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18章 “新星导演计划” 第三部作品,聚焦非遗文化

三月的苏州平江路,雨丝斜斜地织着,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泽。《非遗守护者》的拍摄现场,新人导演张悦正蹲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院落里,镜头对准绣娘手中的银针 —— 丝线在素白的绸缎上穿梭,转眼便勾勒出一朵栩栩如生的玉兰花。“再慢一点,把苏绣‘虚实针’的层次感拍出来。” 张悦轻声对摄影师说,“观众要看到的不只是绣好的花,更是一针一线里的匠心。”

不远处,林晚星正和苏绣非遗传承人李芳阿姨交流,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苏绣针法图谱》。“您看剧本里写的‘盘金绣’,是不是应该用真金线?” 林晚星指着剧本中的细节,“还有这段‘年轻设计师将苏绣融入婚纱’的情节,我们想让婚纱的裙摆用‘打籽绣’做点缀,既保留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 李芳阿姨接过剧本,轻轻摩挲着纸面:“你们能这么细致地琢磨针法,我太高兴了。苏绣不怕没人懂,就怕没人愿意花心思传。”

与此同时,陕西华县的皮影戏老艺人王忠义,正带着剧组工作人员整理祖传的古皮影。这些皮影已有百年历史,皮质通透,色彩虽有些斑驳,却依然能看出当年 “沥粉贴金” 的精致工艺。“这段‘三打白骨精’的皮影,是我爷爷年轻时刻的,你看孙悟空的金箍棒,用的是‘透雕’技法,阳光一照能看见纹路里的光。” 王忠义小心翼翼地拿起皮影,对负责道具的工作人员说,“拍摄时一定要轻拿轻放,这些老物件经不起折腾。”

《非遗守护者》作为 “新星导演计划” 扶持的第三部现实题材电影,采用 “双故事线并行” 的结构 —— 一条线讲述陕西皮影戏艺人王建国(由演员王景春饰演)修复祖传古皮影,对抗 “皮影戏没人看” 的困境;另一条线聚焦苏州年轻设计师林晓(由演员周冬雨饰演),在质疑声中坚持将苏绣融入现代时装,让传统技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从剧本打磨到实地拍摄,从非遗技艺考据到演员培训,每一个环节都围绕 “真实还原非遗、展现当代活力” 展开,力求让观众看到非遗文化 “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态传承”。

林晚星站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窗前,看着雨幕中正在拍摄的场景 —— 周冬雨饰演的林晓,正跟着李芳阿姨学习 “乱针绣”,指尖被针扎破也不肯停下。她知道,这部电影的意义远不止 “记录非遗”—— 它是一次 “为非遗发声” 的尝试,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也让年轻人明白,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美好。

《非遗守护者》的剧本创作历时一年,张悦与编剧团队先后六次深入陕西华县、苏州平江路等地,与皮影戏、苏绣非遗传承人同吃同住,收集了大量真实素材。在林晚星的指导下,剧本摒弃了 “悲情式传承” 的刻板叙事,转而通过 “人物的成长”“技艺的细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非遗故事既有 “文化厚重感”,又有 “当代生活气”,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剧本中的主角们并非 “不食人间烟火的非遗大师”,而是有着各自烦恼与坚持的普通人。皮影戏艺人王建国,年轻时曾外出打工,因为父亲病重才回到家乡接手皮影戏班,初期甚至觉得 “皮影戏赚不到钱,不如打工实在”;年轻设计师林晓,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却因为痴迷苏绣,毕业后放弃大厂 offer,回到苏州创办工作室,面临着 “父母不理解”“客户觉得苏绣老气” 的双重压力。

“我们不想把传承者塑造成‘苦行僧’,而是想展现他们的‘纠结与成长’。” 张悦解释道,“比如王建国,一开始修复古皮影只是‘完成父亲的遗愿’,直到他发现儿子偷偷跟着学皮影雕刻,才真正明白‘传承不是负担,而是责任’;林晓从一开始‘把苏绣硬搬进时装’,到后来‘根据时装风格调整苏绣针法’,她的成长让观众看到,非遗创新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灵活融合’。”

剧本中的配角同样充满 “真实感”。王建国的儿子王小宝,是个喜欢玩手机游戏的初中生,却因为看了父亲的皮影戏表演,偷偷用硬纸板模仿雕刻皮影,还把皮影戏片段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意外收获了大量粉丝;林晓的客户陈姐,是个追求时尚的职场女性,最初觉得 “苏绣太老气,不适合年轻人”,却在看到林晓设计的 “苏绣牛仔外套” 后,主动定制了一件,还成了工作室的 “回头客”。“这些配角的存在,让非遗故事更贴近生活。” 林晚星说,“王小宝代表‘非遗的未来’,陈姐代表‘非遗的受众’,他们的态度转变,比主角的独白更有说服力。”

剧本中的关键情节,都围绕 “非遗技艺的细节” 展开,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非遗、爱上非遗。王建国修复古皮影的情节中,详细描写了 “皮影修复的五大步骤”:先用软布蘸温水擦拭皮影表面的灰尘,再用特制的胶水修补破损的皮质,接着用矿物颜料还原褪色的图案,然后用细砂纸打磨皮影的边缘,最后在皮影的关节处涂抹润滑油,确保皮影能灵活转动。“这些步骤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我们跟着王忠义老艺人学来的。” 张悦说,“拍摄时,王景春老师特意学了三个月皮影修复,虽然镜头里只拍了几分钟,但每一个动作都很标准。”

林晓设计苏绣时装的情节中,同样充满 “技艺细节”。她为客户设计婚纱时,在婚纱的领口用 “打籽绣” 绣出细小的珍珠纹样,既不张扬又显精致;在牛仔外套的后背,用 “乱针绣” 绣出抽象的山水图案,让传统苏绣有了现代艺术感;甚至在 t 恤的袖口,用 “虚实针” 绣出英文单词,让苏绣与潮流元素完美融合。“这些设计不是我们瞎编的,而是和李芳阿姨一起商量出来的。” 张悦补充道,“比如‘苏绣 t 恤’,一开始我们担心针脚太粗会硌皮肤,李芳阿姨就建议用‘细丝线’和‘短针脚’,既保留苏绣的质感,又穿着舒服。”

剧本没有刻意 “捧传统、踩现代”,而是展现 “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成就”。王建国的皮影戏班,因为年轻人觉得 “看皮影不如看电影”,观众越来越少,直到王小宝把皮影戏片段拍成短视频,用 “快节奏剪辑”“流行音乐配乐” 的方式呈现,才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林晓的苏绣工作室,一开始因为 “风格太传统” 没人光顾,直到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 “苏绣 时装” 的设计过程,用 “直播绣制”“粉丝投票选图案” 的方式互动,才打开了市场。

“我们想通过这些情节告诉观众,非遗不需要‘固步自封’,现代也不是‘洪水猛兽’。” 林晚星说,“比如皮影戏,传统的‘慢节奏’适合现场观看,但在短视频平台,‘快节奏’更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苏绣传统的‘花鸟图案’很美,但和现代时装结合时,‘抽象图案’更受欢迎。这种‘灵活调整’不是‘背叛传统’,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剧本的结尾,王建国的皮影戏班与林晓的苏绣工作室合作,推出了 “皮影主题苏绣时装秀”—— 模特穿着绣有皮影图案的时装走秀,背景播放着皮影戏表演的片段,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在舞台上完美融合。“这个结尾不是‘强行圆满’,而是我们看到的真实趋势。” 张悦说,“现在有很多非遗传承人都在尝试跨界合作,皮影戏与苏绣的结合,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我们想通过这个结尾,给观众留下‘非遗有无限可能’的想象空间。”

《非遗守护者》的拍摄历时四个月,剧组先后赴陕西华县、苏州平江路等地实地拍摄,邀请皮影戏、苏绣非遗传承人全程担任艺术顾问,从道具制作到演员表演,每一个细节都严格遵循非遗技艺的真实流程,确保影片中的非遗元素 “经得起看,经得起查”。

影片中的皮影道具,全部由陕西华县的皮影艺人手工制作,从选皮、制皮到雕刻、上色,每一步都遵循传统工艺。选皮用的是 “秦川黄牛皮”,这种皮质柔软且有韧性,适合雕刻;制皮时要将牛皮浸泡在石灰水中,反复刮削,直到厚度均匀;雕刻用的是 “斜口刀”“平口刀” 等十余种刀具,艺人根据图案的需要,变换不同的刀法;上色用的是矿物颜料,色彩鲜艳且不易褪色,其中 “红色” 用的是朱砂,“蓝色” 用的是石青,“黄色” 用的是石黄,都是传统皮影戏常用的颜色。

“我们一开始想找工厂批量生产皮影道具,觉得这样更省钱省事。” 道具组负责人说,“但王忠义老艺人告诉我们,工厂做的皮影都是机器雕刻,没有手工雕刻的‘灵气’—— 手工雕刻的皮影,每一刀的力度、角度都不一样,能看出艺人的风格;机器雕刻的皮影,线条虽然整齐,却没有‘温度’。后来我们决定,所有皮影道具都由老艺人手工制作,虽然成本增加了三倍,时间也延长了两个月,但看到成品时,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苏绣道具的制作同样讲究。影片中林晓设计的苏绣时装,全部由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绣娘手工绣制,针法、丝线都严格遵循苏绣传统。“苏绣讲究‘一绒十八丝’,一根丝线要分成十八股来绣,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才细腻。” 李芳阿姨说,“我们为影片绣制的‘玉兰花苏绣婚纱’,光裙摆就用了两百多根丝线,绣了整整一个月,其中‘花瓣的渐变’用的是‘虚实针’,‘花蕊的立体感’用的是‘打籽绣’,这些都是苏绣的经典针法,不能出错。”

为了让道具更 “真实”,剧组还收集了大量老物件 —— 王建国皮影戏班的 “旧戏箱”,是从当地一位老艺人手中借来的,已有百年历史,箱子上还能看到当年的演出地名;林晓工作室的 “苏绣针法图谱”,是李芳阿姨的祖传之物,页面上有她祖辈留下的批注;甚至影片中出现的 “皮影戏锣鼓”,都是从当地皮影戏班借来的老乐器,声音比新乐器更浑厚。“这些老物件不是‘摆设’,而是‘有故事的道具’。” 张悦说,“当演员拿着这些老物件表演时,能更快进入角色,观众也能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到非遗的‘历史感’。”

为了让演员更好地诠释角色,剧组安排演员提前三个月学习非遗技艺。王景春为了饰演皮影戏艺人王建国,专门到陕西华县跟着王忠义老艺人学习皮影雕刻、表演,每天练习八个小时,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一开始我觉得皮影雕刻很简单,不就是在皮上刻图案嘛。” 王景春说,“但真正上手才知道,每一刀都有讲究 —— 刻‘直线’要稳,刻‘曲线’要柔,刻‘花纹’要细,稍微不小心就会刻破皮质。有一次我刻孙悟空的脸,因为力度没掌握好,把眼睛刻歪了,只能重新来,光这一个图案我就刻了十遍才满意。”

周冬雨为了饰演苏绣设计师林晓,也到苏州刺绣研究所跟着李芳阿姨学习苏绣针法。“苏绣的针法太复杂了,光基础针法就有几十种,‘虚实针’‘乱针绣’‘打籽绣’,每种针法的手势、力度都不一样。” 周冬雨说,“我记得第一次学‘打籽绣’,针总是扎到手,手指上全是小洞,疼得我直掉眼泪。李芳阿姨安慰我说,她年轻时学苏绣,手上的伤比我还多,‘没有伤痕,就没有好绣品’。这句话让我坚持了下来,后来我不仅能独立绣出简单的图案,还能根据设计稿调整针法。”

除了主角,剧组的群演也大多是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或爱好者。陕西华县皮影戏班的艺人,在影片中饰演皮影戏班的成员,他们的表演不需要刻意排练,因为 “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绣娘,在影片中饰演林晓工作室的员工,她们绣制苏绣的动作自然流畅,比专业演员更真实。“用真实的传承人当群演,不仅能让影片更真实,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故事被看见’。” 林晚星说,“有位皮影戏艺人告诉我们,他拍了一辈子皮影戏,从来没想过自己能上电影,现在他的孙子每次看到电影海报,都会骄傲地说‘这是我爷爷’。这种成就感,比任何报酬都重要。”

影片的拍摄场景大多选择在非遗技艺的 “原生环境” 中 —— 陕西华县的皮影戏班,取景于当地的一座老戏台,戏台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木质结构,雕花门窗,戏台前的石板地上,还能看到当年观众留下的鞋印;苏州平江路的苏绣工作室,取景于当地的一座老宅,老宅有百年历史,庭院里种着玉兰树,工作室的窗户正对着平江路的河道,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乌篷船缓缓驶过。

“我们不想在摄影棚里搭建场景,因为摄影棚里的场景‘太干净、太整齐’,没有生活的‘烟火气’。” 美术指导说,“比如皮影戏班的场景,老戏台的墙壁上有烟熏的痕迹,戏台的柱子上有艺人留下的刻字,这些细节都是摄影棚里搭不出来的;苏绣工作室的场景,老宅的木质地板踩上去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工作室的桌子上有绣娘留下的线头、针插,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感受到‘这里有人生活,有技艺传承’。”

为了保护拍摄场景中的老建筑,剧组还制定了严格的 “保护措施”—— 拍摄时不使用钉子固定道具,而是用吸盘或胶带;不随意改变建筑的结构,如需搭建临时布景,拍摄结束后立即拆除;不使用强光照射老建筑,避免对木质结构造成损害。“当地的老建筑是非遗技艺的‘载体’,如果我们为了拍摄而破坏它们,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张悦说,“我们拍摄非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非遗,包括非遗的生长环境。”

《非遗守护者》上映后,凭借真实的非遗故事、细腻的技艺呈现和温暖的情感表达,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票房突破 4 亿,豆瓣评分 8.4 分,成为 2025 年春季档的 “黑马”;更重要的是,影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广泛关注,推动了非遗技艺的 “活态传承”,真正实现了 “从银幕走进生活”。

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主动走进非遗体验馆,学习皮影雕刻、苏绣针法等非遗技艺。陕西华县的皮影戏体验馆,在影片上映后,客流量同比增长 300%,其中 80% 是年轻人;苏州平江路的苏绣工作室,推出的 “苏绣体验课”,预约排到了三个月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学习,希望孩子能 “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以前我觉得非遗是‘老古董’,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看完电影才知道,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一位上海观众说,“我在网上买了苏绣材料包,跟着教程学绣简单的图案,虽然绣得不好,但很有成就感。现在我还会关注非遗相关的公众号,了解更多非遗故事。” 一位北京观众则表示,她带着孩子去看了皮影戏表演,孩子看完后说 “比动画片还好看”,还吵着要学皮影雕刻。“电影让孩子对非遗产生了兴趣,这是我没想到的收获。” 她说。

影片的台词也成为了热门话题,比如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态传承”“传统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底气”“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给传统穿上现代的外衣”,这些台词被观众广泛传播,成为非遗文化推广的 “金句”,甚至被写进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材。

影视行业对《非遗守护者》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 “打破了非遗题材电影的‘说教式’困境,为行业提供了‘真实、细腻、有温度’的创作范本”。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在接受采访时说:“《非遗守护者》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非遗当成‘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而是把它当成‘普通人的生活一部分’。通过王建国、林晓这些角色的故事,让观众看到非遗传承人的喜怒哀乐,也看到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力,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比任何宏大的文化宣传都更有力量。”

影片还获得了文化部门的高度认可,被选为 “中国非遗文化推广影片”,在海外 20 个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放映。文化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表示:“《非遗守护者》用电影的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当代活力,为非遗‘走出去’提供了新的路径。海外观众通过这部电影,不仅能了解皮影戏、苏绣等非遗技艺,还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这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守护者》的上映,还带动了 “非遗 文旅”“非遗 文创”“非遗 教育” 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陕西华县,当地文旅部门推出 “跟着《非遗守护者》学皮影” 主题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参观影片拍摄地的老戏台,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皮影雕刻、表演,线路推出后,暑期游客量同比增长 400%;在苏州平江路,苏绣文创产品销量大幅提升,绣有影片中 “玉兰花”“皮影图案” 的笔记本、丝巾、首饰等,成为游客必买的 “网红产品”,不少苏绣工作室还推出 “定制服务”,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苏绣作品。

教育领域也掀起了 “非遗进校园” 的热潮。全国多所中小学将皮影戏、苏绣等非遗技艺纳入校本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高校的服装设计、戏剧影视等专业,也开设了 “非遗创新” 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将非遗元素融入毕业设计。“《非遗守护者》让更多人意识到,非遗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创意资源’。”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元风说,“我们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将苏绣与现代时装、皮影戏与数字媒体结合,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这正是影片带来的‘非遗创新’热潮。”

《非遗守护者》的拍摄过程中,还发生了很多温暖的幕后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也让剧组成员对 “非遗传承” 有了更深的理解。

王忠义老艺人是陕西华县皮影戏的第五代传承人,他的皮影戏班已有百年历史。拍摄期间,他不仅担任影片的艺术顾问,还亲自上阵,为影片中的皮影戏表演配音、操作皮影。有一次,为了拍摄 “王建国修复古皮影” 的关键镜头,王忠义老艺人凌晨四点就起床,带着祖传的工具来到拍摄现场,手把手教王景春修复皮影的技巧,直到镜头拍满意为止。“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传皮影戏。” 王忠义老艺人说,“以前我总担心,等我走了,皮影戏就没人传了。现在看到这么多人因为电影喜欢上皮影戏,看到年轻人愿意学,我就放心了。这部电影,圆了我‘让皮影戏被更多人看见’的梦想。”

李芳阿姨是苏州苏绣的非遗传承人,她从事苏绣行业已有四十多年。为了让影片中的苏绣场景更真实,李芳阿姨带着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绣娘,为影片绣制了上百件苏绣道具,从小小的手帕到精美的婚纱,每一件都凝聚着她们的心血。拍摄 “林晓设计苏绣婚纱” 的场景时,李芳阿姨还特意为周冬雨设计了一套 “新手针法教程”,从握针的姿势到丝线的选择,一点一点教她,直到周冬雨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苏绣图案。“苏绣是我们苏州的宝贝,也是中国的宝贝。” 李芳阿姨说,“能通过电影把苏绣的美展现给全世界,我觉得特别自豪。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年轻人喜欢苏绣,把这门技艺传下去。”

剧组的年轻成员也在拍摄过程中,与非遗结下了不解之缘。摄影师小张以前对非遗没什么兴趣,拍摄期间,他跟着王忠义老艺人学习皮影雕刻,逐渐爱上了这门技艺。拍摄结束后,他还特意买了一套皮影雕刻工具,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现在已经能独立刻出简单的皮影图案。“以前我觉得非遗离我很远,现在才发现,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它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小张说,“以后我会用镜头记录更多非遗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当《非遗守护者》票房破 4 亿,豆瓣评分 8.4 分,被选为 “中国非遗文化推广影片”,推动 “非遗 ” 产业发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时,林晚星正在北京参加 “中国非遗文化传承论坛”,与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影视从业者共同探讨 “非遗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论坛现场,播放着影片的幕后花絮视频 —— 王忠义老艺人教王景春修复皮影,李芳阿姨教周冬雨学苏绣,台下的观众纷纷被这些温暖的场景打动,响起了久久不息的掌声。

就在论坛颁奖环节,林晚星接过 “非遗文化传承杰出贡献奖” 时,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新星导演计划” 第三部作品《非遗守护者》上映成功,真实还原非遗技艺,展现非遗当代活力,获得观众、行业与文化部门高度认可,推动非遗传承与相关产业发展,触发 “非遗主题电影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文化部门认可、观众支持、非遗传承人好评)。当前剩余生命值:1652 天 5 小时(此前 1636 天 5 小时 16 天 = 1652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推动 “新星导演计划” 第四部作品《老字号新生》开机,聚焦传统老字号的创新发展;同时,联合全国 10 个非遗项目所在地,成立 “非遗创新联盟”,推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产业转化】,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新贡献奖”(助力计划成为现实题材与非遗传承结合的标杆)。】

林晚星握着奖杯,目光扫过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心中满是感慨。从《青春日记》关注青少年成长,到《绿色星球》聚焦环保主题,再到《非遗守护者》展现非遗传承,“新星导演计划” 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关注 “真实的中国故事”。她知道,解锁的新任务意味着要将 “现实题材” 与 “传统老字号创新” 结合,这既是对计划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对 “传统文化当代传承” 的深度探索。

论坛结束后,林晚星收到了王忠义老艺人发来的消息,他说皮影戏班最近招了五个年轻学员,都是看了《非遗守护者》后慕名而来的;李芳阿姨也传来好消息,苏州刺绣研究所与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共同培养 “苏绣创新人才”。看着这些消息,林晚星的心中充满了力量。

她站在论坛现场的窗边,看着窗外的阳光洒在 “非遗文化展” 的展台上 —— 展台上摆放着影片中的皮影道具、苏绣作品,还有年轻传承人创作的非遗创新产品。林晚星知道,《非遗守护者》的意义远不止一部电影,它是一颗 “非遗传承的种子”,正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而这颗种子,还将继续生长,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中国的非遗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