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林砚低声重复着这个数字,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太清楚这个降幅意味着什么 —— 血乳酸是肌肉高强度运动时的代谢产物,清除速率直接反映着身体的恢复能力。速率骤降,说明张远的肌肉细胞已经不堪重负,连最基础的代谢功能都出现了紊乱。继续放任下去,不仅会导致运动表现断崖式下跌,更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心肌炎等不可逆的损伤。
他俯身靠近屏幕,鼻尖几乎要碰到冰凉的玻璃面板,右手拿起触控笔,在曲线的拐点处重重画了个圈。那个清晰的红色圆圈里,标注着精确的时间:七天前的清晨六点十五分。林砚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那天的场景 —— 天刚蒙蒙亮,他提前到训练场检查设备,远远就看到跑道上有个熟悉的身影在奔跑。走近了才发现是张远,少年穿着一身湿透的训练服,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呼吸急促得像破旧的风箱,却依旧咬着牙加速冲刺。
“张远,怎么这么早?” 林砚当时走上前,递过一瓶电解质水。张远接过水猛灌了几口,胸膛剧烈起伏着,声音带着明显的喘息:“林老师,我想再练练爆发力,国家队的选拔标准里,冲刺速度占比很高。” 他的眼神里满是执拗,连嘴角的弧度都透着不肯认输的倔强。林砚当时就皱了眉,提醒道:“你的基础训练量已经达标了,过度加练反而会伤身体。” 可张远只是含糊地应了一声,第二天依旧出现在了清晨的跑道上。
触控笔在屏幕上轻轻滑动,林砚调出了张远近一周的训练日志。系统记录显示,除了球队规定的每日四小时训练外,张远每天额外加练三小时:清晨六点到八点练冲刺跑,中午十二点利用休息时间练负重深蹲,晚上八点又偷偷溜进健身房练核心力量。最夸张的是上周四,他在完成全队的体能测试后,又独自加练了 200 次射门,直到深夜十点才离开训练场。
“这哪是训练,简直是在透支生命。” 林砚的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痛心。他点开训练日志附带的视频片段,画面里的张远在后期训练中明显出现了动作变形 —— 原本标准的摆臂姿势变得僵硬,冲刺时的步频紊乱,甚至在一次折返跑中险些摔倒。可少年像是完全没察觉,只是咬着牙一次次重复动作,汗水在跑道上积成了小小的水洼。
弹窗下方的其他数据同样触目惊心。静息心率从一周前的 62 次 / 分钟飙升至 81 次 / 分钟,超过了 70 次 / 分钟的预警线;肌肉恢复指数从 91 分暴跌至 63 分,红色的 “异常” 字样格外醒目;连平时最稳定的睡眠质量监测,都显示深度睡眠时间减少了 40%,夜间频繁出现心率骤升的异常波动。
林砚的手指在 “睡眠监测” 模块上停顿了一下,调出了张远的睡眠曲线。曲线在凌晨两点到四点间频繁起伏,标注着 “多梦”“易醒” 的标签。他想起前天晚上巡房时,看到张远的房间还亮着灯,窗户上映出少年伏案的身影。当时他以为张远在研究战术,现在想来,恐怕是身体的疲惫让他根本无法入睡。
“林老师,张远的复查报告出来了。” 敲门声响起,队医陈姐拿着一叠化验单走了进来,脸上的表情格外凝重。她将报告放在桌上,指着其中一张说:“肌酸激酶指标已经超过正常值三倍了,这是肌肉损伤的明确信号。还有心肌酶谱,虽然没到危险值,但也出现了轻微异常,再这样下去,真的会出大问题。”
林砚拿起报告,指尖划过那些冰冷的数字,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抬头看向陈姐,声音低沉:“你跟他谈过了吗?他现在还觉得自己只是累了,休息一下就好。” 陈姐无奈地叹了口气:“谈过了,可他根本听不进去。说什么‘国家队的机会就这一次,就算拼了命也要抓住’,我实在劝不动他。”
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林砚心上。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见到张远的场景。当时 17 岁的少年因为过度训练引发心肌炎,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得像纸,却还攥着足球杂志不放。那时张远就说过,他的梦想是穿上国家队的球衣,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奔跑。林砚当时就对自己说,一定要守护好这个少年的梦想,可现在,梦想却成了伤害他的利器。
“我再去找他谈谈。” 林砚站起身,拿起桌上的平板,将张远的体能曲线截图保存下来。他走到窗边,望着训练场上正在进行对抗赛的球员们,目光很快锁定了那个熟悉的 17 号身影。张远在球场上依旧很拼,一次次带球突破,可林砚能清晰地看到,他的动作慢了半拍,以往灵动的转身也变得有些迟钝,像是一把生锈的刀,再难绽放往日的锋芒。
训练结束后,张远刚走到场边,就被林砚叫住了。“来我办公室一趟。” 林砚的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力量。张远愣了一下,看到林砚严肃的表情,心里隐约有了不好的预感,默默跟了上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