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训练馆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刚结束一场高强度对抗训练的林砚,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运动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身上。她手里攥着篮球,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目光却不自觉地飘向了训练馆墙上悬挂的全国女子篮球联赛冠军锦旗 —— 那面鲜红的旗帜上,金色的字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坚守。
队友们三三两两地围在一起喝水休息,说笑打闹的声音此起彼伏,可林砚却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脚步定在原地,思绪早已飘回了十几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时候的林砚才六岁,扎着两个羊角辫,穿着洗得发白的碎花裙子,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傍晚时分搬着小板凳,坐在邻居家的电视机前看篮球比赛。邻居家的王叔叔是个篮球迷,每到有比赛的日子,他家的小院里总会挤满人,大人小孩围坐在电视机旁,随着比赛的节奏时而欢呼,时而叹息,小小的院落里满是热闹的气息。
林砚记得很清楚,第一次看比赛时,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场全国性的篮球赛事。球员们穿着色彩鲜艳的球衣,在宽敞明亮的球场上奔跑、跳跃、传球、投篮,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球场四周坐满了观众,他们挥舞着彩旗,呐喊着加油,欢呼声像是要冲破电视屏幕,涌入小小的院落。那一刻,林砚瞪大了眼睛,小嘴微微张着,手里的糖葫芦都忘了吃 —— 她从来没见过这样热闹的场面,也从来不知道,原来篮球可以这么有魅力。
“王叔叔,电视里的球场好大呀!” 林砚仰着小脸,好奇地问。王叔叔笑着摸了摸她的头:“那是专业球场,能在那里打球的,都是全国最厉害的球员。” 林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目光又重新落回电视屏幕上。她看着球员们一次次冲破防守,将篮球稳稳投进篮筐,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那时候的她,对 “更大的球场” 没有太多概念,不知道全国冠军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国际赛场代表着怎样的荣誉,只是觉得电视里的球场好热闹,能在那里打球一定很开心。她甚至会偷偷模仿球员们的动作,在院子里用石头搭起简易的 “篮筐”,抱着家里的皮球跑来跑去,幻想自己也能站在那样的球场上,听着观众的欢呼。
有一次,林砚因为太投入,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疼得眼泪直流。妈妈心疼地帮她包扎伤口,劝她别再疯跑了,可她第二天还是照样抱着皮球在院子里 “训练”。妈妈无奈地摇摇头,却也没再阻止 —— 她知道,女儿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篮球种子。
后来,林砚上了小学,学校组建了女子篮球队,她第一个报了名。那时候的训练条件很简陋,没有专业的篮球架,只有两个老旧的木质篮筐,场地也是水泥地,一到下雨天就满是积水。可林砚一点也不在乎,每天放学后,她总是第一个跑到球场,最后一个离开。教练教的每一个动作,她都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有时候手指练得发肿,胳膊抬不起来,她就用热水敷一敷,第二天继续训练。
有一次,学校要举办篮球比赛,林砚因为紧张,在关键的罚球环节失误了,导致球队输掉了比赛。她蹲在球场上,看着队友们失落的表情,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教练走到她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林砚,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别放弃。你看那些电视里的球员,他们也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才站到了全国赛场。” 林砚抬起头,看着教练鼓励的眼神,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将来也要站在更大的球场上。
从那以后,林砚更加刻苦地训练。初中时,她加入了市篮球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训练,直到深夜才休息。高强度的训练让她身上布满了伤痕,手上的茧子一层叠一层,可她从来没有抱怨过。有一次,她在训练中扭伤了脚踝,医生让她休息一个月,可她只休息了半个月,就偷偷回到了球场 —— 她怕错过重要的训练,怕被队友们落下。
“林砚,怎么不走了?在想什么呢?”
陈峰的声音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回忆的闸门,将林砚从过往的思绪中拉回现实。她停下脚步,疑惑地看着林砚,手里还拿着一瓶刚拧开的矿泉水,正准备递给她。
林砚回过神,看着陈峰关切的眼神,脸上露出一抹笑容,她轻轻摇了摇头,将手里的篮球抱得更紧了些:“没什么,就是想起了小时候第一次看篮球比赛的样子。” 她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墙上的冠军锦旗,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那时候觉得电视里的球员好厉害,他们在那么大的球场上打球,还有那么多人为他们欢呼,我当时就在想,要是能像他们一样就好了。可那时候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现在也能站在全国赛场上,还拿到了冠军。”
陈峰走到林砚身边,顺着她的目光看向锦旗,笑着说:“我还记得你刚进省队的时候,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紧张得连球都运不稳。那时候你跟我说,要是能在全国赛场上得分,就算让你天天加练都愿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