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馆内的欢呼声还在耳畔嗡嗡作响,林砚握着篮球的手心微微出汗,指尖传来的皮革触感熟悉又安心。刚才终场哨响的瞬间,队友们扑过来将她围住,汗水、泪水和欢呼声交织在一起,那一刻的狂喜还未完全褪去。可当她的目光穿过拥挤的人群,落在场边那个熟悉的身影上时,心头却突然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记忆如同翻涌的潮水,瞬间将她带回了那些在训练馆里日复一日的夜晚。
从那次选拔赛上张指导一眼选中她,说 “这孩子眼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开始,张指导就成了林砚篮球路上最坚定的引路人。每天球队的常规训练结束后,夕阳都会把训练馆的玻璃窗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其他队员收拾好装备陆续离开,只有张指导会留下来,陪着林砚开启额外的训练时光。
“投篮时手腕再放松一点,手臂不要太僵硬。” 张指导总是站在离林砚不远的地方,手里拿着一个战术板,时不时停下来纠正她的动作。林砚举起篮球,按照张指导说的调整姿势,指尖发力将球投出,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却还是擦着篮筐边缘掉了下来。她有些沮丧地低下头,伸手去捡落在地上的篮球,指尖触到篮球表面的纹路,心里满是不甘。
张指导走过来,没有批评她,而是拿起一个篮球,亲自示范起来。“你看,投篮的时候要找准发力点,从脚底到膝盖,再到腰腹和手臂,力量要连贯地传递到指尖。” 他一边说,一边缓缓做出投篮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清晰透彻。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影,林砚看着张指导专注的神情,心里的沮丧渐渐消散,重新拿起篮球,跟着他的动作一遍遍练习。
除了纠正投篮姿势,张指导还会仔细分析林砚的跑位路线。他会在战术板上画出复杂的路线图,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队友和对手的位置,耐心地跟林砚讲解在不同情况下该如何跑位,如何为队友创造机会,又如何抓住对手的漏洞突破得分。“跑位不是盲目地跑动,要学会观察场上的局势,预判队友的传球路线和对手的防守策略。” 张指导的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每一句话都深深印在林砚的脑海里。
为了让林砚更好地理解,张指导还会和她进行一对一的模拟训练。他扮演防守队员,紧紧跟在林砚身后,时不时做出拦截的动作。林砚按照张指导教的方法,灵活地变换方向,时而加速突破,时而急停转身,在一次次的对抗中,逐渐找到了跑位的技巧。每次成功突破张指导的防守,将球投进篮筐时,林砚都会兴奋地看向张指导,而他总会笑着点点头,眼里满是鼓励。
比赛时的心态调整也是张指导重点关注的内容。林砚虽然技术不错,但每次遇到大型比赛,尤其是在观众席座无虚席、欢呼声震耳欲聋的场合,她就容易紧张,发挥时常失常。为了帮她克服这个问题,张指导想出了很多办法。有一次,为了让林砚在模拟的 “高压环境” 下练习投篮,他特意把训练馆的灯关掉了一半,只留下篮筐上方的几盏灯。
昏暗的训练馆里,只有篮筐周围亮着微弱的光,篮球架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射在地面上,显得有些压抑。林砚站在三分线外,看着前方模糊的篮筐,心里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她深吸一口气,举起篮球,可手臂却有些颤抖,篮球投出去后,直接偏离了篮筐,砸在了旁边的篮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再来一次。” 张指导的声音在昏暗的训练馆里响起,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林砚捡起篮球,再次站到三分线外,这一次她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回想着张指导平时教的投篮技巧,可心里的紧张还是让她的动作变形了,篮球又一次投丢了。
一次、两次、三次…… 林砚不知道自己投丢了多少次,汗水顺着她的额头往下流,浸湿了额前的碎发,贴在皮肤上,痒痒的。球衣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地贴在身上,勾勒出她略显单薄却充满力量的身形。手臂酸得几乎抬不起来,每一次举起篮球,都像是有千斤重担压在上面,指尖也因为反复发力而变得有些麻木。
她停下来,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胸口剧烈起伏着。昏暗的光线下,她能看到地面上自己的影子,显得那么渺小。“我是不是真的不行?” 一个念头在她脑海里冒出来,让她心里一阵失落。
就在这时,张指导走了过来,递给他一瓶水。“歇一会儿,擦擦汗。” 他的声音依旧温和,没有丝毫责备。林砚接过水,拧开瓶盖喝了几口,冰凉的水顺着喉咙流下去,稍微缓解了身体的燥热。张指导在她身边坐下,看着她疲惫的样子,轻声说:“林砚,别着急,也别怀疑自己。你想想,你为什么喜欢篮球?想想你想要的是什么?”
张指导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林砚心底的大门。她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篮球比赛时的兴奋,想起自己偷偷在院子里用篮球砸墙练习投篮的日子,想起加入球队时的梦想 —— 站在更大的舞台上,赢得比赛,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努力。那些画面在她脑海里一一闪过,心里的失落渐渐被坚定取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