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的天空,在连续数日的阴霾后,并未放晴,反而酝酿着一场更为沉闷的山雨。林国栋省长“因病”暂离指挥岗位,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至少表面如此)的湖面,引发的涟漪迅速传导至省城。省委主要领导的震怒与忧虑是显而易见的——青州重机改制事关重大,“星火”遗产敏感异常,绝不允许出任何乱子,更不允许成为某些人权力倾轧的战场。
然而,直接干预地方事务并非上策。于是,一纸来自省委办公厅的明电,伴随着一个精干而低调的团队,悄然抵达青州。
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高长河,奉命带队,成立“省委青州重机改制工作专项调研督导组”。名义上是“调研督导”,熟悉中国政治生态的人都明白,这柄“尚方宝剑”出鞘,意味着省委对青州局面的高度不放心,以及对周敏前期“激进”手段的某种微妙制衡。
高长河,五十出头,戴着金丝眼镜,面容清癯,总是带着一副温和而略显疏离的笑容。他是典型的“笔杆子”出身,长期在省委核心部门工作,政策理论水平极高,更以处事圆融、善于平衡各方关系而着称。他没有明显的派系标签,却又似乎能与各方都说得上话,是个深谙体制运行规则的老江湖。
督导组的入驻,立刻在青州市委市政府内部引发了微妙的变化。先前被周敏强势压下去的某些声音,又开始悄然抬头。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常委、副市长,态度变得暧昧起来;而周敏的坚定支持者,则不免为她捏了一把汗。
汇报会在市委一号会议室举行。周敏手臂依旧吊着绷带,但坐姿笔挺,眼神清澈而坚定,逐一汇报近期工作,特别是围绕青州重机改制所做的准备、以及发生的突发事件(她谨慎地使用了这个词)及应对措施。她语气平稳,逻辑清晰,既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又强调了市委控制局面的能力和决心,丝毫不露怯懦。
高长河听得非常仔细,不时在本子上记录几句,脸上始终挂着那副温和的笑容。待周敏汇报完毕,他轻轻放下笔,环视会场,声音平和地开口:
“周敏同志和青州市委的同志们辛苦了,特别是周书记,带伤坚持工作,精神令人敬佩。青州重机改制,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事关全省工业布局和国企改革大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期发生的一些…嗯…插曲,”他巧妙地将“案件”和“事故”替换为“插曲”,淡化了冲突色彩,“确实给改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和复杂性。”
他话锋微微一顿,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省委派我们下来,目的很明确,就是两个字:‘帮忙’和‘把关’。帮忙,是帮助青州市委协调解决改制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厘清历史遗留问题,确保改制平稳过渡;把关,是把好政策关、程序关、稳定关,确保改制工作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他微笑着看向周敏:“周书记,改制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既要勇于担当,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要重视,但要依规依法、稳妥处理,避免简单化,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联想和波动。对于社会治安案件,要相信公安机关依法办案的能力。督导组的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我们会充分尊重市委的主体责任,也希望市委能支持督导组的工作,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把省委交付的任务完成好。”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肯定了周敏的工作,又隐晦地划下了红线——要稳定,要依法,不要扩大化,不要搞政治化。这无疑是给周敏套上了一个“紧箍咒”。她之前借助旧港区尸体和档案失窃案形成的进攻态势,在高长河“维稳至上”的基调下,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
“高秘书长和督导组的指示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周敏神色不变,语气诚恳,“青州市委坚决拥护省委的决定,一定全力配合督导组工作,坚持在省委的领导下,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地推进改制,确保大局稳定。”她表态干脆,同样无懈可击,但心中雪亮:真正的较量,从现在起,转入了更加隐蔽、更加考验政治智慧的层面。
会后,高长河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开展工作,而是选择了“沉下去”。他带着督导组的人,开始逐一拜访青州重机的老干部、老劳模、现任中层管理人员,甚至随机走访一线工人家庭。他态度谦和,耐心倾听,很少表态,只是详细记录着各种声音:有对改制后前景的憧憬,有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有对管理层能力的质疑,也有对“星火”往事的模糊记忆和零星感慨。
这种看似常规的“调研”,实则是在编织一张巨大的信息网,也是在微妙地平衡着各方情绪,更是在不动声色地稀释着周敏前期调查所凝聚起来的“问题导向”氛围。一些关于周敏“年轻气盛”、“操之过急”、“想借机搞大动静”的议论,开始在某些小圈子里悄然流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