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夜晚渐渐褪去了白日的喧嚣,路灯在柏油路上投下长长的光影,偶尔有车辆驶过,留下短暂的引擎声后,又恢复了宁静。小陈站在公交站台旁,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点,发送了回复:“谢谢林主任关心,我知道了,您也早点休息。” 看着消息旁跳出的 “已读” 提示,他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浅笑,随后将手机揣回牛仔裤的兜里,双手插在外套口袋里,继续朝着家的方向慢慢走去。
晚风带着初秋的微凉,拂过脸颊时,能感觉到一丝清爽,却丝毫没有冲淡小陈心里的暖意。他抬头望了望夜空,月亮被薄云轻轻笼罩,洒下柔和的光芒,路边的行道树随风轻轻摇曳,叶子相互摩擦,发出细碎的 “沙沙” 声,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夜晚的故事。小陈的脚步不快,思绪却渐渐飘回了几年前,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模样。
那时候的他,还是个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对康复医学的热情,却也带着几分初入职场的迷茫和忐忑。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康复科办公室时,心里满是紧张,手心都微微出了汗。就在他局促不安的时候,林砚主任笑着向他走了过来,那笑容温和又亲切,瞬间缓解了他的紧张。“小陈是吧?欢迎加入我们科室,以后有什么不懂的,随时来找我。” 林砚的声音沉稳又有力量,像一颗定心丸,让他原本慌乱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刚接触康复工作时,小陈对一切都感到陌生。面对患者复杂的病情,他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分析;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时,总是抓不住重点,要么训练项目不合理,要么时间安排不科学;甚至在与患者沟通时,也常常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而让患者产生误解。每当他陷入困境,感到沮丧的时候,林砚总会及时出现。
有一次,科室来了一位因中风导致下肢瘫痪的患者,家属情绪激动,对康复效果充满担忧,患者本人也因为无法行走而变得沉默寡言,对训练十分抵触。小陈负责这位患者的康复方案制定,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熬了几个通宵,制定出一份自认为还算完善的方案,可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时,却因为无法清晰地解释方案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让家属更加不信任,患者也更加抵触训练。小陈当时特别挫败,坐在办公室里,看着那份方案,心里满是失落,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康复工作。
就在这时,林砚走了进来,看到小陈低落的样子,便坐在他身边,轻声问道:“是不是遇到难题了?跟我说说。” 小陈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林砚,语气里满是沮丧。林砚没有批评他,而是拿起那份方案,仔细地看了起来,一边看一边在纸上做着标记。过了一会儿,林砚抬起头,耐心地对小陈说:“小陈,你这份方案的思路是对的,但有几个地方需要调整。你看,这位患者刚经历中风,下肢肌力较弱,你安排的一些训练项目强度太大,超出了患者目前的承受能力,这样不仅达不到康复效果,还可能让患者受伤,加重他的抵触情绪。还有,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时,不能只讲专业术语,要把方案里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让他们知道每一个训练项目的目的是什么,大概多久能看到效果,这样才能让他们放心,配合我们的工作。”
说完,林砚又带着小陈一起去病房,亲自示范如何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林砚先是温和地与患者聊天,询问他的感受,倾听他的担忧,然后再结合患者的情况,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案,还时不时地鼓励患者,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家属看着林砚耐心细致的样子,原本激动的情绪也渐渐平复下来,对康复方案也表示认可。患者更是眼里泛起了光,主动表示愿意配合训练。
从那以后,林砚便经常带着小陈一起分析患者病情、制定训练方案、与患者沟通。他会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小陈,告诉小陈如何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来调整训练方案,如何从患者的细微反应中判断训练效果,如何用真诚和耐心赢得患者的信任。在小陈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林砚总会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谁刚工作的时候没遇到过困难?重要的是不要放弃,多学习、多积累、多反思,慢慢就会越来越熟练。”
在林砚的悉心指导下,小陈进步得很快。他逐渐掌握了康复工作的技巧,能够独立分析患者病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与患者沟通也越来越顺畅,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认可。有一次,一位长期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终于能够独立行走,家属特意给科室送来了锦旗,还特意提到了小陈,说他耐心负责,让患者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小陈当时特别开心,林砚也为他感到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小陈,你看,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有收获,继续加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