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靠在窗边,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玻璃,窗外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球队备战的那些日子,那些充满汗水、呐喊与坚持的日常,像一部生动的电影,在脑海中缓缓放映。
每天清晨,当整座城市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薄雾中,街道上只有零星几个早起的行人,训练馆的大门就会准时为她们敞开,发出 “吱呀” 的轻响,像是在迎接一群为梦想奔赴的追光者。林砚总是和苏晴、赵蕊、陈雨这几个队友一起,提前半小时到达训练馆。推开训练馆的门,一股淡淡的塑胶场地气息扑面而来,伴随着篮球撞击地面的清脆声响,让人心头瞬间燃起一股热血。
她们放下背包,换上轻便的训练服和篮球鞋,便开始了基础的拉伸练习。林砚会先将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向上伸直,身体慢慢向左侧弯曲,感受腰部和腿部肌肉的拉伸,直到有轻微的酸胀感才停下,保持这个姿势三十秒后,再换另一侧。苏晴则喜欢先活动脚踝,她会单脚站立,另一只脚的脚尖点地,缓慢地转动脚踝,一圈又一圈,确保每个角度都能活动到。“拉伸一定要到位,不然训练的时候容易受伤。” 苏晴总是一边拉伸,一边提醒身边的队友,她的声音清脆,带着几分认真。
拉伸结束后,便是运球练习。她们分成两组,在场地两侧进行往返运球。林砚双手交替运球,篮球在她的指尖灵活地跳动,像一个听话的小精灵。她的目光专注地盯着前方,脚步快速而稳健,每一次运球都充满了力量。偶尔,她会抬头看向对面的苏晴,只见苏晴低着身子,运球的速度比平时快了不少,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苏晴,你今天怎么这么拼啊?” 林砚在一次往返后,忍不住问道。苏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马上就要比赛了,不多练练就跟不上节奏了。”
林砚至今还记得那一次,苏晴因为前一天的训练中不小心扭伤了脚踝,脚踝肿得像个馒头,走路都一瘸一拐的。大家都以为她会请假休息,可没想到,第二天清晨,苏晴依旧准时出现在了训练馆门口。她的脚上穿着一双宽松的拖鞋,手里还提着一个装满冰袋的袋子。“苏晴,你怎么来了?你的脚都这样了,应该在家休息啊!” 赵蕊看到她,连忙上前扶住她,脸上满是担忧。
苏晴却摇了摇头,笑着说:“没事,我虽然不能上场练习,但我可以坐在场边进行恢复训练,还能看着大家练习,在心里默默记着动作要领,这样等我脚好了,就能很快跟上大家的节奏,不会因为我一个人拖了球队的后腿。” 说完,她找了一个靠近场地的位置坐下,从袋子里拿出冰袋,小心翼翼地敷在受伤的脚踝上。
训练开始后,苏晴就一直坐在场边,目光紧紧地盯着场上的队友们。每当队友们进行战术练习时,她都会在心里跟着一起思考跑位和传球路线;每当有人出现失误时,她会在心里默默分析失误的原因,想着如果是自己该如何避免。中场休息时,她还会主动上前,跟队友们交流自己的看法:“刚刚那个战术,要是在传球的时候再快一点,就能避开对方的防守了。”“林砚,你刚刚突破的时候,脚步可以再灵活一点,这样对方就不容易防住你了。”
看着苏晴认真的样子,林砚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那一刻,她深深感受到了这支球队的凝聚力,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个人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团队” 这两个字的含义。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 —— 在即将到来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球队争光,为自己的青春添彩。为了这个目标,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哪怕受伤,哪怕疲惫,也从未想过放弃。
除了队员们的努力,球队的教练组更是为了备战关键阶段,付出了无数的心血。陈指导作为主教练,是球队的灵魂人物。他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头发上已经有了不少白发,但每次出现在训练馆里,他总是精神抖擞,眼神里充满了专注和坚定。
每天,陈指导都会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研究对手的比赛视频。屏幕上,对手的每一个进攻战术、每一个防守站位,都被他仔仔细细地观察着。他会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信息:“对方的主力后卫擅长突破,速度快,防守时要重点盯防”“对方的内线球员身高占优势,但移动速度慢,可以利用快攻来牵制”。遇到重要的战术片段,他会反复播放好几遍,有时候还会暂停视频,对着屏幕上的球员站位,在纸上画出战术示意图,分析其中的利弊。
有好几次,林砚在训练结束后,因为忘记拿东西而返回训练馆,都能看到陈指导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她悄悄走到门口,透过门缝看到陈指导正坐在电脑前,眉头微微皱着,一边看着比赛视频,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地写着什么,时不时还会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比划着战术动作,模拟球员在场上的跑位。窗外的天色早已漆黑,城市的灯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他的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格外认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