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话音刚落,全场陷入死寂。薛宝钗跪在地上,双手撑着地面,身体微微颤抖。
“皇上息怒。”薛宝钗缓缓抬起头,眼中没有绝望,反而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芒,“臣女确有失职之处,但薛家百年基业,绝非三十万两银子能够动摇。”
她站起身来,竟然没有继续跪着求饶。
“薛宝钗,你还要狡辩?”太子胤礽皱眉。
“殿下误会了,臣女不是狡辩,而是要为薛家正名。”宝钗整理了一下衣裙,重新走到台前,“家兄确实被骗了三十万两,但这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薛家的资产远不止这些。”
全场哗然。这个女子竟然要把坏事说成好事?
忠顺王冷笑:“薛宝钗,你这是在胡搅蛮缠。”
“王爷请听臣女细说。”宝钗不慌不忙地展开另一份图纸,“这是薛家在全国的产业分布图。江南十八处作坊,只是薛家产业的冰山一角。”
她指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北方七个货栈,西南三个矿场,东南沿海五个码头,还有遍布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三家商铺。”
康熙皇帝眯起眼睛,开始认真打量这份图纸。
“三十万两银子,对普通商户来说确实是天文数字,但对薛家而言,不过是总资产的十分之一。”宝钗的声音越来越稳,“家兄的失误,反而让臣女意识到,薛家的产业需要更好的统筹管理。”
台下的商贾们面面相觑。这个女子真是不简单,竟然能把败笔说成契机。
“薛姑娘,你说的这些产业,能为国库带来多少收益?”户部尚书明珠开口询问。
“回大人,以去年为例。”宝钗拿出另一份文件,“薛家向国库缴纳各项税银十二万两,织造贡品三千匹,香料药材若干,总价值约二十万两。”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但这还不是薛家的最大价值。薛家的真正价值,在于稳定民生。”
“稳定民生?”康熙皇帝来了兴趣。
“正是。”宝钗指向图纸上的各个标记,“薛家在各地的作坊,直接养活了五万多个家庭。间接带动的相关产业,涉及人口超过二十万。”
全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认真听她的分析。
“以苏州的丝绸作坊为例,我们不仅收购当地农户的蚕茧,还雇佣了三千名织工。这些织工有了稳定收入,就会在当地消费,带动了餐饮、住宿、运输等行业。”
宝钗的声音清脆悦耳,逻辑清晰:“一个薛家的作坊,就是一个小型的经济圈。十八个作坊,就是十八个经济圈。”
台下的官员们开始交头接耳。这个年轻女子的见识,确实不一般。
“更重要的是,薛家还承担着稳定物价的责任。”宝钗拿出最后一份文件,“这是近三年各地丝绸、香料、药材的价格波动记录。凡是薛家有产业的地方,价格都相对稳定。”
康熙皇帝仔细看着那份价格表,眉头渐渐舒展。
“皇上圣明,自然知道商品价格稳定对百姓意味着什么。”宝钗的话说到了康熙的心坎上,“薛家虽然是商户,但从不哄抬物价,反而经常在灾年减价销售,与民同济。”
忠顺王有些坐不住了:“薛宝钗,你说得天花乱坠,但你们家现在连三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还谈什么稳定民生?”
“王爷说得对,所以臣女今日要向皇上提出一个请求。”宝钗忽然跪了下来,但这次的跪拜没有丝毫卑微,反而透着一种悲壮的决然。
“薛家愿意将所有产业无偿献给朝廷,只求皇上念在薛家四代皇商的份上,允许臣女继续管理这些产业,为国为民。”
全场震惊。薛宝钗竟然要把家产全部献给朝廷?
“你这是什么意思?”康熙皇帝也愣住了。
“皇上,臣女深知家兄之失让薛家失了信用。但这些产业涉及数十万百姓的生计,不能因为薛家的过错而荒废。”宝钗的声音越来越激昂,“臣女愿以薛家四代积累,换取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机会!”
这一招太狠了。她把薛家包装成了为国为民的典型,把自己塑造成了舍家为国的烈女。即使薛家败落,她依然要为百姓考虑。
台下的官员们被震撼了。这种气魄,这种格局,确实不是一般商户能有的。
“薛姑娘,你可想清楚了?”明珠忍不住问道,“你这是要把祖宗基业拱手相让?”
“祖宗留下基业是为了什么?”宝钗昂首挺胸,“不就是为了报国恩、济苍生吗?如果能用薛家的产业换来更多百姓的安居乐业,这就是对祖宗最好的交代!”
康熙皇帝深深地看着这个年轻女子。如此年纪,就有这样的见识和魄力,确实难得。
“薛宝钗,你的建议很有意思。”康熙皇帝缓缓开口,“但朝廷不会无故接收私人产业。你需要拿出具体的管理方案。”
“臣女早有准备。”宝钗从袖中取出一卷厚厚的文稿,“这是臣女连夜草拟的《薛氏产业朝廷托管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