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当国委回首三十年 > 第83章 暗箭难防

当国委回首三十年 第83章 暗箭难防

作者:爱加班的小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5 14:13:52

2015年股灾风波的尘埃落定,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赵伯涛意识到,正面强攻难以撼动林枫扎根于北阳改革实绩的根基,他需要一支更隐蔽、更精准的“暗箭”。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林枫身边看似最坚固,却也最容易引发公众情绪波动的领域——城市改造与土地开发。

北阳作为老工业城市,历史遗留的“城中村”和棚户区体量巨大。林枫上任后,将“宜居北阳”作为重要施政目标,启动了规模空前的旧城改造计划。这项工作牵涉利益方众多,情况复杂,尽管林枫一再强调“阳光拆迁”、“公平补偿”,但终究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总会存在一些未能完全满足诉求的个体或群体。

赵伯涛的智囊团精心物色并“激活”了几个这样的“火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北阳市中心区域,正在推进拆迁的“白马巷”片区。该片区多数居民已签约搬迁,但仍有几户“钉子户”,其中一户姓吴的人家,因对补偿面积认定存在异议,且其家庭内部对补偿款分配存在矛盾,一直拒绝签约,成为了项目推进的障碍。

在赵伯涛势力的暗中支持和“专业人士”的指点下,吴家的次子,一个游手好闲、嗜赌欠债的年轻人吴老四,被推到了前台。他们为他策划了一系列“悲情表演”:

首先,一篇题为《北阳白马巷,资本铁蹄下的血泪抗争》的长文,配以吴家老人坐在断壁残垣前抹泪、孩子在不安全环境中生活的摆拍照片,开始在几个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媒体平台和论坛上病毒式传播。文章极力渲染吴家的“弱势”与“无助”,将正常的商业开发拆迁歪曲为“官商勾结、强取豪夺”,并影射林枫为了“政绩工程”和“地产商的利益”,不惜牺牲普通百姓的家园。

紧接着,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开始在网上流传。视频中,吴老四跪在疑似拆迁办门口,声泪俱下地控诉“政府不给我们活路”、“补偿标准不公平”,而画面中出现的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其言语被断章取义)则被塑造成“冷漠无情”的形象。视频刻意回避了吴家内部矛盾、其超出政策范围的补偿诉求以及项目整体的公开透明流程。

几乎同时,数封实名(但身份经核查存在夸大或虚假成分)举报信被寄往中纪委、住建部等中央部委,控告北阳市在旧城改造中“违规操作”、“暴力拆迁”(尽管北阳严格禁止物理强拆)、“补偿标准内外有别”,并直接点名林枫“纵容下属、漠视民生”。

这一套“悲情叙事 网络煽动 高层举报”的组合拳,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了巨大的舆论海啸。“白马巷事件”迅速冲上热搜,引发了全网对北阳市政府和林枫个人的口诛笔伐。不明真相的网民被情绪化的信息裹挟,纷纷指责林枫是“黑心书记”、“与民争利”。一些全国性的媒体也闻风而动,要求采访。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比之前的能源和金融攻势更加直接、更加汹涌,因为它触及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

“林书记,舆情爆炸了!很多电话直接打到了市委宣传部和信访办,质问我们为什么欺负老百姓!”秘书长语气急促,脸上难掩焦虑。

“网信办报告,相关话题的讨论量已经超过百万,负面评价占八成以上!”宣传部长补充道。

“省里……也有领导打电话来询问,要求我们‘妥善处理,避免事态扩大化,影响稳定’。”市委副书记低声说了一句,话里的意味不言自明。

林枫坐在会议室的首位,面沉如水。他仔细翻阅着舆情简报和关于“白马巷”吴家的详细调查报告。他注意到几个关键细节:吴老四有赌博前科且负债累累;吴家内部对于补偿款分配争执不休,老人意愿与子女诉求不一致;网络文章和视频的发布源头指向几个外省的营销号,且传播轨迹有明显人为推动的痕迹。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舆论战。”林枫冷静地判断,“对方很聪明,抓住了城市改造中最容易引发共情的点,而且选择了吴家这样一个内部矛盾复杂、容易操纵的对象。”

“那我们怎么办?是不是先暂停白马巷的拆迁,平息舆论?”有人提议。

“不能停!”林枫断然否定,“程序合法、补偿合理的项目,一旦因为不实舆论的压力就停滞,将会形成恶劣的先例,以后所有的工作都可能举步维艰。这正中了他们的下怀。”

他迅速做出部署,思路清晰,层层递进:

第一,信息公开,穿透迷雾。 “立刻在北阳日报、电视台、政府门户网站和‘民声呼应’平台,开设‘白马巷项目真相’专题。”林枫指示,“将项目的规划许可、拆迁公告、补偿方案标准、每户的测绘面积、评估报告、已签约户的补偿情况(脱敏后),全部公开!特别是吴家的具体情况,包括其房产证载面积、政策内可获得的最高补偿数额、以及其家庭内部关于补偿款分配的争议焦点(在保护**前提下做必要说明),都要讲清楚。用详实的数据和透明的流程,对抗模糊的悲情。”

第二,直面媒体,主动发声。 “以市委宣传部名义,主动联系那些要求采访的国家级和外地媒体,安排他们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林枫强调,“不要设限,让他们可以去白马巷现场,可以随机采访已搬迁的邻居,可以查阅公开的文件,也可以约谈项目负责人和拆迁户代表(包括吴家)。我们坦荡,才能换来客观。”

第三,精准切割,解决问题。 “成立一个由司法局、街道办事处、社区律师和人民调解员组成的工作组,主动上门,为吴家提供法律咨询和家庭矛盾调解。”林枫指出,“要把问题的本质剥离清楚:一是政策层面的补偿是否公平,这一点必须坚持原则,全市标准统一,不容突破;二是其家庭内部矛盾,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政府可以提供帮助,但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因为家庭内部分歧而否定整个拆迁政策的公正性。对于吴老四个人,如果他确有生活困难,符合民政救助政策,可以按政策给予帮扶,但这与拆迁补偿是两码事。”

第四,依法处置,震慑幕后。 “网信、公安部门联动,”林枫目光锐利,“对那几个恶意造谣、煽动对立的网络账号背后运营者,进行立案调查,固定证据。对于吴老四可能存在的受人指使、歪曲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也要依法进行告诫和训诫。要让他们知道,利用公众同情心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五,借力打力,推动普法。 “借此机会,在全市范围内,结合‘民声呼应’平台,开展一次关于城市规划、拆迁补偿政策的集中宣传解读活动。”林枫最后补充,“把这次危机,变成一次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增进市民理解的契机。”

部署下去后,北阳这台庞大的机器高效运转起来。权威信息的及时、全面公开,像阳光一样驱散了谣言的迷雾。实地采访的记者们发现,实际情况与网络传言大相径庭,多数报道开始转向客观理性。工作组深入吴家,厘清了家庭矛盾,明确了政策边界,虽然未能立刻让吴家签约,但有效瓦解了其作为“悲情符号”的正当性。网络水军在法律威慑下,也有所收敛。

一场看似滔天的舆论危机,在林枫系统、精准、有力的应对下,势头被迅速遏制,并逐渐平息。公众在了解了全面信息后,情绪趋于理性,反而对北阳市政府透明、依法办事的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赵伯涛寄予厚望的“暗箭”,再次无功而返。他精心点燃的“火种”,未能燎原,反而在林枫构筑的“信息透明”和“法治原则”的防火墙前黯然熄灭。

经过接连几次的交锋,林枫不仅稳固了地位,更在实践中锤炼出一套应对复杂局面和恶意攻击的有效方法论。他的政治手腕愈发成熟,北阳的改革航船,在经历了多次风浪洗礼后,变得更加坚固。然而,林枫也深知,赵伯涛绝不会就此罢休。下一次的攻击,或许会更加不择手段。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这座日益现代化的城市,目光坚定而深远。真正的较量,远未结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