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源彻底愣住了。
他的大脑,这位在官场中浸淫多年、自诩玲珑剔透的清河崔氏子弟的大脑,第一次出现了彻底的宕机。
他设想过无数种可能。顾长生或许会逼他写一封效忠信,与杨国忠彻底切割;或许会让他将今日之事和盘托出,反咬杨国忠一口;又或者,干脆让他称病,消极怠工,不再理会长安的任何指令。
可他万万没想到,顾长生给出的,竟是这样一条路。
这……这不是主动向杨国忠低头服软,甚至是在邀功请赏吗?
“天……天尊……”崔源的声音干涩,喉结艰难地滚动了一下,
“下官愚钝,恕下官直言,此举……此举无异于在您身边安插一枚钉子!杨相国只需顺水推舟,派来的‘向导’,恐怕就是索命的阎罗啊!”
顾长生看着他惊惶失措的样子,端起了那碗已经微凉的参汤,轻轻抿了一口。
“崔刺史,”他放下汤碗,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崔源的耳中,“你以为,杨国忠想让本使死在路上,会只用‘拖延行程’这一种手段吗?”
崔源心头一跳。
“从渭州到凉州,再到玉门关,千里官道,黄沙漫漫。”顾长生伸出一根手指,在桌上轻轻一点,“他可以在水源里下毒,可以买通沿途的山匪,可以勾结地方军镇中的将领制造一场‘意外’的哗变……他的手段,多得是你我想象不到的。”
“与其日夜防备着不知会从何处射来的暗箭,本使,更喜欢将那张弓,那支箭,都放在自己眼前。”
顾长生的声音很平静,但话语中蕴含的逻辑,却像一柄冰冷的解剖刀,瞬间剖开了崔源眼前那团迷雾,让他看到了血淋淋的现实。
崔源的呼吸,骤然急促起来。
他懂了。
这封信送过去,对杨国忠而言,是崔源在摇尾乞怜,是他杨相国的权势在渭州得到了再一次的确认。
他会认为,崔源怕了,所以用这种方式来弥补过失,重新站队。
而他,杨国忠,也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安插一个他认为最可靠、最致命的人,进入顾长生的队伍。
如此一来,顾长生就将杨国忠所有潜在的、分散的、防不胜防的阴谋,全部收束到了这一个“向导”的身上!
化暗为明,引蛇出洞!
“可……可是……”崔源的声音依旧在颤抖,但这一次,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智识被彻底碾压后的战栗,“天尊您又如何能确定,来的那个人,您……您一定能掌控得住?”
“这,便是你的投名状了。”顾长生终于将目光落在了崔源的身上。
“本使要的,不是一个真正的刺客,而是一个‘看起来’最像刺客的向导。”
“他要出身行伍,最好是边军中的斥候,身手不凡,杀气外露。”
“他要性格孤僻,不善言辞,看起来便于被收买和控制。”
“最重要的一点,”顾长生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必须是渭州本地人,家有老小,根基在此。你,崔刺史,能拿捏得住他。”
崔源的额头上,冷汗如瀑而下。
他明白了顾长生的全部计划。
这封信,是写给杨国忠的“定心丸”。
只要人是崔源选的,杨国忠在长安,就只能通过信使和金钱去收买,而崔源在渭州,却能用对方的全家老小来控制!
这盘棋,从顾长生说出第一句话开始,杨国忠就已经输了。
“下官……下官明白了!”崔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对着顾长生,行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礼,五体投地。
“天尊运筹帷幄,算无遗策,下官……心服口服!”
这一刻,他心中对杨国忠的所有恐惧都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眼前这个病弱天师的无尽敬畏。他知道,自己这条船,从今往后,只能也只配绑在顾长生这一艘巨轮之上了。
……
第二日,天还未亮,一骑快马便带着崔源的亲笔信,绝尘而去,直奔长安。
而崔源自己,则亲自带着一队府兵,赶往了城西的折冲府。
他要为天尊,挑选一把最合适的“刀”。
经过半日的盘查和筛选,一个人的档案,被送到了崔源的案头。
姓名:石破金。
年龄:三十二岁。
籍贯:渭州本地人。
履历:十六岁入伍,隶属陇右节度使麾下,为斥候营火长。
随军征战吐蕃、党项大小十三次,斩首二十七级,以悍勇闻名。三年前,因顶撞上官,被革除军职,遣返原籍。如今在折冲府内,领一个“白身”虚职,聊以度日。
家中尚有一目失明的老母,和一个待嫁的妹妹。
崔源看着这份履历,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身手高强,有实战经验。
性格刚直,有犯上记录。
怀才不遇,心有怨气。
家有软肋,便于控制。
完美!
这简直是为杨相国的“计划”,量身定做的人选!
当天下午,在刺史府的后院,顾长生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名叫石破金的男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