吹出来的声音能像美洲豹的叫声一样,守护我们的雨林。”

“传统舞蹈” 课堂则充满了活力。长老娜依带领孩子们跳 “雨林丰收舞”,她的动作模仿着猴子摘果、鸟儿飞翔、鹿群奔跑,嘴里还唱着古老的歌谣:“太阳照进雨林,果实挂满枝头,祖先的祝福,在舞蹈中流淌。” 孩子们一开始动作生硬,娜依就用游戏的方式教学 —— 让他们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动作,再慢慢融入舞蹈的节奏。“以前我们的舞蹈都是‘跟着学’,没有固定的教材,很多孩子学不会就放弃了,” 娜依说,“现在有了步伐轨迹和歌谣歌词,孩子们学得快多了,昨天还有孩子自己编了一段‘蝴蝶舞’,特别可爱。”

“雨林生态绘本” 计划,是林晚星团队为激发青少年创作热情设计的特色项目。亚马逊雨林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却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 土着青少年虽然生活在雨林中,却很少有机会系统了解雨林生态,更少有机会用艺术形式记录自己的家园。“我们希望通过绘本创作,让孩子们既了解雨林的珍贵,又学会用艺术表达对家园的热爱,” 林晚星说,“这些绘本未来不仅会在巴西的学校传播,还会翻译成多种语言,让全球更多人看到亚马逊雨林的美丽与脆弱。”

为了让绘本内容更真实、丰富,团队组织青少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 “雨林采风”—— 每天清晨,孩子们跟着部落的 “生态向导” 走进雨林,学习识别不同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征与习性;下午回到传承中心,将白天的所见所闻用画笔记录下来;晚上则围坐在篝火旁,听长老讲述与这些动植物相关的部落传说。

在雨林深处的 “兰花谷”,生态向导阿泽指着一朵紫色的兰花,告诉孩子们:“这种兰花叫‘天使兰’,只有在湿度 80% 以上、温度 25c左右的地方才会开花,它的花蜜是蜂鸟最喜欢的食物,而蜂鸟会帮它传播花粉 —— 这就是雨林的‘共生关系’。”14 岁的男孩托托立刻拿出素描本,快速勾勒出兰花的形状,还在旁边画了一只叼着花蜜的蜂鸟,“我要把这个‘共生故事’画进绘本,让大家知道雨林里的动植物都是好朋友。”

采风中,孩子们还遇到了不少 “惊喜”:在一棵巨大的绞杀榕下,发现了正在蜕皮的树懒;在河边的泥地上,看到了美洲豹的脚印;在腐烂的树干上,找到了发光的真菌。“以前我觉得雨林里的动物很可怕,”13 岁的安娜说,“这次采风后才知道,树懒很温顺,发光真菌还能在晚上照亮路 —— 雨林就像一个神奇的宝库,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这些经历,都变成了绘本中生动的画面:托托画了 “树懒蜕皮记”,安娜画了 “夜晚的发光真菌小路”,莉莉则画了 “美洲豹的脚印地图”,每一幅画都充满了孩子的童真与对雨林的热爱。

绘本创作阶段,团队鼓励孩子们将部落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绘画技巧结合。比如在绘画材料上,孩子们既可以使用长老制作的植物染料,也可以使用团队带来的彩色铅笔、水彩;在表现形式上,既可以采用部落传统的 “树皮画” 风格 —— 用线条简单勾勒、色彩浓郁,也可以尝试现代的 “卡通风格”,让形象更活泼。

16 岁的男孩马库斯,用树皮画的技法画了 “雨林水循环” 的故事:画面上方是太阳,中间是云朵,下方是河流,河流旁的土着人正在祈祷,画面中还穿插着部落符号 ——“太阳符号” 代表温暖,“水滴符号” 代表生命。“我想让大家知道,雨林的水是循环的,就像祖先的智慧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马库斯说。而莉莉则用彩色铅笔,画了一本 “雨林日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每天采风中的发现,还在每页画了一个小小的 “藤蔓书签”,书签上的图案都是部落的传统符号。

团队还邀请了巴西知名的儿童绘本作家,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指导 —— 不是修改他们的创意,而是帮助他们优化构图、完善故事逻辑。“孩子们的想法非常棒,充满了想象力,” 绘本作家劳拉说,“比如有个孩子画了‘会说话的猴子’,用猴子的视角讲述雨林的变化,这种创意比成人的想法更有感染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这些创意更好地呈现出来。” 最终,孩子们的作品汇集成《亚马逊雨林的秘密》系列绘本,分为 “动物朋友”“植物宝藏”“部落故事” 三册,每册都附有土着语言与葡萄牙语、中文、英文的对照翻译。

“晚星艺术基金” 深知,文化保护不能只停留在部落内部,还需要让更多人了解、认可土着文化。因此,团队与巴西文化部、里约热内卢教育局合作,推出了 “土着文化进校园” 计划,将土着艺术纳入当地中小学的 “多元文化课程”;同时,还在里约热内卢举办 “亚马逊土着文化展”,让城市居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雨林文化的魅力。

在里约热内卢的圣玛利亚小学,“土着文化课程” 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每周,传承中心的长老或青少年传承人,会来到学校授课 —— 有时是教孩子们跳 “雨林丰收舞”,有时是教他们制作简单的竹制响板,有时是给他们讲部落的口头叙事故事。

“以前我们只在课本上见过亚马逊雨林,觉得很遥远,” 五年级学生索菲亚说,“现在长老教我们跳丰收舞,还告诉我们每一个动作的意义,我才知道土着人是怎么和雨林相处的。” 而在实践课上,孩子们会用课堂上学到的技艺,制作小礼物 —— 有的用彩纸模仿树皮画,有的用吸管制作迷你竹笛,还有的编藤蔓小篮子,这些礼物会被寄给雅诺马马部落的青少年,形成 “文化交流互赠”。

为了让课程更有深度,团队还组织圣玛利亚小学的学生,前往雅诺马马部落进行 “文化交流之旅”。孩子们住进传承中心,和土着青少年一起采摘植物、制作染料、画树皮画,晚上还会一起围在篝火旁唱歌。“我和托托一起画了一幅‘雨林友谊画’,他画亚马逊的动物,我画城市的建筑,中间用一条彩虹连接,” 索菲亚说,“托托告诉我,他以后想看看城市的样子,我也想再来雨林,和他一起找发光真菌。” 这种跨地域的文化交流,让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土着文化,更学会了尊重与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里约热内卢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亚马逊土着文化展” 开展当天就吸引了超过 5000 名观众。展览分为 “技艺之美”“生态智慧”“年轻创作” 三个展区,展出了土着长老的树皮画、羽毛饰品、乐器,以及青少年创作的《亚马逊雨林的秘密》绘本原稿,还有传承中心的纪录片。

在 “技艺之美” 展区,阿莫长老现场演示如何用棕榈叶编织 “雨林图腾”,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叶片间,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美洲豹就出现在手中,周围的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还有人尝试跟着学习。“以前我觉得土着艺术很‘原始’,” 观众卡洛斯说,“今天看到阿莫长老的编织,才知道每一个细节都有讲究,这是真正的‘匠心’。”

“年轻创作” 展区则成为展览的 “人气王”,孩子们的绘本被投影在巨大的屏幕上,旁边放着绘本原稿和孩子们采风时的照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观看,“这些绘本比很多科普书都生动,” 家长朱莉娅说,“我女儿看完后,一直问我‘亚马逊雨林真的有会发光的真菌吗?我们能去保护它吗?’—— 这就是文化展的意义,不仅展示艺术,还能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

展览期间,团队还举办了 “土着文化论坛”,邀请巴西文化部官员、人类学家、环保组织代表与土着长老对话,讨论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土着文化”。“土着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的、发展的,” 巴西文化部副部长费尔南多在论坛上说,“‘晚星艺术基金’的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 让土着人自己主导文化保护,同时通过教育、展览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这样才能让土着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雅诺马马部落为欢迎林晚星团队,特意举办了一场盛大的 “雨林欢迎仪式”。仪式当天,部落的男女老少都穿上了传统服饰 —— 男人戴着羽毛头饰,女人穿着棉麻长裙,孩子们的脸上画着红色的植物花纹。随着鼓声响起,塔卡长老带领大家跳起 “守护舞”,动作模仿着美洲豹的沉稳、猴子的灵活、鸟儿的轻盈,嘴里唱着古老的歌谣,虽然林晚星听不懂歌词,却能感受到歌声中传递的热情与善意。

仪式中途,娜依长老走到林晚星身边,邀请她一起跳舞。林晚星有些拘谨,娜依却笑着拉起她的手,教她最简单的 “踏步动作”——“左脚踩三下,右脚踩三下,手臂像树枝一样摆动。” 林晚星跟着节奏慢慢跳起来,一开始动作有些笨拙,周围的土着人却热情地为她鼓掌,孩子们还围在她身边,跟着一起跳。渐渐地,林晚星放松下来,手臂摆动得越来越自然,甚至尝试模仿鸟儿飞翔的动作,引来一阵欢呼声。

仪式结束后,孩子们拉着林晚星来到传承中心的院子里,教她唱部落的 “雨林歌谣”。歌谣的歌词很简单,大多是 “太阳升起”“雨水落下”“果实成熟” 之类的短句,孩子们一句一句地教,林晚星跟着学,虽然发音不够标准,却唱得格外认真。“这首歌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 莉莉说,“唱的时候要想着雨林的美好,这样歌声才会好听。” 林晚星点点头,再次唱起歌谣时,眼前浮现出采风中看到的兰花、树懒、发光真菌,歌声里也多了几分温柔与真诚。

这些温馨的画面,被团队的摄影师记录下来,剪辑成短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上 —— 视频里,林晚星跟着土着人跳舞,和孩子们一起唱歌,手里拿着刚编织好的藤蔓篮,脸上满是笑容。这条视频在微博、tiktok、Instagram 等平台迅速走红,播放量在三天内突破 1 亿次,评论区里满是 “太温暖了”“文化交融的样子真美好” 的留言。有巴西网友留言:“第一次看到雅诺马马部落的文化,原来我们国家还有这么珍贵的宝藏,谢谢林晚星让更多人知道。” 还有中国网友说:“看到林总跟着学跳舞、唱歌,感觉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真的可以用文化拉近距离。”

当 “晚星艺术基金” 南美站的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年度跨文化公益典范”,《亚马逊雨林的秘密》绘本在巴西首发即售罄,里约热内卢有 20 所学校申请加入 “土着文化进校园” 计划时,林晚星正在传承中心的院子里,和孩子们一起为新一批绘本画插画。这时,她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晚星艺术基金” 南美站项目取得显着成效,成功助力亚马逊土着文化传承,推动跨文化交流与生态保护意识传播,获得国际文化组织高度认可,触发 “南美公益项目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彰、巴西文化部感谢、全球网友支持)。当前剩余生命值:2102 天 5 小时(此前 2060 天 5 小时 42 天 = 2102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推动 “亚马逊土着文化保护联盟” 成立,联合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的土着部落与文化机构,建立 “土着文化数据库”,收录传统技艺、口头叙事、生态智慧等资源;同时,将《亚马逊雨林的秘密》绘本推广至全球 30 个国家,发起 “雨林文化阅读计划”,让更多人通过绘本了解亚马逊土着文化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传承合作权限”(可参与全球性土着文化保护项目策划)。】

林晚星停下画笔,指尖还沾着孩子们调好的植物染料 —— 那是用雨林中的红木果制成的红色,带着淡淡的果香。她转头看向身边的托托,男孩正专注地在绘本上画一只树懒,树懒的爪子紧紧抱着树枝,旁边还画了一个小小的太阳符号。“托托,你画的树懒在做什么呀?” 林晚星轻声问。托托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它在守护树枝,就像我们守护雨林一样。等绘本推广到其他国家,大家就会知道,我们的雨林很重要,我们的文化也很重要。”

孩子的话像一颗石子,在林晚星心中泛起涟漪。她忽然意识到,“晚星艺术基金” 的意义,从来不是 “给予”,而是 “唤醒”—— 唤醒土着青少年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唤醒全球对土着文化的关注,唤醒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意识。而解锁的新任务,正是将这种 “唤醒” 从巴西延伸到整个南美,从局部推广到全球,让亚马逊土着文化真正成为 “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亚马逊土着文化保护联盟” 的筹备工作,从林晚星与雅诺马马部落长老的一次深谈开始。在传承中心的棕榈屋下,塔卡长老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亚马逊河的轮廓,沿着河岸点出一个个小点:“这些都是亚马逊流域的土着部落,有的在巴西,有的在秘鲁,有的在哥伦比亚。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有着一样的雨林智慧,一样的文化困境 —— 年轻人离开部落去城市,传统技艺没人传承,雨林破坏让我们的文化失去了根基。”

林晚星明白,单个部落的保护力量有限,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 “文化保护的合力”。团队很快与巴西印第安人基金会、秘鲁土着文化研究所、哥伦比亚雨林保护协会取得联系,邀请三国的 20 多个土着部落代表,在里约热内卢召开 “联盟筹备会议”。

会议上,来自秘鲁的马奇根加部落代表带来了他们的 “树皮布制作技艺”,来自哥伦比亚的库卡马部落展示了 “雨林草药知识”,雅诺马马部落则分享了 “文化传承中心” 的运营经验。“我们以前很少交流,以为彼此的文化不一样,” 马奇根加部落长老说,“现在才发现,我们都在用植物制作染料,都在用舞蹈讲述雨林故事,这些共同的智慧,就是联盟的基础。”

联盟的核心工作是建立 “土着文化数据库”,涵盖 “传统技艺”“口头叙事”“生态智慧” 三大板块。为了确保数据库的 “真实性与完整性”,团队决定采用 “土着人自主记录” 的模式 —— 为每个参与部落培训 2-3 名 “文化记录员”,他们会用文字、照片、视频的形式,记录长老传授的技艺步骤、部落流传的古老故事、与雨林相关的生存智慧,再由专业团队进行整理、分类、数字化处理。

“比如记录‘竹笛制作技艺’,不仅要拍下来制作步骤,还要记录长老说的‘竹子要在满月时砍伐才结实’‘刻纹要模仿雨水的轨迹’这些口口相传的经验,” 数据库负责人李敏说,“这些‘非标准化’的智慧,才是土着文化最珍贵的部分。” 数据库建成后,将对所有联盟部落开放,部落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技艺,共享文化资源;同时,数据库还会选择性地对全球研究机构开放,为土着文化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亚马逊雨林的秘密》绘本的全球推广,被林晚星团队称为 “雨林文化阅读计划”。为了让绘本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语境,团队邀请了 30 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进行 “本土化改编”—— 不是修改核心内容,而是在语言表达、文化注释上做调整。

比如在日本版中,翻译家在 “发光真菌” 旁边添加了 “类似日本传说中‘山姥火’的生物,象征自然的神秘力量” 的注释,让日本孩子更容易理解;在法国版中,作家将 “雨林丰收舞” 的描述,与法国乡村的 “丰收节传统” 做了关联,增强文化共鸣;在中国版中,团队还邀请了儿童插画师,在绘本末尾添加 “中国西双版纳雨林与亚马逊雨林的动植物对比”,让中国孩子感受到 “不同雨林的共同美好”。

“我们不想让绘本成为‘外来文化的展示’,而是‘跨文化的对话’,” 推广负责人张颖说,“比如在德国的小学,我们会组织‘雨林文化周’,让孩子们读绘本、学跳土着舞蹈、用环保材料制作‘迷你雨林模型’,通过多感官体验,了解亚马逊文化。”

计划还与全球 200 多家公益组织合作,在非洲、亚洲的贫困地区捐赠绘本。“在肯尼亚的一所乡村小学,孩子们看到绘本里的树懒,都兴奋地围在一起讨论,” 公益组织代表反馈,“他们虽然生活在草原,却能理解‘守护家园’的意义,这就是绘本的力量 —— 跨越地域,传递共同的情感。”

林晚星在雅诺马马部落的最后一天,部落为她举办了 “送别仪式”。娜依长老将一条用鹦鹉羽毛编织的项链戴在她脖子上:“这是部落的‘守护项链’,羽毛来自雨林的鹦鹉,象征着‘飞翔的希望’。希望你带着它,把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雨林故事,带到更多地方。”

孩子们拉着林晚星的手,把自己画的绘本手稿、编织的藤蔓小篮子塞到她手里。托托还特意画了一幅 “林晚星和部落一起跳舞” 的画,画面上,林晚星穿着棉麻长袍,和土着人围成一个圈,头顶是太阳,脚下是雨林,旁边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我们是朋友,我们一起守护文化。”

林晚星看着手中的礼物,眼眶有些湿润。她蹲下身,认真地对孩子们说:“我一定会回来的,等联盟成立,等绘本推广到全球,我会带着其他国家的小朋友的祝福,来看你们,来看我们的文化传承中心,来看这片美丽的雨林。”

汽车驶离部落时,林晚星从车窗回望,看到传承中心的棕榈屋在雨林中若隐若现,塔卡长老和孩子们还站在路边挥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像一幅温暖的画。她摸了摸脖子上的羽毛项链,心中充满了力量 —— 未来的路还很长,联盟的建立、数据库的完善、绘本的推广,都会遇到挑战,但只要想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想到长老们坚定的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当天晚上,林晚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组照片:有传承中心的棕榈屋,有孩子们画的绘本,有她和土着人一起跳舞的画面,最后一张是她戴着羽毛项链,站在雨林中微笑的照片。配文写道:“亚马逊雨林的晨雾会散去,但土着文化的光芒不会。‘晚星艺术基金’会继续与这里的人们一起,守护这份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让雨林的故事,在全球绽放。”

照片发布后,很快收到了来自全球的留言。秘鲁的土着部落代表留言:“期待联盟成立,我们一起守护亚马逊文化!” 中国的读者说:“等绘本中文版上市,我一定要给孩子买,让他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神奇的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账号则评论:“文化传承需要这样的坚持与联结,期待与‘晚星艺术基金’一起,推动全球土着文化保护。”

林晚星看着这些留言,心中明白,她的 “逆天改命” 之路,早已与 “文化传承”“公益守护” 紧紧相连。生命的长度在系统的提示中不断增加,但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厚度在一次次的文化交融、一次次的公益实践中,变得越来越丰盈。而亚马逊雨林中的这段经历,就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种下了 “跨越边界、守护文化” 的信念,也将在未来,生长出更多照亮世界的 “文化之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