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时不时停下敲击键盘的手,低头看着笔记本上的内容,眉头微微蹙起,似乎在反复推敲某个细节。比如在确定 “训练前基础数据采集流程” 时,她发现之前只写了 “让李涛静坐 10-15 分钟”,但没有明确静坐时的具体要求,于是立刻用红色笔在旁边补充:“静坐期间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外界干扰,李涛需放松身心,可适当深呼吸,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或与人交谈”,生怕后续执行时因细节缺失出现偏差。
旁边的打印机突然 “吱呀” 一声开始工作,一张张印有方案内容的纸张被缓缓吐出。小陈起身拿起刚打印好的纸张,仔细核对上面的内容,从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到问卷的评分标准,每一个字都不放过。当看到 “主观感受问卷” 中 “关节活动度” 的描述不够具体时,她立刻回到电脑前,将 “关节活动度” 修改为 “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记录可顺畅活动的角度范围及是否存在卡顿、疼痛点)”,让记录内容更加精准,便于后续分析。
林砚站在小陈身边,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仔细看着方案文档的每一个部分。他没有打扰小陈的工作,只是偶尔在看到需要完善的地方时,轻轻提醒一句。当看到 “数据异常处理流程” 时,他指着屏幕说道:“这里可以再补充一点,当发现数据异常时,除了及时召开团队会议,还要第一时间与李涛沟通,了解他在训练过程中的具体感受,比如是否有突然的发力不当,或者之前没有提到的身体不适,这些信息对分析异常原因很重要。”
小陈闻言,立刻点头,快速在文档中添加了这一内容:“数据异常后,需在 1 小时内与李涛进行一对一沟通,详细询问训练过程中的身体感受、动作执行情况及是否存在突发状况,记录关键信息并纳入异常分析材料”。她一边添加,一边说道:“林老师,您提醒得太对了,之前只想着从数据和问卷中找原因,忽略了直接与李涛沟通的重要性,这样补充之后,异常处理流程就更完整了。”
林砚笑了笑,目光转向小陈的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和修改痕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伸手轻轻拍了拍小陈的肩膀:“你做得很好,对待每一个细节都这么严谨,这正是我们做监测工作最需要的态度。李涛的膝关节问题比较特殊,训练调整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把方案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周全,才能在后续执行中避免失误,真正帮助他改善状况。”
小陈抬起头,看着林砚,眼神里满是坚定:“林老师,您放心,我一定会把方案完善到最好。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处理,再到异常应对,每一个步骤我都会反复检查,确保没有遗漏和偏差。毕竟这关系到李涛的训练效果和身体恢复,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两人继续投入到方案的完善工作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监测室里的灯光却依旧明亮,将两人专注的脸庞照得格外清晰。小陈的手指依旧在键盘上快速移动,时不时停下来与林砚讨论方案的细节;林砚则耐心地提出建议,帮助小陈优化方案的每一个部分。
当方案文档终于完成最后一处修改时,小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点击了 “保存” 按钮,然后将文档发送到团队群里,并附上说明:“李涛训练监测方案(终稿)已上传,大家可在今晚睡前查看,如有疑问请及时反馈,明天早上 9 点召开方案交底会,确定具体执行分工”。发送完毕后,她关掉电脑,拿起笔记本,看着上面满满的记录,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林砚拿起打印好的方案终稿,仔细翻阅着,每一页都写得条理清晰、细节完善,从监测目标、数据采集方法,到问卷设计、异常处理流程,再到人员分工和时间安排,一应俱全,完全符合严谨、全面的要求。他合上方案,对小陈说道:“这份方案做得非常好,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接下来只要按照方案严格执行,再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李涛的训练调整计划一定能顺利实施,他的膝关节问题也能尽快得到改善。”
小陈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信心。她知道,这份凝聚着两人心血的监测方案,不仅是后续工作的指导工具,更是对李涛的一份责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会用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能力,帮助李涛一步步适应训练计划,朝着目标前进。
窗外的夜色依旧深沉,像一块被墨汁浸染的绸缎,将整个训练中心包裹其中。监测室内的灯光渐渐熄灭,只有墙上几块显示屏还残留着淡淡的微光,那些微光映在光滑的地面上,形成细碎的光斑,仿佛是数据世界里未消散的余温。林砚伸手关掉了最后一台设备的电源,显示屏上跳动的曲线瞬间消失,监测室彻底陷入了安静,只剩下空气里还未散尽的器械金属味与淡淡的消毒水气息交织在一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