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通。”
刺史崔源,这位清河崔氏的子弟,大唐四品高官,在听顾长生结论的瞬间,双腿彻底失去了支撑,一屁股瘫坐在了泥地上。
他的官帽歪向一旁,平日里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发髻散乱下来,沾上了尘土和草屑。
他的眼神涣散,嘴里无意识地重复着:“完了……全完了……”
这不是简单的渎职。
三百一十二个“移动的妖邪”被亲手放入城中,一旦全面爆发,渭州将化为人间炼狱。
这个责任,别说他一个刺史,就是陇右道节度使来了,也担不起。
绝望,如同潮水,淹没了在场的所有官吏。
而顾长生,是这片绝望汪洋中,唯一屹立的礁石。
他转身,面对着身后那百余名神色严峻的昭武军锐士,下达了自进入渭州以来,第一道真正意义上的军令。
“石破金,出列。”
“在!”那如铁塔般的汉子,一步跨出,甲胄铿锵。
“点五十人,随我回府衙。剩下的人,由你暂代指挥,封锁此地,任何人不得靠近那片疫营半步。天亮之前,若有异动……”顾长生顿了顿,声音里不带一丝温度,“格杀勿论。”
“喏!”石破金没有丝毫犹豫,抱拳领命。
“崔刺史,”顾长生的声音,将崔源从魂飞魄散的状态中强行拉了回来,“本使需要你,以及你手下所有还能动弹的官、吏、兵,立刻,马上,随我回府衙。”
“天……天尊……”崔源的声音还在发抖,“如今……大祸临头,我等……我等该当如何啊?”
“如何?”顾长生冷冷地瞥了他一眼,“在你哭天抢地的时候,那三百一十二颗‘火星’,正在向全城的火药桶滚过去。你想做的,是坐在这里等死,还是……爬起来,做事?”
这番话,如同一盆冰水,兜头浇在了崔源的脸上。
他打了个激灵,求生的本能,终于压倒了灭顶的恐惧。他挣扎着,在两名亲卫的搀扶下爬了起来,捡起官帽,胡乱地戴在头上。
“下官……下官听凭天尊号令!”
……
子时,渭州刺史府,灯火通明。
气氛,压抑得仿佛凝固。
府衙正堂,已经被临时改造成了一个作战指挥所。
一张巨大的渭州城防舆图,被四名府兵展开,铺在正中央的地面上。图上,坊市、街道、官署、军营的位置,标注得一清二楚。
崔源和他手下的户曹、功曹、司法等各曹参军,以及十余名负责文书的胥吏,全部被召集于此。每个人都脸色惨白,空气中弥漫着冷汗和墨锭混合的紧张味道。
顾长生坐在主位上,身上依旧裹着那件厚实的狐裘,苍白的脸色在烛火下更显羸弱,但他的眼神,却锐利得像一把刚刚开锋的斩马刀。
他没有说任何一句安抚人心的话。
他要的,不是情绪,是效率。
“崔刺史,”顾长生开口,打破了死寂,“本使需要一样东西。今日所有被安置入城的流民,他们的户籍路引发放记录,以及安置的具体坊市、住址,甚至被何人雇佣为佣工的文书。本使要全部,立刻拿到。”
崔源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一点希望的光亮。
对啊!文书!
大唐的官僚体系,虽然在某些时候显得臃肿而低效,但它最核心的优点,就是对“籍”的掌控。
任何人,只要被纳入这个体系,就必然会留下一系列的文书档案。流民安置,更是重中之重,户曹那里,必然有详细的底档!
“户曹参军何在?!”崔源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对着人群嘶吼道。
一名身材微胖的中年官员连滚带爬地出列:“下……下官在!”
“天尊要的东西,听见了没有?”崔源指着他的鼻子,“一刻钟!本官只给你一刻钟!你就是把户曹的库房给我拆了,也要把那三百一十二份档案,全都给我找出来!”
“是!是!”户曹参军不敢怠慢,带着几名胥吏,屁滚尿流地冲向了后衙的档案库。
顾长生的目光,转向了另一侧。
“石破金。”
“属下在。”
“你的昭武军,加上崔刺史的府兵,现在能调动多少人?”
石破金沉声道:“昭武军五十人,皆是精锐。府兵……刺史大人麾下,尚有三个折冲府的兵力,紧急调动,一个时辰内,可集结五百人。”
“不够。”顾长生摇头,“本使需要更多的人手,越多越好。崔刺史,城中武侯铺的武侯,巡街的金吾卫,甚至各坊的坊正、里长,这些人,你可能在一个时辰内,全部召集起来?”
崔源咬了咬牙:“下官……可以一试!以‘搜捕叛军奸细’的名义,或可办到!”
“很好。”顾长生点了点头,“那就去做。”
命令,一道接着一道,从这个临时指挥所发出。信使的脚步声在府衙的石板路上杂乱地响起,将紧张的气氛,迅速扩散到这座沉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不到一刻钟,户曹参军抱着一大摞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卷宗,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