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眼部与门将技术结合训练”,林砚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详细描述了白天设计的训练场布局和训练流程,还补充了训练难度递进方案:“初期(第 1-2 周):选择 2-3 个固定发球点,发球类型以不旋转的高球和地滚球为主,赵磊需在球发出后 2 秒内说出旋转方向和来球角度,再进行扑救动作,每轮训练 10 次,每天 2 轮。中期(第 3-4 周):增加至 4 个发球点,随机切换发球点和发球类型(加入顺旋、逆旋弧线球),要求赵磊在 1.5 秒内完成判断并行动,每轮训练 12 次,每天 2 轮,同时安排 1-2 名队员在门前缓慢跑动,模拟简单干扰场景。后期(第 5 周及以后):保持 4 个发球点随机切换,发球速度提升 20%,赵磊需在 1 秒内完成判断与扑救,每轮训练 15 次,每天 2 轮,门前安排 3-4 名队员进行正常速度跑动干扰,进一步提升其在复杂比赛环境中的动态视力和判断能力。”
“专家评估” 模块,林砚主要记录了之前咨询眼科专家和运动康复专家的建议。他写道:“三、专家评估建议”,然后分点列出:“1. 眼科专家建议:每月带赵磊进行一次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眼轴长度等项目,监测眼部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避免在眼部有炎症(如结膜炎、角膜炎)时进行高强度眼部训练,需待炎症完全康复后再逐步恢复训练。2. 运动康复专家建议:在进行眼部训练的同时,配合颈部和肩部的放松训练,如颈部缓慢旋转、肩部拉伸等,因为颈部肌肉紧张可能会影响眼部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训练效果;训练前需进行 5-10 分钟的眼部热身,如眼球缓慢转动、眨眼练习等,避免突然高强度训练导致眼部不适。”
将三个模块的内容整理完毕后,林砚并没有就此结束。他深知,训练方案的效果需要通过数据来检验和调整,于是在文档末尾添加了 “效果跟踪计划”。他认真地敲下:“四、效果跟踪计划”,然后详细制定了跟踪内容和频率:“1. 每周跟踪记录:每周一训练前,让赵磊填写眼部疲劳自评问卷(满分 10 分,分数越高表示疲劳程度越轻),记录自评分数;每周三进行动态视力测试,使用动态视力测试仪,让赵磊识别屏幕上快速移动的目标(如数字、字母),记录正确识别率;每周五进行手眼协调反应速度测试,通过发球机从不同角度发球,记录赵磊从看到球到做出扑救动作的反应时间,每次测试重复 10 次,取平均值。2. 每月综合评估: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结合每周的跟踪数据,对赵磊的眼部疲劳状况、动态视力水平、手眼协调反应速度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数据变化趋势。若眼部疲劳自评分数持续上升、动态视力正确识别率提升、反应时间缩短,说明训练方案有效,可继续执行;若数据出现下降或停滞不前,需及时与赵磊沟通,分析原因(如训练强度过大、作息不规律等),并调整训练方案,如适当降低训练强度、增加休息时间、优化训练动作等。”
为了让跟踪数据更直观,林砚还在文档中插入了表格模板,表格分为 “日期”“眼部疲劳自评分数”“动态视力正确识别率”“手眼协调反应时间(平均值)”“备注(如训练调整、身体状况等)” 几列,方便后续记录和查看。他还在表格下方备注:“每次记录需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备注信息详细,为训练方案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林砚推开家门时,玄关处的感应灯应声亮起,暖黄的光线驱散了夜的凉意。他换下运动鞋,随手将公文包放在鞋柜上,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去客厅倒杯水,而是径直走向书房。书房的门轻轻推开,他按下墙壁上的开关,台灯 “啪” 地一声亮起,柔和的暖光瞬间铺满桌面,照亮了静静摆在那里的笔记本电脑。电脑屏幕还残留着上次关闭时的痕迹,林砚伸出手指,轻轻拂去屏幕上薄薄的一层灰尘,指尖划过冰凉的屏幕,心中满是对接下来工作的专注。
他从公文包里取出白天折叠好的草稿纸,那几张纸被他仔细地放在文件袋中,边角没有丝毫磨损。林砚坐在椅子上,身体微微前倾,小心翼翼地将草稿纸展开,一张一张地平铺在桌面上。有几张纸因为折叠时间较长,留下了深深的折痕,他便用手掌反复按压,耐心地抚平每一道褶皱,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有的地方还画着简单的示意图,都是他白天在办公室反复修改、推敲的成果,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对赵磊训练的用心。
准备工作就绪,林砚打开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很快进入了系统。他熟练地找到 “赵磊训练计划” 文件夹,这个文件夹他已经创建了半年多,里面存放着赵磊以往的体能训练、技术训练等各类计划文档。林砚右键点击空白处,选择 “新建 Word 文档”,然后将文档命名为 “赵磊专项训练计划(眼部强化版)”。命名时,他特意将 “眼部强化版” 几个字加粗,以便后续查找时能一眼识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