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副部长被查的尘埃落定,如同一场透彻的暴雨,洗净了西山省政坛上空的阴霾,也催生了新的生机。中央对西山省委班子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政治定力和斗争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在齐昊的任用问题上,态度明确。在周明远的强力推荐和中央组织部的深入考察后,决定由齐昊任西山省政府党组书记,并提名为省长候选人,在履行完法定程序前,主持省政府全面工作。
这一任命消息传出,西山省上下反应总体平稳,甚至带着一种期待。齐昊在反腐风暴中展现出的魄力、在困境中坚持改革的韧性,以及他务实亲民的作风,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大家都期盼着这位敢于碰硬、锐意进取的新省长,能够带领西山省走出低谷,开创一番新天地。
然而,权力的交接与责任的加重,从来都伴随着更严峻的挑战和更挑剔的目光。齐昊深知,坐在省长这个位置上,与作为副书记冲锋陷阵时完全不同。他需要更宏观的视野,更平衡的手腕,以及承受更大压力的肩膀。
主持省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时,齐昊能清晰地感受到台下那些目光中的复杂含义:有赵文斌等改革派的热切期待,有孙丽梅等本土派审慎的观察,也有其他副省长们或支持、或观望、或暗自比较的心态。他开门见山,没有过多的寒暄:
“同志们,中央和西山人民把省政府工作的担子交给我,我深感责任重大,如履薄冰。当前,西山省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彻底肃清前一段时期的流毒影响,修复政治生态,更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上来。”他环视会场,语气沉稳而坚定,“我强调三点:第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第二,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第三,政府工作要体现‘效’字,要有效率、有效能、更要有效果,要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取信于民。”
他没有提出什么激动人心的口号,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发展”、“改革”和“实效”上,这既是对之前工作思路的延续,也符合他作为省政府主官的新定位。
接下来的日子,齐昊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他一方面要熟悉省政府庞杂的日常运转,听取各分管副省长和厅局的工作汇报,另一方面要抓紧谋划全省的发展战略。他将赵文斌等人精心准备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传统产业升级方案以及凉山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巩固计划,列为省政府重点推进事项,要求相关部门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然而,宏图绘就易,具体实施难。首先摆在面前的,就是巨大的资金压力。金山集团遗留的烂账尚未完全理清,全省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而发展新兴产业、改善民生福祉又需要巨额投入。在一次省长办公会上,讨论到年度预算安排时,常务副省长(留任)就面露难色:
“齐省长,文斌同志规划的几个新兴产业园区,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巨大,财政恐怕难以完全负担。还有凉山地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需要的转移支付也不是个小数目。你看,是不是有些项目,可以适当放缓一下节奏?”
这位常务副省长是财政系统出身,习惯性地从“钱袋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其保守倾向显而易见。
齐昊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转向分管金融的副省长和省发改委主任赵文斌:“财政压力确实存在,但不能成为不发展的理由。财政资金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金融办要牵头,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政策性金融、产业基金、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文斌,你们的项目规划,也要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投资回报分析,提高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我们不能只躺在财政身上吃饭,要学会用市场的办法解决问题。”
他的思路清晰,跳出了单纯依赖财政的窠臼,让与会者耳目一新。
资金问题尚未完全理顺,人事上的博弈又悄然浮现。省政府秘书长这个关键岗位空缺,各方目光都聚焦于此。孙丽梅拿着组织部的推荐方案来找齐昊商量,方案上排在首位的,是省政府一位资格很老、人脉广泛的副秘书长。
“齐省长,这位同志情况熟悉,协调能力强,能够很快上手,确保政府工作的平稳过渡。”孙丽梅微笑着介绍。
齐昊对这位副秘书长有所了解,能力尚可,但圆滑世故,在之前的风暴中明哲保身,缺乏担当精神。他沉吟片刻,问道:“孙部长,办公厅的李副主任,就是之前跟着吴振邦同志的那位,现在安排得怎么样了?”
孙丽梅愣了一下,没想到齐昊会问起他:“李副主任……暂时在政策研究室帮忙,等待安排。”
“我了解过,李副主任文字综合能力强,熟悉经济工作,原则性也比较强,只是在那个位置上,有些事身不由己。”齐昊平静地说,“我认为,用人要看主流,看本质。秘书长这个岗位,需要的是忠诚、干净、担当,需要的是能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决策、敢于负责的干部。我建议,将李副主任也作为秘书长人选的考察对象之一,与其他同志一并比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