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这样!” 林砚恍然大悟,重重地拍了一下桌面,心中的疑惑瞬间解开。他将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眼部检查报告和赵磊的训练数据放在一起,一条完整的因果链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训练后长时间刷短视频、睡前玩游戏,导致赵磊长期处于近距离用眼状态,睫状肌持续紧张无法放松,进而出现调节功能异常和视觉疲劳;而视觉疲劳直接影响了他的动态视力 —— 无法快速精准捕捉移动的来球轨迹,手眼协调反应速度自然随之下降,点球判断失误率上升也成了必然结果。
“门将的反应速度,首先依赖于视觉捕捉的精准度。” 林砚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懊恼 —— 之前只关注了生理数据和训练、饮食、睡眠,却忽略了 “电子设备使用”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差点错过问题的核心根源。他立刻打开赵磊的个性化训练方案文档,在 “恢复调整计划” 模块下,新增了 “视觉保护专项建议” 条目,同样用加粗红色字体标注,确保能第一时间引起赵磊和助理教练的注意。
接下来,林砚开始细化视觉保护建议的内容。他结合队医的检查报告和运动视觉训练的专业知识,分 “限制使用时长”“规范使用场景”“眼部放松训练” 三个维度撰写具体要求:
在 “限制使用时长” 部分,他明确规定:“每日电子设备总使用时长控制在 3 小时以内,训练后短视频使用不超过 1 小时,睡前 1 小时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改为阅读纸质书籍或听舒缓音乐”。为了让赵磊更容易执行,他还特意备注了 “可使用手机屏幕使用时长统计功能,每日自行核对”,通过量化目标降低执行难度。
“规范使用场景” 则针对近距离用眼的细节进行调整:“刷短视频时,手机与眼睛保持至少 40 厘米距离,每 20 分钟暂停,远眺训练场尽头的绿树 5 分钟;玩游戏时,优先使用电视投屏,屏幕尺寸不小于 55 英寸,坐姿保持端正,避免弯腰低头用眼”。林砚深知,习惯的改变需要具体的行为引导,这些细节要求能帮助赵磊在使用电子设备时,减少对眼睛的伤害。
“眼部放松训练” 是视觉保护的核心,林砚结合瑜伽中的眼部放松动作和专业的视觉训练方法,设计了一套简单易操作的训练流程:“每日训练前、训练后各进行 5 分钟眼部放松,动作包括:眼球顺时针、逆时针转动各 10 圈,远眺近看切换训练(注视近处笔尖 5 秒,再远眺绿树 10 秒,重复 10 次),热敷眼部 3 分钟(用 40℃左右的温毛巾,避免烫伤)”。他还特意附上了动作示意图的链接,方便赵磊随时查看学习。
写完具体建议后,林砚没有停下,他又思考起监督和反馈机制。考虑到视觉保护效果需要长期跟踪,他在方案中补充:“助理教练每周收集赵磊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长数据,队医每两周为赵磊进行一次眼部复查,动态调整视觉保护建议;赵磊每日训练后,在问卷中补充填写‘眼部疲劳程度’(1-10 分自评),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完成方案调整时,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训练场的灯光陆续亮起,照亮了空荡荡的场地。林砚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将调整后的方案保存并发送给助理教练和队医,同时预约了明天上午与赵磊的沟通时间。他看着屏幕上红色的 “视觉保护专项建议”,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 —— 找到问题根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通过沟通让赵磊理解这些调整的必要性,主动配合执行,才能真正帮助他恢复状态。
林砚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训练场的灯光发呆。他想起刚入行时,导师曾说过:“运动训练管理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对运动员身心状态的全面关怀。” 之前的疏忽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 作为训练管理师,不仅要关注生理数据、训练计划,更要留意运动员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电子设备使用到心理状态,任何一个微小的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运动表现的关键因素。
“明天和赵磊沟通时,一定要耐心解释,不能让他觉得这是‘限制’,而是‘保护’。” 林砚在心里做好了沟通预案,他打算先通过数据对比,让赵磊直观看到状态下滑的情况,再结合眼部检查报告,分析电子设备使用与状态下滑的关联,最后一起讨论视觉保护建议的执行方式,让赵磊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被动接受要求。
夜色渐深,办公室的玻璃窗上凝结了一层薄薄的水汽,将窗外的夜色晕染得更加朦胧。林砚关掉平板电脑的瞬间,办公室里只剩下电脑屏幕发出的微弱光芒,照亮了桌面上摊开的赵磊数据分析报告和空白的方案草稿纸。他起身走到桌边,伸手揉了揉因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发酸的眼睛,指尖传来的酸胀感,让他更加能体会到赵磊长期视觉疲劳的不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