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
这两个字像一把生锈的钥匙,插入陆辰记忆深处那扇尘封已久的门,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与这个代号相关的,是零碎的童年片段、严格的训练、以及一种始终萦绕不去的、被无形之手操控的命运感。他从未想过,凯尔的疯狂计划,竟会与“海龙”产生交集。
老师的沉默与那句“二十四小时内答复”,更像是一种无声的确认。事情,果然比他预想的更复杂,也更危险。
他回到实验室时,已是深夜。林夕不放心,还在那里等他,趴在桌上睡着了,手边还放着她那本厚厚的速写本。柔和的台灯光勾勒着她安静的睡颜,与屏幕上那片深邃诡谲的蓝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陆辰放轻脚步,走过去,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外套披在她身上。他的动作很轻,但林夕还是惊醒了,迷迷糊糊地抬起头。
“你回来了……”她揉了揉眼睛,看到他凝重的神色,睡意瞬间消散,“怎么样?”
陆辰没有立刻回答。他看着速写本摊开的那一页,上面是她新画的草图——不再是色彩斑斓的《韧》系列,而是用深蓝和黑灰色调描绘的、扭曲的深海景象,怪异的发光水母,以及隐藏在黑暗礁石中、如同巨大眼睛般的漩涡。画面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
“你做噩梦了?”他轻声问,指尖拂过画纸上那些扭曲的线条。
林夕愣了一下,低头看着自己的画,也有些茫然:“我不知道……就是觉得心里很闷,想画点什么,画着画着就……”
就画出了这些潜意识的恐惧。那片深蓝,不仅在卫星图像上,更已经侵入了她的梦境和画笔。
陆辰将她轻轻拥入怀中,感受着她微微发凉的身体。他不能再让她独自承受这种无形的压力。
“我联系了……一位长辈。”他选择性地告知部分信息,“‘潘多拉’可能涉及一个尘封已久的绝密项目,叫‘海龙’。”
“海龙?”林夕仰头看他,眼中带着疑惑,“和你有关吗?”
陆辰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关系很复杂。我是在‘海龙’项目的相关环境下长大的,但它具体是什么,目的为何,我知道的并不完整。”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晦暗,“那是一个……充斥着非人道实验和野心的地方。”
林夕的心揪紧了。她紧紧回抱住他,试图驱散他话语中那冰冷的寒意。
“老师需要时间核实和申请权限。”陆辰继续说道,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在此之前,我们只能等。”
这种被动等待的感觉,对于习惯掌控一切的陆辰来说,无疑是种煎熬。尤其是,威胁的目标直指他唯一在乎的人。
等待的二十四小时,格外漫长。
陆辰几乎不眠不休,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试图从侧面挖掘“海龙”与“潘多拉”的关联。他调取了数十年来所有与深海探索、异常生物、未知能量相关的非公开研究报告(有些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
线索零碎而模糊。有记载显示,“海龙”项目早期确实进行过一系列关于“极端环境生命适应性”和“地外信号深海接收”的激进而残酷的实验,但项目在二十多年前因一次“重大事故”被紧急叫停并封存,所有数据和研究人员都仿佛人间蒸发。
而凯尔的履历中,有一段空白期恰好与“海龙”项目活跃的末期重合。他是否曾是“海龙”的研究员?那次“事故”又是什么?“潘多拉”是他利用“海龙”遗留技术独自进行的延续吗?
疑问越多,陆辰心中的不安就越强烈。
林夕则努力让自己保持平静,她不想再增加陆辰的负担。但她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地开始关注一切与海洋相关的新闻和信息。一则关于某海域鱼类大量异常死亡的短讯,一条关于深海探测器在某海沟失去联系的快报,甚至是一张深海的科普图片,都能让她心跳加速,那种莫名的“被注视感”和心悸会再次袭来。
她的异常,陆辰都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地加强了她周围的环境监测,调整了她的饮食和作息,甚至在她入睡时,会播放一段他特意编写的、具有安神作用的特定频率白噪音。
然而,这些措施似乎收效甚微。那片深蓝的阴影,如同一种精神层面的污染,正持续不断地侵蚀着她。
二十四小时的期限终于到了。
傍晚时分,陆辰的加密通讯器准时响起。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接听键。
“申请批准了。”老师苍老的声音传来,没有任何寒暄,直接切入正题,“‘海龙’项目的部分非核心历史数据,以及一次非公开的、由‘信天翁’号科考船执行的深海勘探权限。坐标已经发送给你。”
“信天翁”号,是一艘隶属于某个中立国际科研机构、实则具有特殊背景的科考船,其深海探测能力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勘探任务是什么?”陆辰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