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苏野却做得格外艰难。每转动一下,她的眉头都会微微皱起,额头上很快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汗珠顺着她的脸颊滑落,滴在身前的瑜伽垫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她的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胸口微微起伏,显然是在强忍着脚踝转动时带来的不适感。可即使如此,她也没有停下动作,依旧按照队医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着旋转。
“很好,就是这样,动作再慢一点,注意保持身体平衡。” 队医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时不时会用手轻轻扶着苏野的脚踝,帮助她调整转动的角度,“现在换逆时针转五圈,还是一样,不要着急,感受肌肉的发力。” 苏野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呼吸,开始逆时针转动脚踝。这一次,她的动作比刚才更加谨慎,每转动一小段距离,就会停顿片刻,确认脚踝没有不适后,再继续转动。
林砚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敬佩。他注意到,苏野的目光始终紧紧盯着自己的脚踝,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在与伤痛对抗。她的左手紧紧攥着瑜伽垫的边缘,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显然是在咬牙坚持。旁边训练的队友们也注意到了苏野的身影,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有的队友还会在训练间隙,跑过来给苏野递一瓶水,鼓励她几句。
完成脚踝旋转训练后,队医又从康复包里拿出一根弹力带,“接下来我们做弹力带抗阻训练,这个训练可以增强你脚踝周围肌肉的力量,为后续的行走和跑跳打下基础。你把弹力带套在脚掌前端,双手抓住弹力带的两端,然后慢慢将脚尖向身体方向勾,再缓缓放下,重复这个动作十次。”
苏野按照队医的指示,将弹力带套在脚掌前端,双手紧紧抓住弹力带的两端。当她开始将脚尖向身体方向勾时,脸上的表情变得更加凝重,显然这个动作带来的疼痛感比刚才的旋转训练更强烈。她的身体微微向前倾,手臂因为用力抓住弹力带而紧绷,肌肉线条清晰可见。每勾一次脚尖,她都会停顿几秒钟,然后再缓缓放下,整个过程缓慢而艰难,却始终没有放弃。
十次动作完成后,苏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额头上的汗珠已经汇成了汗珠,顺着脸颊不断滑落。她用手背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对着队医露出了一个笑容,“医生,我是不是做得还不错?” 队医笑着点了点头,“非常好,比我预期的还要好。不过今天的训练就到这里吧,不能太劳累,要给脚踝足够的恢复时间。”
苏野有些不情愿地说道:“我还能再练一会儿,我感觉我还能坚持。” 队医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行,康复训练讲究循序渐进,急不得。今天练得已经够多了,再练下去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恢复。等明天复查,如果恢复情况好的话,我们再适当增加训练量。” 苏野这才点了点头,不再坚持。
苏野在队医的搀扶下,慢慢挪到休息区的长椅旁坐下,受伤的左腿伸直,脚尖轻轻搭在地面上,右腿则自然弯曲,双手撑在长椅两侧,微微调整着坐姿,试图让自己更舒服一些。刚坐下没多久,她便下意识地从背包里掏出一个深蓝色的笔记本 —— 这个笔记本已经陪伴她多年,封面边缘有些磨损,封面上还贴着一张小小的篮球贴纸,贴纸的颜色虽已有些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它曾经的鲜亮。
她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内容:有球队不同战术的示意图,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球员的跑位路线;有每场比赛的数据分析,详细记录着每个队员的投篮命中率、篮板数量、助攻次数;还有她自己总结的训练心得,“三分球出手时手腕需更用力”“突破时脚步要更灵活”。苏野将笔记本放在腿上,目光紧紧盯着场上正在训练的队友们,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与队友们一同奔跑、传球、投篮。
此时,场上的队友们正在进行战术配合训练。只见两名队员在三分线外传球,试图突破对方的防守,可就在传球的瞬间,由于传球力度过大,球直接飞出了场外,落在了训练场的边缘。苏野看到这一幕,立刻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起来,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 “沙沙” 的声响。她一边写,一边小声嘀咕:“传球时力度要控制好,根据队友的位置调整力度,避免传球失误。”
没过多久,场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名年轻队员在投篮时,身体过于后仰,导致篮球偏离了篮筐,砸在了篮板上,然后弹了出去。苏野放下笔,抬起头,对着场上大声喊道:“小鹏,投篮时身体不要太后仰,保持身体平衡,手臂抬起时要稳定,这样投篮才会更精准!”
正在场上训练的小鹏听到苏野的声音,愣了一下,随即调整了自己的投篮姿势。他深吸一口气,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双手持球,身体保持直立,然后轻轻跃起,手腕发力,篮球顺着一道完美的弧线飞向篮筐,“唰” 的一声,精准入网。小鹏转过头,朝着苏野比了个 “OK” 的手势,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苏野也笑着点了点头,继续在笔记本上记录:“小鹏投篮姿势需注意身体平衡,调整后命中率明显提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