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机实战检验的成功与暴露出的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两颗石子,在独立一团,尤其是在年轻的农机队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成功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和荣誉,而问题则指明了下一步学习和成长的方向。
问题驱动的学习热潮
赵大牛在首次操作中遇到的种箱结拱、地头掉种以及自身疲劳问题,成为了农机队夜校课堂上最鲜活的案例。
“同志们,我们造出了好机器,但更要用好机器!”张建业站在黑板前,声音洪亮,“赵大牛同志遇到的问题,很可能也是你们将来会遇到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个‘会诊’,看看怎么解决!”
课堂气氛空前热烈。
关于地头掉种,有学员提出:“能不能在排种器的传动链条上加个离合器?地头提升时自动断开,就不会因为惯性甩种了!”
另一个学员补充:“或者,在排种口下面加个活动挡板,提升时关闭?”
关于种箱结拱,学员们想起了在车间见过的搅拌机:“咱们能不能在种箱里加个小小的、用行走轮带动的拨动杆?不让种子‘搭桥’?”
关于操作手疲劳,意见更加统一:“必须给播种机加个座位!让操作手能坐着作业,既能节省体力,也能更好地观察排种情况!”
这些来自基层的、充满创意的想法,被张建业和王秀英详细记录下来。课后,张建业立刻整理成正式的报告,连同改进方案的草图,一并提交给了宋书羽和王振虎。
宋书羽看到报告后,非常高兴:“好!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从使用者角度提出的改进建议,往往最切中要害!老王,你看,孩子们成长起来了!”
王振虎拿着那份画着歪歪扭扭却思路清晰的草图,咧开嘴笑了:“这帮小子,脑子活!这些点子,有的还真能试试!”
很快,车间根据这些建议,开始了播种机的改进型设计。加装离合器、活动挡板、简易搅拌装置和操作员座椅被列为优先项目。农机队学员们提出的想法,正在被尊重、被讨论,并有望变为现实,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学习热情。
从“驾驶员”到“技术员”的蜕变
首播成功的荣耀和解决问题的参与感,使得赵大牛等第一批农机手的心态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仅仅将自己视为“开拖拉机的”,而是开始向真正的农业机械“技术员”转变。
赵大牛在首次操作后,成了队里的“明星”和“专家”。新学员们围着他,追问操作细节和感受。他没有藏私,将自己的经验教训,甚至是当时的紧张和失误,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刚开始手忙脚乱很正常,关键是不能慌,要按照规程一步一步来。”
“耳朵要灵,机器声音不对,立刻就要警惕。”
“眼睛不能光盯着排种口,还要注意前面的地势,提前做好准备。”
在他的带动下,队里形成了“互帮互学、经验共享”的良好氛围。他们开始自发地组织小组讨论,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如何调整播种深度和播量,探讨如何更好地与拖拉机驾驶员配合。
张建业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宋书羽和秦湘云的支持下,对农机手的培训进行了升级。他引入了“案例分析”和“故障预想”教学。
他会设定一个场景,比如:“假如你在播种时,突然发现一侧不下种了,可能是什么原因?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该做什么?”让学员们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再进行讲解和总结。
他甚至会故意在训练拖拉机上设置一些小故障,考验学员们在压力下的判断和处置能力。这种贴近实战的训练,虽然让学员们叫苦不迭,却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技术应变能力。
系统的认可与团队的升华
随着播种机改进工作的推进,以及农机手队伍在实战和学习中展现出的迅速成长与专业化趋势,宋书羽能清晰地感觉到,脑海中系统界面对独立一团技术扎根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度在持续提升。
这种认可并非以任务完成的形式出现,而是体现为一种更潜移默化的支持。比如,当他思考如何优化播种机的传动方案时,相关机械原理的知识会变得更加清晰易懂;当他规划下一步农业机械研发方向时,系统提供的技术蓝图中,一些原本晦涩的细节会自动凸显,仿佛在为他指引重点。
更重要的是,整个团队经历了一次升华。
王振虎和他的工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造出来”,开始追求“造得更好、更耐用、更贴心”,他们会主动征求农机手们的意见,将“用户需求”融入设计和制造环节。
张建业领导的农机队,完成了从单纯的机械操作者,向懂得机械原理、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甚至参与改进的“技术应用专家”的转变。
宋书羽自己,则更加坚定了“技术必须扎根于实践、服务于人民、依靠集体力量”的信念。
当改进后的播种机(加装了简易座椅和搅拌装置的第一台改进型)再次下地,由另一组学员操作,进行更大面积的播种作业时,整个过程顺畅了许多。操作手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能够更专注于作业质量监控;种箱结拱问题基本解决;地头掉种虽然仍有,但已显着减少。
看着新一代农机手们更加自信、熟练地驾驭着机器,看着那一片片被精准播种的土地,王团长对身边的宋书羽和秦湘云感慨道:
“老宋,湘云同志,你们看这些娃子,刚来的时候,好多连字都认不全。现在,不仅能开着铁牛满地跑,还能讲出一套套的道理,能发现问题,能想出办法!这比多造几台机器,更让我高兴啊!咱们这心血,没有白费!”
秦湘云微笑着点头:“是啊,团长。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唤醒人内心的力量,点燃他们追求知识和进步的火焰吗?这片田野,不仅是庄稼生长的田野,更是这些孩子们成长的田野。”
宋书羽望着远方,那里,“戈壁一号”和“戈壁二号”正拖着新的播种机,在广袤的土地上往复耕耘,留下一行行希望的轨迹。他轻声说道:
“技术的种子已经播下,人才的幼苗正在茁壮。我们的根,正在这片土地上,越扎越深。”
喜欢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