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昊手捧那个沉甸甸的铁皮箱走出地下通道时,外界阳光正好,但他心头的重量远胜于手中的实物。省委组织部的正式调令已下:任命齐昊同志为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改革处副处长(主持工作)。这是一个关键的跃升,意味着他从市一级的执行层面,进入了省一级的政策制定和监管层面,舞台更大,视野更广,面临的博弈也更为复杂。
他没有立刻公开铁箱内的发现。在将铁箱按规定程序密封、移交市档案馆暂存(履行了极其严格的交接手续,并暗中叮嘱孙正清派人严密看守)后,他首先做的是完美收尾。他亲自撰写了《关于青州重机中央动力车间地下隐患应急勘探及处置情况的报告》,详细记录了发现未知空间、专家研判、开启密室及发现历史遗留物资箱的全过程,报告完全从安全生产和工程角度出发,严谨客观,毫无越界之处。报告经工作组、专家签字确认后,上报市委市政府及省委督导组。
这份报告,为他此次青州重机的冒险画上了一个合规、圆满的句号。高长河即使心存疑虑,也挑不出任何程序上的毛病,只能暗叹齐昊手段老辣,做事滴水不漏。
临行前,周敏特意为齐昊安排了一次小范围的送行。没有山珍海味,只有清茶一杯。周敏看着眼前这个越发沉稳干练的年轻人,目光中既有欣慰也有凝重:“齐昊,省国资委改革处是个要害部门,也是风口浪尖。去了之后,凡事多看多听,谨慎开口,谋定而后动。青州重机改制这盘棋,省里才是真正的棋盘,你现在是真正坐到棋盘边了。”
齐昊郑重颔首:“周书记,我明白。没有您在青州的掌舵和信任,我没有今天。请您放心,无论在哪里,该做的事情,我不会忘。”他没有明说“该做的事”是什么,但两人心照不宣。
“很好。”周敏点点头,“省里情况复杂,高长河秘书长回去后,必然会有动作。改革处的老处长快到龄了,你主持工作,既是机会也是考验。用好你手里的‘牌’,但不要轻易打出去,要等待最合适的时机。有时候,引而不发,比雷霆万钧更有力量。”
带着周敏的嘱托和那份沉甸甸的证据的复印件(他秘密制作了缩微胶片的数字扫描件),齐昊奔赴省城,前往省国资委报到。
省国资委的氛围与市里截然不同。大楼气派,人员彬彬有礼,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等级感和距离感。企业改革处更是核心中的核心,负责全省国企改革的政策设计、方案审批和试点推动,权力大,责任重,盯着这里的眼睛也更多。
齐昊的到来,无疑在处里乃至委里引起了一阵波澜。如此年轻的副处长(主持工作),空降要害部门,背后显然有能量。处里的几位老处长、老调研员表面客气,眼神中却带着审视和观望。原先几位资历比他老的副处长,心中难免有些想法。
齐昊对此心知肚明。他上任第一天,没有烧任何“三把火”,而是表现得极为谦逊低调。他逐个办公室拜访处里的每一位同志,从副处长到普通科员,真诚地表示自己是来学习的,恳请大家多多支持。他花了大量时间埋头阅读文件、档案,熟悉省里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政策框架以及各处室间的职能分工和人际关系。他很快就摸清了处里的基本盘:哪位副处长业务能力最强但脾气直,哪位老科长是“活档案”但即将退休,哪位年轻同志文字功底好但缺乏机会。
他的沉稳和谦和,渐渐打消了一些人的疑虑。但他知道,要想真正立足,必须展现出与之匹配的能力。
机会很快来了。委里要召开一次关于全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情况的专题会议,需要改革处准备一份高质量的汇报材料。这份材料不仅要总结成绩,更要精准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政策建议,是要直接上报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参考。
处长空缺,这份重任自然落在了主持工作的齐昊肩上。几位老同志都看着他,想看他如何应对。
齐昊没有独揽,而是立即召开了处务会。他首先肯定了前期工作的基础,然后引导大家畅所欲言,摆问题、提建议。他听得非常仔细,不时发问,引导讨论走向深入。当讨论陷入细节争论时,他会适时总结,拔高到政策层面。最后,他综合大家的意见,清晰勾勒出汇报材料的框架和重点,并进行了合理分工:由笔杆子最好的那位年轻同志负责初稿,由业务最强的副处长负责数据核实和政策把关,由那位“活档案”老科长负责提供历史案例对比。
他自已则负责最后的统稿和润色,并承诺:“大家辛苦把基础打好,最后成文的质量和责任,由我来负。”
这种充分尊重、合理分工、敢于担当的做法,极大调动了处里同志的积极性。材料撰写过程高效而顺畅。最终成文的汇报材料,既有扎实的数据支撑,又有深刻的问题分析,政策建议既有前瞻性又具备可操作性,在专题会上获得了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