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的空调正无声地输送着冷气,屏幕的光映在林砚的脸上,让他眼中的疲惫显得格外清晰。桌上的咖啡早已凉透,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杯身缓缓滑落,在桌面上留下一道浅浅的水痕。林砚的目光紧紧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份密密麻麻的训练计划表,眉头紧紧皱着,手指悬在鼠标上方,迟迟没有落下。
“这样的强度,只会把他彻底压垮。” 林砚轻声自语,声音低沉而坚定。他再次仔细审视着计划表上的各项内容:4.5 小时的总训练时长,其中包含 1.5 小时高强度折返跑、1 小时力量训练、1 小时战术演练以及 1 小时技术打磨。这样的安排,对于队里那些体能充沛的老队员来说都有些吃力,更别说刚从伤病中恢复不久的张远了。
林砚毫不犹豫地拖动鼠标,将总训练时长从 4.5 小时缩减至 3 小时。红色的修改痕迹在白色的文档背景上格外醒目,像是一道醒目的警示,时刻提醒着他过度训练可能带来的风险。他的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多年的执教经验告诉他,此刻的 “减法”,是对运动员最大的负责。
当鼠标光标停在 “1.5 小时高强度折返跑” 这一项上时,林砚的手指顿了顿。他深吸一口气,最终还是选中了这一项,在点击删除键的瞬间,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张远昨日训练后一瘸一拐的背影。
那是昨天傍晚,夕阳的余晖将训练场上的草坪染成了温暖的金黄色。所有队员都结束了当天的训练,三三两两地勾肩搭背走向更衣室,唯有张远落在最后。他低着头,每走一步,右腿都显得有些僵硬,原本挺拔的背影也因为疼痛而微微弯曲。林砚当时就注意到了他的异常,快步走上前询问,才发现张远的小腿腓肠肌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紧绷,用手轻轻按压,张远都会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后来,队医赶来,在训练场上找了个阴凉的地方,为张远做了简单的拉伸和放松。队医一边用手掌轻轻揉搓张远紧绷的小腿肌肉,一边无奈地对林砚说:“林导,张远这孩子太拼了,明明小腿已经有了疲劳积累,还硬撑着完成了所有高强度训练。再这么下去,很容易引发肌肉拉伤,到时候恢复起来就更麻烦了。”
林砚当时看着张远咬着牙忍受疼痛的模样,心里既心疼又无奈。张远是队里最有潜力的右后卫,不仅防守能力出色,进攻端也能为球队贡献力量。但自从上次受伤后,他就变得格外 “较真”,总觉得自己耽误了球队的训练,想要通过加倍的努力赶上队友的进度。可他不知道,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反而会让身体承受更大的负担。
删除了 “1.5 小时高强度折返跑” 后,林砚的目光在屏幕上快速扫视,开始思考替代方案。他深知,训练计划的调整不能只做 “减法”,还需要合理的 “加法”,在保证运动员身体恢复的同时,也要兼顾训练效果。
经过一番思索,林砚最终确定了两项新的训练内容 ——“1 小时低强度游泳恢复” 与 “30 分钟核心稳定性练习”。他点击鼠标,将这两项内容添加到训练计划表中,然后开始详细查阅相关的生理学资料,为自己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林砚调出关于游泳恢复的研究文献,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水的浮力能够有效减轻肌肉负担,让身体在近乎无负重的状态下进行活动,避免陆地训练对关节和肌肉造成的额外冲击;同时,水流在身体周围流动时产生的按摩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体内肌酸激酶的代谢。而肌酸激酶是反映肌肉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代谢速度的加快,意味着肌肉恢复的效率也会相应提高。有数据显示,低强度游泳恢复的效率比传统的陆地慢跑高出 35%,尤其适合刚经历过高强度训练或处于伤病恢复期的运动员。
看到这些数据,林砚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他仿佛已经看到张远在泳池中舒展身体,随着水流缓缓游动,紧绷的肌肉在水的作用下逐渐放松,疲惫也一点点被驱散。
接下来,林砚开始研究核心稳定性练习的具体内容。他深知,对于右后卫这个位置来说,核心力量至关重要。在防守卡位时,需要依靠腰腹核心力量保持身体平衡,才能更好地阻挡对方球员的突破;在进攻插上时,核心力量也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支撑,让传球和射门更具稳定性。
经过筛选,林砚最终确定了平板支撑、侧桥等静态动作作为核心稳定性练习的主要内容。这些动作不需要大幅度的肢体运动,主要依靠腰腹、背部等核心肌群的力量维持身体姿势,既能有效增强核心力量,又不会额外消耗腿部肌肉,完美契合了张远目前的身体状况和右后卫的技术需求。
为了确保训练效果,林砚还特意在计划表中备注了各项动作的具体要求:平板支撑时,要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头部、肩部、臀部和脚踝在同一水平线上,避免腰部下塌或臀部上翘;侧桥练习时,要注意保持髋关节稳定,避免左右晃动。他甚至还在旁边附上了简单的动作示意图,方便张远在训练时参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